歐陽玉蕾
摘 要:在實地調研了廣元市農民夜校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基礎上,該文針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為農民夜校的有效運行和廣元市脫貧攻堅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民夜校;存在問題;對策;廣元市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21-0150-03
農民夜校是對農民群眾實施文化科學和政治教育的主要場所。農民夜校運行好與不好,直接關系著黨和國家對廣大農民群眾的關愛程度和服務力度,也間接反映了農民群眾對黨和國家政策措施的接受程度和支持力度。農民夜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未來農村的發(fā)展,寄托著廣大農民群眾致富的希望。因此,農民夜校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一直備受關注。
1 農民夜校開設的意義
1.1 是服務脫貧攻堅的重要載體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想讓農村的貧困人口徹底擺脫過去的困境,發(fā)家致富,光靠國家的資金補助不是長遠之計。脫貧攻堅工作既要對廣大農民進行精神上的扶志,又要進行技術上的扶智。而辦好農民夜校,不僅可以彌補農村思想文化建設方面的不足,還可以補齊農民致富增收的技術短板,促進脫貧攻堅從輸血向造血轉變,幫助農民群眾腦袋口袋一起富、精神物質雙脫貧。因此,農民夜校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占據(jù)著特殊地位,是深入融入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
1.2 是實現(xiàn)鄉(xiāng)村自治的重要平臺 開辦農民夜校可集中發(fā)揮群眾的優(yōu)勢,把夜校課堂作為村民會議的“會堂”。一方面,在課前課后,把需要同群眾商量的各項村務問題拿到夜校討論,充分發(fā)揚民主,保障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另一方面,還可以在課堂上就村莊未來發(fā)展定位、農業(yè)支撐產業(yè)、特色農產品品牌培養(yǎng)、土地股份合作社開展模式等內容開展討論,凝聚全體村民的共同意志,推動該村各項事業(yè)順利發(fā)展。因此,農民夜校對推行民選、民議、民建、民管的“四民”農村自治建設具有良好的支撐作用。
1.3 是黨組織服務群眾的創(chuàng)新方式 開辦農民夜校有利于搭建新形勢下基層黨組織服務農村、造福群眾的載體平臺,通過該平臺的運作可以整合農業(yè)的優(yōu)勢資源,集中農村的優(yōu)質勞動力,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以加快農村的發(fā)展與進步,從而進一步拉近黨群、干群關系,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群眾、發(fā)動群眾、服務群眾的能力,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創(chuàng)造力和戰(zhàn)斗力。因此,農民夜校根植于農村、置身于農民,關注于農業(yè),表明了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長期重視,體現(xiàn)了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2 存在的問題
從2016年8月開始,四川依托村級活動陣地開辦農民夜校,組織農民群眾學政策、學法律、學技術、學文化。目前,四川全省已開辦農民夜校45832所,實現(xiàn)了所有行政村全覆蓋。其中,廣元市建成農民夜校2422個,參學群眾達25.3萬余人次,貧困戶覆蓋面達100%,戶均6次/月以上。然而,農民夜校雖然如火如荼,發(fā)展卻困難重重。
2.1 思想認識不到位 廣元市地處川陜革命老區(qū)和秦巴山區(qū),農村貧困面臨著“面大、人多、程度深”的特點,因此,政府更多地關注農村產業(yè)的發(fā)展,以幫助實現(xiàn)脫貧,而對農民夜校的運行情況重視程度不夠。首先,在政策方面,沒有成立專門的農民夜校領導小組進行工作,使得村“兩委”往往把開辦農民夜校當作上級下達的政治任務。其次,在資金方面,缺乏專項的資金渠道,與農民夜校的發(fā)展不匹配,不利于農民夜校的長遠進步。最后,在管理方面,農民夜校缺乏前期、中期與后期的協(xié)調管理。在前期,對于農民群眾的需求缺乏必要的調研,以至于農民夜校開設的課程不能達到要求;在中期,對于農民夜校的學員缺乏考核和監(jiān)督,以至于學員積極性不高;在后期,對于課程的設置缺乏反饋與建議的收集,以至于農民夜校的課程上完就算數(shù),學員到底學了什么東西,學到何種程度,一概不知。
