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攀峰
【摘要】 目的 探討牙齦癌患者血清白介素-6和白介素-8 的水平改變與其發(fā)生及發(fā)展、浸潤和發(fā)生轉(zhuǎn)移的關系。方法 牙齦癌患者36例作為觀察組, 牙齦瘤患者30例作為良性病變組, 同時選擇健康體檢者30例作為對照組。檢測并比較三組的白介素-8和白介素-6水平。結果 觀察組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分別高于良性病變組和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良性病變組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分別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Ⅲ期患者的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分別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Ⅱ期患者的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分別高于Ⅰ期患者,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轉(zhuǎn)移患者的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分別高于未轉(zhuǎn)移患者,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白介素-6和白介素-8參與牙齦癌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浸潤及轉(zhuǎn)移過程, 觀察其水平改變有助于了解牙齦癌病理特征, 值得借鑒。
【關鍵詞】 牙齦癌;白介素-6;白介素-8;病理特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1.075
在頜面部腫瘤種類中, 牙齦癌較為常見。研究認為, 在腫瘤形成過程中, 白介素-6和白介素-8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1]。在牙齦癌的病理發(fā)展過程中, 上述白介素類物質(zhì)是否在其中存在水平改變, 以及其水平改變和牙齦癌臨床病理特征是否有關系, 需要進一步研究[2, 3]。本文選擇本院收治的牙齦癌患者, 觀察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改變與其病理特征關系。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入選的36例牙齦癌患者(均經(jīng)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為本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患者, 上述患者術前沒有經(jīng)過抗腫瘤等相關治療, 將其作為觀察組, 其中男20例, 女16例, 平均年齡67.5歲;TNM分期:Ⅰ期12例、Ⅱ期18例、Ⅲ期6例;觀察組中腫瘤轉(zhuǎn)移12例, 腫瘤未轉(zhuǎn)移24例。選擇同期牙齦瘤良性病變患者30例作為良性病變組, 其中男19例, 女11例, 平均年齡41.3歲。選擇同期在本院體檢健康者30例作為對照組,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平均年齡42.9歲。所選上述對象在本實驗前均未使用對免疫有影響的藥物及激素類藥物。三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觀察組和良性病變組在入院第2天早晨抽取靜脈血約5 ml, 在每分鐘3000轉(zhuǎn)下離心, 離心時間為10 min, 取上清液, 在-80℃低溫冰箱中保存待檢測用。對照組是在體檢當天清晨抽取靜脈血5 ml, 離心和保存方法同上。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劑測定(ELISA)法測定三組研究對象的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具體測定步驟依據(jù)試劑盒提供的步驟進行。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三組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比較 觀察組、良性病變組和對照組白介素-6水平分別為(62.9±7.7)、(42.3±4.8)、(34.2±6.2)ng/L。觀察組、良性病變組和對照組白介素-8水平分別為(73.1±8.0)、(51.3±6.5)、(44.9±5.8)ng/L。觀察組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分別高于良性病變組和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良性病變組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分別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觀察組的分期與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改變的關系 Ⅰ期、Ⅱ期、Ⅲ期患者的白介素-6水平分別為(50.9±6.2)、(58.8±5.3)、(76.3±7.1)ng/L。Ⅰ期、Ⅱ期、Ⅲ期患者的白介素-8水平分別為(59.8±4.6)、(67.6±6.0)、(85.4±8.6)ng/L。Ⅲ期患者的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分別高于Ⅰ期患者和Ⅱ期患者,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Ⅱ期患者的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分別高于Ⅰ期患者,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3 觀察組的轉(zhuǎn)移與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改變的關系 12例轉(zhuǎn)移患者的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分別為(93.9±10.2)、(101.3±9.6)ng/L;24例未轉(zhuǎn)移患者的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分別為(61.5±7.7)、(73.6±6.1)ng/L。轉(zhuǎn)移患者的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均高于未轉(zhuǎn)移患者,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牙齦的上皮細胞長期暴露于口腔的微生物環(huán)境中, 其中細菌和其產(chǎn)生的毒性產(chǎn)物對牙齦產(chǎn)生不良刺激, 引發(fā)炎癥反應, 其中白介素-6和白介素-8參與其中的炎癥反應, 引起局部牙齦發(fā)生了炎癥及相關的病理免疫反應[4, 5]。白介素-6和白介素-8對淋巴細胞有激活和誘導作用, 對自然殺傷性細胞殺滅靶細胞具有增強作用, 提高其吞噬能力。本文結果顯示, 牙齦癌患者的白介素-6及白介素-8水平顯著高于良性病變的牙齦瘤患者及健康者, 說明白介素-6和白介素-8參與了牙齦瘤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 。再者, 白介素-6和白介素-8對多種細胞的生長及分化過程產(chǎn)生影響, 而多研究結果顯示白介素-6和白介素-8在多種腫瘤組織內(nèi)表達水平較高[6, 7]。
本文結果顯示, 腫瘤分期越高, 其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越高, 說明腫瘤的浸潤程度越高, 其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就越高。在對轉(zhuǎn)移和未轉(zhuǎn)移患者的白介素-6和白介素-8測定結果中, 轉(zhuǎn)移患者的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顯著高于未轉(zhuǎn)移患者, 而研究表明, 白介素-6和白介素-8對腫瘤轉(zhuǎn)移和腫瘤血管形成產(chǎn)生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 白介素-6和白介素-8參與牙齦癌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浸潤及轉(zhuǎn)移過程, 觀察其水平改變有助于了解牙齦癌病理特征, 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莊曉明.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2受體、白介素-6和腫瘤壞死因子-α的檢測及臨床意義.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08, 5(2):192-193.
[2] 郭朱明, 王順蘭, 張詮, 等. 116例牙齦癌的治療與預后分析. 癌癥, 2008, 6(3):307-310.
[3] 史繼靜, 劉朝奇. 白介素6與腫瘤相關性的研究進展. 生命的化學, 2008, 10(1):12-14.
[4] 白慶峰, 潘凱麗, 黃瑩, 等. 過敏性紫癜患兒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8及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和免疫球蛋白的變化. 中國小兒血液與腫瘤雜志, 2008, 6(2):53-56.
[5] 曾杰, 陳寧波. 白介素6、白介素8和白介素10及腫瘤壞死因子α在重癥急性胰腺炎中的表達及與預后的相關性研究.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3, 8(6):28-31.
[6] 萬艷, 尚政軍. 牙齦癌的流行病學危險因素研究. 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 2013, 7(7):402-404.
[7] 李代挑, 鐘遠倫, 邱正強. 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6等細胞因子變化與左心功能不全的關系. 河北醫(yī)學, 2014, 4(2):216-218.
[收稿日期:201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