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慧
摘 ?要:歷史的經驗證明,對外開放是世界經濟發(fā)展一個不可逆的大趨勢。任何國家想要發(fā)展,閉關自首,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經驗、資金是不可能的。金融市場開放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一環(huán),已成為我國政府當前促發(fā)展的主旋律。中國將堅決而有序地加大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堅定的,毫不動搖的推動資本市場開放進程。
本文通過對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發(fā)展的歷史進程,當前必要性和迫切性,發(fā)展的方法和手段,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多維度分析了2018年以來我國加速推進金融對外開放的必要性。
關鍵詞:金融對外開放;引進來;走出去;中美貿易戰(zhàn)
第一章:研究背景
歷史經驗證明,對外開放是世界經濟發(fā)展的一個普遍規(guī)律,是一個不可逆的大趨勢。任何國家要發(fā)展,關閉自首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經驗、資金是不可能的。我國經濟發(fā)展就受益于不斷深化的開放政策,改革開放讓中國重新融入了世界經濟體系,就此拉開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大幕;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進一步擴大開放,使中國的比較優(yōu)勢得以充分發(fā)揮,一舉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商品市場的對外開放使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fā)展,而作為對外開放重要一環(huán)的金融市場開放,成為當前我國政府促發(fā)展的重要主題。隨著中美貿易戰(zhàn)爭端不斷升級,也加速了新一輪金融開放政策的出臺。未來,中國將堅決而有序地加大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堅定的,毫不動搖的推動資本市場開放進程。
第二章:我國金融對外開放發(fā)展歷程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穩(wěn)步快速發(fā)展著,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地外和影響力日益提高。
(1)起步階段(1978-1993)
中國的對外經濟的起步階段發(fā)展相對較慢。當時國內外匯相對較少,國內資源廉價,所以金融對外開放主要表現為引入外資銀行,儲備外匯資金,參與國際金融市場,進而借鑒國外金融市場經驗,改善境內市場投融資環(huán)境。
(2)金融開放早期(1994-2001)
在經歷了起步階段的積累,我國走向金融對外開放早期,引入的外資銀行業(yè)務有了明顯發(fā)展,外商投資活動也逐步加快。在1994年,匯率并軌改革取得成功,初步確立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緊接著,國務院正式頒布了《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在1996年,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國內主體用匯便利化程度顯著提高,為金融市場開放、加強與國際接軌創(chuàng)造了有力條件。但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后,我國的外資金融機構進入短暫的結構性調整期。
(3)金融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速(2001-2012)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自此積極履行相關承諾,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步伐呈現加快態(tài)勢。中國在更大范圍和深度上參與國際金融的合作和競爭。
境內主要金融機構相繼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在境外掛牌上市,外資產股境內金融機構數量顯著增加,持股比例上限不斷提高,業(yè)務準入范圍不斷拓展,金融機構“走出去”和“引進來”獲得快速發(fā)展。2005年確立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03年和2007年相繼推出QFII,QDII制度,為境內外投資者實現跨境資本市場投資提供了渠道。2010年,人民銀行允許三類境外機構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2011年推出RQFII制度,允許以RQFII投資境內證券市場。隨著資本項下管制的逐步放開和人民幣國際化的不斷推進,國內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步伐穩(wěn)步推進,為境內主體充分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4)中國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步伐全面加速狀態(tài)(2013-2017)
為進一步提高資金配置效率、盤活存量資金、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fā)展,加快推動國內金融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的接軌,十八大以來,國內金融市場改革與對外開放呈現加速態(tài)勢。
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機制不斷完善。2014年博鰲亞洲論壇后,相繼開啟“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內地與香港證券投資積極跨境發(fā)行銷售機制推出。為境內外資本市場接軌和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資本市場產品供給不斷增加,研究推出股票市場存托憑證CDR、衍生品市場商品期貨等多個資本市場相關產品,為投資者及其金融機構提供日益多樣化的產品和工具。
合格投資者制度不斷健全。2016年,進一步改革RQFII管理制度,取消QFII/RQFII額度上限和匯入期要求。提升跨境證券投資便利化程度,有效滿足境內市場主體跨境資產配置的需求。
金融機構通過跨境合作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積極支持境內外金融機構開展同業(yè)合作,加快推進境內交易所和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走出去”步伐。上海證券交易所、深證證券交易所等先后收購國外交易所股權等,為參與國際化鋪路。
(5)新一輪金融對外開放駛入快車道(2018年至今)
2018年至今,中國金融對外開放進入新一輪快速發(fā)展階段。自2018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指出要進一步發(fā)展對外開放,并將金融對外開放置于本輪對外開放的重中之重。接著,央行行長易綱明確給出金融對外開放實施方案和日程表。進入2019年以后,金融對外開放政策逐步落地。在2019年1月,證監(jiān)會放寬QFII和 RQFII的準入條件和投資范圍。2019年5月1日,中國銀保監(jiān)會發(fā)布銀行保險業(yè)對外開放12條新措施。2019年6月,國家發(fā)改委、商務部發(fā)布2019年版負面清單,新推一批開放措施,明確指出了外資控股證券、基金、期貨以及受限的股比要求。
隨著金融對外開放政策密集出臺,市場也開始積極響應政策支持:瑞銀證券成為首家控股內地合資證券公司的外資金融機構;安聯保險成為我國首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滬倫通正式啟動;A股陸續(xù)納入富時羅素等重要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