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 ? ? ? ? ? 要] ?青少年的身心處于不斷變化發(fā)展時期,他們健康成長不僅關系到自己的前途,也關系到國家的持久安定,然而生理上快速成長、心理上的矛盾或不成熟等一系列特點使其問題也日益突出,如青少年犯罪問題漸漸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關注。正確剖析青少年犯罪問題、降低青少年犯罪率、引導青少年健康發(fā)展成了義不容辭的責任。重點介紹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原因以及針對這些原因提出相應對策或建議,希望能對正確認識青少年犯罪問題,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幫助。
[關 ? ?鍵 ? 詞] ?青少年犯罪;原因;預防對策
[中圖分類號] ?D924.41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6-0282-03
青少年一代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對社會的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的共同義務。在不斷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青少年犯罪問題已經(jīng)不得不引起社會的關注。我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快速發(fā)展的同時,難免存在一些不足,加之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點等一系列原因使我國青少年犯罪形勢嚴峻,據(jù)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fā)布的《中國“十五”期間青年發(fā)展與“十一五”期間發(fā)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十五”期間青少年犯罪總體數(shù)量呈上升趨勢,未來5年將進一步增加,其中全國法院判決的青少年犯罪5年間增長12.6%,未成年犯罪5年間上漲68%(林慧玲,2015)。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數(shù)據(jù)顯示:1997年至2011年我國青少年犯罪數(shù)量明顯上升,2011到2015略有下降,1997年到2008年未成年犯罪數(shù)量明顯上升,到2015年略有下降,但總體呈上升趨勢,青少年犯罪在校學生所占比重位于第二(劉敏,2018)。這已經(jīng)給青少年個人的前途發(fā)展、家庭的和諧安定乃至社會的穩(wěn)定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我國青少年的犯罪問題,不僅引起了政府機構的關注,也使國內的社會學家、犯罪學家和心理學學者致力于研究,對青少年犯罪年齡的界定學者們各持己見,黃盈熹(2014)指出:“刑法中規(guī)定的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滿13歲但不足20歲的青少年實施了依法應受刑法處罰的危害社會的行為”;王辰霈(2015)指出:“青少年犯罪主要指14~25歲的青少年個體或群體實施的對社會造成危害、依法應當受到刑事處罰的行為”;楊宗輝、田野(2016)對青少年和未成年進行了區(qū)別:“未成年”是法律概念,在《未成年人保護法》有明確規(guī)定,而“青少年”非法律概念,常用于犯罪學和社會學研究中。20世紀90年代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統(tǒng)計處編寫的《法院司法統(tǒng)計報表實用手冊》中對“少年犯”“青年犯”和“青少年犯”做了明確說明(楊宗輝、田野,2016)。分析以往研究者的觀點,作者認為就青少年的詞義而言,它應指少年和青年的合稱,可以從狹義和廣義上進行界定:從狹義上說,它是指14~25歲年齡階段的人實施的對社會造成危害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行為;而廣義上的青少年犯罪其年齡則從犯罪學的角度進行界定,通常指6~11歲的人群,有學者指出其年齡下限應在10~25歲比較合適,本文所述的青少年犯罪則是從狹義上進行概述。
經(jīng)過一系列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犯罪具有一些明顯的特點,認識并分析其特點對我們正確預防青少年犯罪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點
(一)青少年犯罪人群低齡化、犯罪手段智能化趨勢
以前未成年人犯罪一般在17、18歲,而現(xiàn)在甚至不到13、14歲的孩子就可能持刀殺人或實施嚴重的犯罪行為,低齡化犯罪越來越多(李亞可,2017),北京市對267名在押的未成年人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14歲的犯罪青少年占總數(shù)的15.4%,15、16歲的犯罪青少年占總數(shù)的71.6%。在青少年犯罪中,不少案件犯罪手段成人化,由以前的拳打腳踢轉為使用武器(如匕首、棍棒等),且越發(fā)智能,網(wǎng)絡的普及和進步給人們帶來了便利,但一些青少年借此做手腳,成為黑客、制造病毒,甚至一些青少年作案模仿網(wǎng)游、武俠小說的犯罪方式或手段(徐磊,謝慧婷,2014)。青少年犯罪的智能化和成人化給社會的安定造成了重大威脅,改變這種現(xiàn)狀成了一個重大難題。
