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華,曾志雄,黃阿評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yī)院超聲科,福建 泉州 362000)
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位于皮膚的中低度惡性腫瘤,起源于真皮層,多見于中青年,生長緩慢,較少發(fā)生轉移,但易局部復發(fā)[1]。由于不具備典型臨床特征,該病術前診斷多傾向良性病變。回顧性分析2013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我院19 例經(jīng)病理確診的DFSP 的超聲表現(xiàn),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為臨床診斷提供更準確的信息,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9 例中,男5 例,女14 例,男女比例0.36∶1;年齡22~69 歲,平均42 歲;病程6 個月~30 年。1 例為胸壁腫瘤術后原位復發(fā),余均為原發(fā),因發(fā)現(xiàn)體表腫物進行性緩慢增大就診。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Philips IU22 及Affinit70 儀器,L12-5 線陣探頭。觀察病灶部位、大小、形態(tài)、邊界、內部回聲、后方回聲,以及內部彩色血流信號分布情況。彩色多普勒血流信號分布按照Adler 半定量分析法分級:0 級,病灶內無血流信號;Ⅰ級,病灶內少量血流信號,星點狀血流或1 條血流;Ⅱ級,中等量血流,2~3 條血流;Ⅲ級,豐富血流,4 條及以上血流向病灶延伸交織成網(wǎng)。
19 例均為單發(fā),1 例位于顳部;18 例位于軀干,其中1 例位于背部,9 例位于胸壁,8 例位于腹壁。查體均可見局部皮膚隆起,局部觸及皮下結節(jié),無明顯壓痛,2 例表面皮膚紅紫,其余表面膚色與周圍無異。
19 例超聲均表現(xiàn)為位于皮下的單發(fā)結節(jié),最大徑1.7~6.0 cm;18 例(94.7%)病灶呈橢圓形,縱橫比0.32~0.71;1 例(5.3%)呈類圓形,縱橫比為0.94;2 例可見小分葉,其余無明顯分葉征象;病灶邊界清楚,內部均呈不均勻低回聲,可見條狀高回聲穿行于低回聲區(qū)內,后方回聲增強(圖1),周邊及內部均可見血流信號(圖2),1 例(5.3%)為Ⅰ級血流,3 例(15.8%)為Ⅱ級血流,15 例(78.9%)為Ⅲ級血流,可測及低速低阻力動脈頻譜,峰值流速15.4~27.6 cm/s,RI 0.46~0.68(圖2)。所有患者均未發(fā)現(xiàn)轉移病灶。
5 例門診手術病理確診后行二次擴大手術;14例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其中6 例術中冰凍病理診斷為梭形細胞腫瘤而擴大手術范圍。19 例均為單發(fā)結節(jié),最大徑2.2~8.0 cm,組織學上表現(xiàn)為皮下梭形細胞腫瘤,腫瘤細胞呈席紋狀排列,免疫組化示CD34(+)、Vimentin(+)。