2.2 師資力量不專業(yè) 廣元市地處川北邊緣,距四川省經濟中心成都市較遠,市區(qū)內尚難引進高素質的人才,更何況是在偏僻的農村。這使得一方面農民夜校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不能組建1支專職的教師隊伍。很多老師要么是兼職,要么是外請,老師之間不能取長補短,老師與學員之間也很難溝通。另一方面,農民夜校的師資質量也令人擔憂,農民夜校的老師,文化水平、專業(yè)技術、表達能力、授課技巧等參差不齊。主要原因:一是因為有些老師只是臨時找來的工作人員,念念文件、傳達信息可以,真要將政策講明白、講細致還有一定的差距;二是因為有些老師是外請來的專家,雖然有知識有文化,但在短時間內很難了解該村的實際情況,也不了解該農民夜校學員的真實水平,故不能將課程內容因人因地制宜進行細化,再加之上完課后即刻離開,學員不能在老師的幫助下消化知識點。
2.3 培訓內容吸引力不足 廣元市的教育水平在整個四川省內并不處于領先地位,因此,在農民夜校的辦學過程中,同樣存在著經驗欠缺的情況。一方面,辦學形式單一。廣元市很多農村地區(qū)處于山區(qū),農民群眾居住較為分散且交通不便。要求該村全體農民到固定地點的農民夜校上課非常不現(xiàn)實。除了營造出一種農民夜?;鸨募傧笠酝?,只能是給當?shù)氐霓r民群眾增加了困難。即使采取網(wǎng)絡教學等方式也并不適用于農村的留守人群。他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家中不能上網(wǎng),也不會上網(wǎng)。另一方面,培訓內容枯燥。宣傳黨的政策是所有農民夜校必有的培訓課程。但是據(jù)調查發(fā)現(xiàn)這樣的課程卻不受歡迎,歸根結底是內容上不吸引人。農民夜校總是請專家來大肆宣揚理論知識,形式上重視,但是內容上不接地氣,不能將國家政策與農民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農民群眾聽得云里霧里。
2.4 激勵機制不健全 廣元市農民夜校激勵機制欠缺,導致培訓成果轉化不明顯。首先,缺乏對老師的激勵。農民夜校沒有對老師的授課次數(shù)、授課內容、課后評價記錄在案,導致難以區(qū)分出老師之間在理論水平、授課技巧、群眾口碑等方面的差距,進而無法推行相應的獎懲措施。其次,缺乏對群眾的激勵。對于農民群眾而言,每堂課是否有收獲,收獲又是否可以轉化為行為,非常重要。農民夜校沒有重視農民群眾的學習實績,也沒有定期評出學習標兵,導致文化水平有限,積極性不高的部分農民群眾將農民夜校的培訓課程不放在心上。最后,缺乏對政府的激勵。對于當?shù)剜l(xiāng)政府而言,農民夜校的工作可有可無。因為農民夜校工作沒有納入基層黨建考核項目,農民夜校的考評辦法和獎懲機制不完整、不嚴謹,上一級政府很難通過對農民夜校的定期督查、隨機抽查,判定該村整體的工作情況。
3 對策措施
3.1 保障培訓師資,推行“送教+送培+榜樣交流”模式
3.1.1 送教 由各級黨校、各級宣講團和涉農部門的技術人員組成農民夜校講師團主動到農民夜校授課,送課進村入戶。這些師資雖然是流動的,但也是農民夜校教師隊伍重要的組成部分。
3.1.2 送培 結合本村要重點推廣的致富產業(yè),選擇部分致富帶頭人、合作社領頭人、技術明白人到該產業(yè)較為成熟的地方考察學習,學習先進地區(qū)的成功經驗,回來后再給當?shù)剞r民培訓講解,開展二級培訓。這部分人雖然不屬于農民夜校的正規(guī)培訓老師,但是他們了解當?shù)氐膶嶋H情況,并且頭腦靈活,又有一定的知識水平,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與農民夜校的學員進行經驗交流,教給他們增加收入、走出貧困的辦法,不僅接地氣,也更能讓當?shù)氐霓r民群眾信服,因此完全可以將送培后有收獲的學員增添到農民夜校的教師隊伍中來?;蛘咴卩l(xiāng)政府、村委兩級中選拔出有教學經驗和教學能力的工作人員送出去,進行系統(tǒng)知識培訓,培養(yǎng)出自己的教師隊伍。
3.1.3 榜樣交流 選擇本村的道德模范和鄉(xiāng)賢人士對農民夜校的學員進行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宣講。這部分人由于缺乏教學實踐,可能并不能完成完整的授課過程,但是他們在群眾心目中有著很高的地位,可以通過非正式的課堂教學形式,如討論交流等對農民夜校的學員進行素養(yǎng)上的提升。
