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蕾 吳春怡
201199莘莊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病房,上海
原發(fā)性高血壓是我國內科常見疾病,且隨著血壓水平的升高,心腦血管發(fā)病率也日益增高。臨床眾多學者通過研究發(fā)現[1]:炎癥參與到高血壓的發(fā)生、發(fā)展中,且相互影響。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作為炎癥指標之一,對其與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壓分級關系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為了分析兩者的相關性,選取健康體檢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60 例,現報告如下。
2016年7月-2017年7月選取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60 例,將其作為研究組,男37 例,女23 例;年齡60~86 歲,平均(74.42±2.45)歲。同時選取體檢的健康者60 例,男35 例,女25 例;年齡60~84歲,平均(75.23±1.5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均符合原發(fā)性高血壓診斷標準。排除標準:繼發(fā)性高血壓者;合并肝腎疾病者;出血傾向者;凝血障礙者;精神病者。
方法:采用歐姆龍HEM-7080-IC 測量血壓,測試者在測試前0.5 h 內禁止吸煙及飲用咖啡。測量3 次,取平均值。空腹12 h,清晨抽取3 mL 靜脈血,采用白細胞分析儀測量血常規(guī),并計算中性粒細胞計數與淋巴細胞計數比值。
表1 兩組SBP、DBP、NeuC、LymC、NLR比較(±s)
表1 兩組SBP、DBP、NeuC、LymC、NLR比較(±s)
組別 n SBP(mmHg) DBP(mmHg) NeuC(×109/L) LymC(×109/L) NLR對照組 60 124.34±5.34 82.3±5.34 3.42±0.65 2.37±0.56 1.39±0.23研究組 60 158.34±6.34 82.34±5.12 4.89±1.26 3.34±0.23 2.43±0.32 t 4.232 3.674 7.544 9.787 10.454 P 0.012 0.232 0.016 0.022 0.014
表2 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不同血壓分級的NLR比較(±s)
表2 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不同血壓分級的NLR比較(±s)
組別 n NLR 1級 17 1.90±0.45 2級 25 2.24±0.56 3級 18 2.90±0.67
觀察指標:觀察及比較各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中性粒細胞計數(NeuC)、淋巴細胞計數(LymC)、中性粒細胞計數與淋巴細胞計數比值(NLR)。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 組SBP、 DBP、 NeuC、 LymC、NLR 比較:兩組DBP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SBP、NeuC、LymC、NLR 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不同血壓分級的NLR比較:3級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的NLR明顯高于1級、2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的NLR與血壓分級呈正相關,見表2。
原發(fā)性高血壓是冠心病、腦卒中及心力衰竭的危險因素。近年來,原發(fā)性高血壓發(fā)病率日益升高,已嚴重影響到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2]。NLR融合了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信息,與白細胞計數相比,有著較小影響[3]。在此次研究中,研究組NLR 明顯高于對照組,且3級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的NLR高于1級、2級,表明NLR 與血壓水平呈正相關。通過計算NLR,可預測原發(fā)性高血壓發(fā)生心血管疾病的情況,作為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預測指標。
綜上所述,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的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與血壓分級呈正相關,檢測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計數,可有效判斷患者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