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向紅
215000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海醫(yī)院神經內科,江蘇 蘇州
腦梗死具有較高的病死率與致殘率,動脈粥樣硬化為其病理基礎。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是血脂代謝異常,而血管內皮損傷會導致患者出現炎性反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引發(fā)腦梗死癥狀。超敏C-反應蛋白是一種炎癥蛋白,與腦梗死有著密切的關聯[1]。瑞舒伐他汀屬于新型降脂藥物,比較其他他汀類藥物,調脂效果更強,能夠抑制炎性反應本課題主要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中采用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的有效性與安全性進行評價分析,現報告如下。
2018年1-12月收治急性腦梗死患者220 例。①納入標準:均符合診斷標準,經磁共振成像確診為腦梗死,病程1~3 d,體重>60 kg。②排除標準:肝功能、腎功能異?;颊撸幬镞^敏患者,急慢性炎癥患者。經電腦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各110 例。觀察組男60 例,女50 例;年齡42~76 歲,平均60.38歲。對照組男58例,女52例;年齡41~78歲,平均61.2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方法:所有患者均需給予基礎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穩(wěn)定血壓、改善腦微循環(huán)、維持血壓以及控制顱內壓。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規(guī)格為25 mg,給予0.1 g 藥物。①對照組在此基礎治療上給予瑞舒伐他汀鈣片10 mg,于晚餐后服用。②觀察組在此基礎晚餐后服用瑞舒伐他汀鈣片20 mg,均治療30 d。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食欲不振、轉氨酶升高以及皮膚瘙癢,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概率越高,臨床效果越差。②對比兩組研究對象超敏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以及白介素-6水平。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超敏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以及白介素-6比較:觀察組超敏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以及白介素-6 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靜脈溶栓為腦梗死的主要治療方法,但靜脈溶栓對時間要求比較嚴格,存在一定的限制性。除靜脈溶栓治療外,還應通過科學方法給予藥物治療,改善患者腦梗死癥狀[2]。脂質過氧化作用、炎癥及氧化應激貫穿于腦梗死癥狀中。作為一種還原酶抑制劑,他汀類藥物不僅有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作用,還能起到聚集血小板、穩(wěn)定斑塊、抗炎以及抗氧化的作用,目前,已成為改善腦梗死癥狀的主要治療方式。瑞舒伐他汀具有強化降脂的作用,是一種二級預防藥物,在對急性腦梗死進行治療時,能充分突出其有效、安全的優(yōu)勢,在臨床上已獲得廣泛應用[3]。其作用機制為通過改善內皮細胞功能,使炎性反應減輕等來阻止形成斑塊[4]。動脈粥樣硬化屬于一種脂質沉積疾病,治療過程長,炎癥在其發(fā)生中起關鍵作用,標志性的腦梗死炎癥因子是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對治療動脈硬化具有指導作用。本次試驗主要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中采用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的有效性與安全性進行分析探究,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超敏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以及白介素-6 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在降血脂、降低炎癥方面瑞舒伐他汀具有一定的劑量依賴性,具有較強的降血脂與較好的降低炎癥因子水平的作用。
表1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表2 兩組研究對象超敏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以及白介素-6比較(±s)
表2 兩組研究對象超敏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以及白介素-6比較(±s)
組別 n 超敏C-反應蛋白(mg/L) 腫瘤壞死因子(pg/mL) 白介素-6(pg/mL)觀察組 110 10.27±1.35 4.10±1.13 138.21±1.23對照組 110 12.76±1.42 5.79±1.25 162.37±1.42 t 13.328 10.518 134.880 P 0.000 0.000 0.000
總之,給予急性腦梗死患者瑞舒伐他汀治療,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與炎性反應,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采取大劑量瑞舒伐他汀治療,能使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癥狀獲得改善,提高生活能力,臨床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