因此,農民夜校的師資其實并不是嚴格意義的老師,也不能局限于專業(yè)化的老師,其實只要有可以交流的內容,人人都是老師。
3.2 充實培訓內容,推行“文化+技術+政策法規(guī)”模式
3.2.1 文化培訓 讓農民群眾接受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培訓,借此弘揚文明鄉(xiāng)風、淳樸民風、良好家風,革除陳規(guī)陋習。同時,結合“文化三下鄉(xiāng)”活動,將歌舞表演、話劇電影、醫(yī)療服務送到農民夜校,提升農民的文化欣賞度和生活幸福感。
3.2.2 技術培訓 針對本村選擇的農業(yè)產業(yè),開展技術推廣培訓,堅持需要什么技術,就培訓什么技術的原則,體現(xiàn)農民夜校技術培訓的針對性。如針對廣元市農業(yè)發(fā)展的特點,重點開展優(yōu)勢產業(yè)木耳、核桃、獼猴桃、雪梨等農產品的種養(yǎng)技術培訓。又或者針對當前農業(yè)生產存在的農作物病蟲害預防問題,分別就水稻稻瘟病、大豆霜霉病、玉米小斑病的預防和治療展開培訓。
3.2.3 政策法規(guī)培訓 讓農民夜校宣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特別是對國家扶貧政策的宣傳解讀,如廣元市在落實“兩不愁”、“三保障”過程中,國家實施的一些民生工程和補助政策。除此之外,由于廣元市城鄉(xiāng)發(fā)展迅速,部分農村地區(qū)出現(xiàn)了拆遷安置等問題,農民夜校還要普及相關法律知識,讓農民知法守法。
農民夜校要想吸引人,培訓內容非常重要,一定要結合農民群眾的實際需要,避免高高在上的假大空宣講。
3.3 優(yōu)化培訓形式,推行“講座+操作+流動授課”模式
3.3.1 講座課程 將農民夜校的培訓陣地主要選擇在學校教室或黨群活動中心的會議室,方便老師授課。如政策法規(guī)的宣講、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感人事跡報告等內容可以采用專題講座的形式。但是講座力戒生硬說教,主張采用情景式教學、案例式分析、答疑式解讀等多種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使農民群眾在故事中、在討論中學到知識,獲得正能量。
3.3.2 操作課程 將實用的種養(yǎng)技術帶到生產第一線進行操作演示和講解,而且操作課程采取小班教學,有需才學,即學即用。如果某項產業(yè)發(fā)展只涉及到某個生產小組,那么農民夜校的培訓課堂就設在這個生產小組;如果某項養(yǎng)殖技術只是部分養(yǎng)殖戶需要學習,那么農民夜校的培訓就選在其中的養(yǎng)殖大戶家中,邀請其余養(yǎng)殖戶一起來學習培訓;如果某項種植技術需要實際調查,那么農民夜校的培訓就直接到田間地頭進行現(xiàn)場講授。
3.3.3 流動授課 結合農村生產生活實際,選擇農閑時節(jié)、茶余飯后等農民群眾空閑時間,根據(jù)需求隨時隨地進行培訓。如針對農村紅白喜事大操大辦、大要財禮等不良風氣,在晚飯后,院壩內講解移風易俗知識。
總之,培訓形式一定要充分結合農村的實際,考慮農民的困難,一切從群眾的利益出發(fā),這樣農民夜校才會有生命力。
3.4 提升培訓實效,推行“調查+測評+信息反饋”模式
3.4.1 調查 在農民夜校開展培訓之前,讓工作人員先進行廣泛調研,形成培訓菜單,農民群眾點菜上課,使培訓接地氣、有幫助、見實效。
3.4.2 測評 為了加強對授課人員的考核和管理,在每次培訓結束時,讓農民群眾進行測評,對授課人員給出“滿意”、“一般”、“不滿意”以及“為什么不滿意”等詳細評價,既掌握農民群眾學習知識的認真程度,又可以讓授課人員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提升培訓質量。
3.4.3 信息反饋 在培訓結束后,對授課人員的課堂測評情況,對農民群眾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不間斷的跟蹤了解,及時反饋給相關部門,以便于制定下一步的培訓計劃。
總而言之,堅持制度保障,可以持續(xù)鞏固和拓展農民夜校的教育成果,推進農民夜校常態(tài)化、長效性運行。
參考文獻
[1]袁威,何正海.發(fā)揮農民夜校在鄉(xiāng)村治理中的主陣地作用[J].先鋒,2018(10).
[2]李秀霞.創(chuàng)辦農民夜校提升服務群眾的能力水平[J].黨的建設,2015(1).
(責編:楊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