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玉薇(惠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廣東 惠州 516000)
頭頸聯(lián)合CT血管造影是診斷頭頸血管疾病的重要方式,但因其掃描范圍大,常規(guī)掃描患者需要接受大量輻射劑量,同時血管碘濃度需要大量對比劑作為支持,因此會損傷患者的腎臟功能,使對比劑腎病發(fā)生率增加,這一疾病發(fā)生率與對比劑使用劑量之間存在一定聯(lián)系[1]。對于此,則需要在保證診斷結果的基礎上,降低檢查中的對比劑使用劑量以及患者所受輻射量。本文探析在頭頸CTA中應用64層能譜寶石CT雙低技術的效果,報告如下。
從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lián)袢∥以菏罩蔚?02例頭頸CTA患者,排除嚴重臟器功能不全、各類感染、家族腫瘤、碘過敏史等患者。按照數(shù)字隨機法將其分成兩組,對照組(151例)中,男87例,女64例,病例擇取年齡范圍為40~85(57.23±7.12)歲;研究組(151例)中,男89例,女62例,病例擇取年齡范圍為41~84(57.05±7.33)歲;上述資料組間無統(tǒng)計學層面差異。
對照組(151例)行以常規(guī)CT檢查,管電流和管電壓分別設置為400mA、120kV,向肘靜脈用雙筒高壓注射器注入65~90ml對比劑,按照每秒4.0~4.5ml速度注入,之后以相同速度注入生理鹽水30~40ml,以沖管,從主動脈弓水平開始進行掃描,直至頭頂。
研究組(151例)行以64層能譜寶石CT雙低技術檢查:通過64排寶石CT機(GE)進行掃描,管電壓90Kv,管電流會根據(jù)患者體厚,自動調(diào)節(jié),具體操作如下:在右側(cè)肘正中靜脈通過20G留置針進行穿刺,使患者雙手放置在身體兩側(cè),并選擇仰臥位,另外應注意頭、胸上部用綁帶綁緊,避免出現(xiàn)運動偽影問題,選用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比樂(370mglI/ml)作為對比劑,通過高壓雙筒注射器將對比劑注入,劑量控制在50~70ml,同時注入生理鹽水,注入量控制在30~40ml,按照每秒4.5ml的速度注入。掃描過程中,通過對比劑跟蹤技術,在主動脈弓對ROI進行勾畫,觸發(fā)閾值設置為150HU,觸發(fā)后延遲時間為6.2s,從足側(cè)開始掃描,直至頭側(cè),掃描范圍從主動脈弓至顱頂。X線球管準直器寬度設置為64×0.625mm,旋轉(zhuǎn)時間設置為0.5s,螺距設置為0.984:1,F(xiàn)OV設置為250mm,管電流根據(jù)患者體厚,自動調(diào)節(jié),重建層厚設置為0.625mm。
對兩組CTDIvol、ED、DLP、碘總量進行觀察。
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通過(±s)表達,用t值檢驗,計數(shù)資料通過(%)表達,用χ2檢驗,若P<0.05確認組間數(shù)據(jù)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CTDIvol、ED、DLP、碘總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CTDIvol、ED、DLP、碘總量對比(±s)
組別 CTDIvol(mGy) ED(mSv) DLP(mGy·cm) 碘總量(mgI)對照組 35.78±2.23 5.82±2.46 1247.82±68.45 23180±3298研究組 23.45±1.23 3.58±0.94 546.21±63.31 15232±1939 t 59.494 10.452 92.467 25.529 P 0.000 0.000 0.000 0.000
在CT檢查中,會產(chǎn)生醫(yī)源性輻射,主要來源于輻射劑量,這也使得患者的患癌風險增加,而輻射損傷情況與輻射劑量成正向相關關系,而管電壓、管電流、層厚以及掃描范圍均會對輻射劑量產(chǎn)生影響[2-3]。因頭頸部CTA掃描范圍大,加上晶狀體、甲狀腺等組織對輻射敏感,同時因頭頸部軟組織較薄,所以常規(guī)CTA檢查容易讓患者接受更多輻射,嚴重危害腎臟。大劑量對比劑的應用會損傷DNA,對腫瘤發(fā)生有誘導作用,所以需要注重CTA對比劑使用以及輻射劑量[4]。在對比劑使用上,臨床中并無安全劑量說法,所以需要在診斷結果不受影響的同時盡量減少輻射量,使危害發(fā)生指數(shù)降低。本次研究中,采用64層能譜寶石CT雙低技術的患者CTDIvol、ED、DLP、碘總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可見雙低技術的臨床價值更為顯著。
在頭頸CTA中應用64層能譜寶石CT雙低技術可獲得清晰圖像,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