DFSP 是發(fā)生于真皮層和皮下間葉組織的低度惡性腫瘤,于1925 年由Hoffman 正式命名為“DFSP”[2],其病理學主要表現(xiàn)為真皮層內的梭形細胞腫瘤,可向皮下組織侵襲,腫瘤細胞形成致密的編席狀排列結構,免疫組化通常表達為CD34 陽性;融合基因COL1A1/PDGFB 被認為是DFSP 的特異性基因,在診斷中有重要意義。臨床上DFSP 多見于20~50 歲,兒童患者亦有報道[3],與性別無明顯相關,可發(fā)生于全身皮膚,但更常見于軀干和四肢,且傾向于向心分布,局部皮膚隆起,部分患者表皮紅紫。腫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較少發(fā)生遠處轉移,但易局部復發(fā)。一經(jīng)確診,首選手術治療,如病灶局限,切緣應大于腫瘤邊界2 cm[4],近年有研究[5-6]認為采用伊馬替尼化療有效。
由于該病的臨床特征不典型,多數(shù)在術前診斷為良性病變導致手術切除不徹底而進行二次擴大手術。因此,術前影像學檢查的準確性對指導臨床有重要意義。以往研究[7-9]認為MRI 優(yōu)于超聲檢查,而超聲檢查具有便捷廉價的優(yōu)勢,常作為淺表軟組織腫物的首選檢查方式。多項研究[10-12]認為,DFSP 的超聲表現(xiàn)為位于皮下的低回聲腫物,邊界清楚,形態(tài)規(guī)則,內部血流豐富。結合本研究和相關報道發(fā)現(xiàn)DFSP 臨床與超聲表現(xiàn)具有一定特點:①好發(fā)部位為軀干,本組除1 例發(fā)生于頭部皮膚外,其余均發(fā)生于軀干。②女性多于男性,本組男女比例為0.36∶1,與以往研究[12-13]相近,但研究樣本量較小,需更大樣本的研究驗證。③病灶位于皮膚層向皮下生長,可于體表觸及腫物。④病灶大小不一,本組病灶大小與病程長短無明顯正相關,另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術前超聲測量的病灶范圍較腫塊實際尺寸偏小,提示普通超聲檢查可能無法完全顯示病灶的范圍。但由于本病侵襲性生長的特點,術前準確標識腫瘤真實邊界十分重要,近年有報道[14]利用超聲造影檢查所測量的病灶大小與術后病理所測數(shù)據(jù)十分接近,或許能為臨床提示更準確的病灶范圍。⑤腫瘤形態(tài)規(guī)則,有時可見小分葉,本組多數(shù)腫塊呈橢圓形,僅1 例呈類圓形腫塊,大部分病灶縱橫比0.32~0.71,表明腫瘤傾向于水平方向生長趨勢。⑥腫瘤邊界清楚,雖病理上該病呈侵襲性生長但是進展極為緩慢,易在病灶周邊形成假包膜,所以大部分病灶聲像圖表現(xiàn)為邊界清楚。⑦內部回聲表現(xiàn)為不均勻低回聲,主要是由于其內部成分包括了細胞和部分纖維成分而呈現(xiàn)以低回聲為基礎并混以條狀稍高回聲;多數(shù)病灶后方回聲增強,纖維成分較少時,后方回聲增強更明顯,未發(fā)現(xiàn)后方衰減病灶。⑧腫瘤內部血流豐富,多表現(xiàn)為Ⅱ~Ⅲ級血流,并可測量到中低阻力動脈頻譜。
DFSP 需與以下病變進行鑒別:①淺表部位表皮樣囊腫,可能表現(xiàn)為皮下邊界清楚的低回聲結節(jié)且后方回聲增強,但內部無血流信號分布[15],與DFSP明顯不同;②皮下脂肪瘤,同樣可能表現(xiàn)為皮下邊界清楚的低回聲結節(jié)且后方回聲增強,而其血流信號稀少甚至不可探及[16],與DFSP 可鑒別;③部分DFSP患者表皮紅紫,臨床易誤診為血管瘤,但血管瘤超聲多表現(xiàn)為蜂窩狀的低回聲結構,內可見條狀無回聲,CDFI 可顯示豐富血流信號,測及靜脈頻譜[17],其聲像圖特征與DFSP 有一定差別,可與之鑒別。
綜上所述,DFSP 的超聲表現(xiàn)有一定的特征性,可為臨床診斷提供重要證據(jù),但普通超聲檢查可能無法準確描述腫瘤的侵襲范圍,需其他影像學檢查的支持。
圖1 女,22 歲,左胸壁腫物6 個月。超聲檢查示左胸壁皮下低回聲占位性病變,邊界清楚,輕微分葉,內部呈不均勻低回聲混雜條狀高回聲,后方回聲增強 圖2 女,24 歲,右腰部腫物6 個月 圖2a,2b 超聲檢查示腫瘤周邊及內部可見豐富條狀血流信號,內部血流呈低速低阻力動脈頻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