(二)團伙作案、共同犯罪比較明顯
一些青少年依附性強,一個人實施犯罪感覺勢單力薄,會產生恐懼心理,因此實施個人犯罪的幾率較低,通常是一伙人相互慫恿或壯膽后產生不理智行為,如搶劫、敲詐、偷盜或打架斗毆。根據(jù)2015年研究者對966名青少年罪犯調查結果顯示,和其他人結伴實施犯罪比例達到87.7%,單獨犯罪僅占14.3%(李亞可,2015),且這種團伙犯罪具有“黑幫”、暴力性質,團伙成員氣勢高漲,他們有自己的幫規(guī)、紀律和分工,有所謂的“老大”,成員對其團體有較高的認同感,一旦實施犯罪盲目性大,且不計后果,這樣的行為對他們自己和社會造成的影響是極其不利的。
(三)青少年犯罪的突發(fā)性、反復性強,且作案動機單純
青少年思想上的不成熟,使得他們容易受外界誘惑而誤入歧途,很多時候實施犯罪并非本意,往往是一伙人一起感情沖動、自制力差造成。有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罪犯中,在實施犯罪過程中突遇被害人強烈反抗,有77.6%的青少年犯會失去理智,主動選擇放棄的僅占22.4%(李亞可,2015)。在實施犯罪行為之前他們很少預謀,作案動機單純,易受外界刺激作出沖動行為,可能僅僅因為一句話就實施犯罪行為,如2018年報道的上海市一名17歲女孩因母親對其管教嚴厲而將其砍死。青少年社會經(jīng)驗缺乏,但模仿能力強,學得快,尤其是與有過犯罪經(jīng)歷的人員學習手段和經(jīng)驗,他們將變得“老練”,體會到犯罪給自己帶來的“快感”,或沒有遭到應有的懲罰時,他們膽子更加壯大,再犯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必然有一定的原因,這些原因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多種原因的綜合表現(xiàn),因此在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時,不能孤立地定位在一方面,可能是青少年自身、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各種主客觀原因相互作用的結果,辯證地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對我們正確引導健康成長和預防青少年犯罪意義重大。
(一)青少年自身原因
青少年實施犯罪行為很大部分原因在于他們自身的不足,一方面是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矛盾性和沖突性,在知、情、意、行方面表現(xiàn)出不同偏差(徐玉翠、徐芳羚子,2015),青少年心理上的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而產生沖動行為(篯秀濱,2015;薛超超,2015);他們分析問題不夠全面,社會經(jīng)驗缺乏,使他們判斷能力較弱(林慧玲,2015)。另一方面是他們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社會認知有偏差,總想打破常規(guī),急切地希望被家人或社會認可,容易受外界的誘惑,加之自身法律意識淡薄等不足使他們誤入歧途。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基地,是孩子成長的基礎環(huán)境,父母的教育影響著孩子的一生,父母的言行舉止都給青少年樹立了榜樣,李芳(2015)通過對少管所抽樣調查發(fā)現(xiàn):在青少年罪犯中,家庭教育程度對青少年犯的心理情況起著決定性作用,父母的教育理念、思想都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首先是教育方式,有的父母長期外出打工,對青少年缺少正確引導,或采取放任方式,孩子憑著自己性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父母動輒暴力相待,以暴力處罰青少年的過錯;現(xiàn)在很多家庭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其過分嬌縱,這些不僅給青少年的心理帶來重大創(chuàng)傷,也給他們誤入歧途埋下了隱患(李文鳳,2015);其次是家庭氛圍,有的家庭父母感情緊張,對還在缺少關愛,經(jīng)常吵架使青少年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進而可能通過消極方式呈現(xiàn)給社會。有些家庭父母和孩子長期分離,比如許多農村家庭,父母需要外出打工維持家庭,造成青少年家庭溝通不足,不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內心情感封閉、孤獨,也會借以不恰當?shù)姆绞竭M行發(fā)泄(劉小甫,2015)。
(三)學校原因
學校的教育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它是青少年成長學習的重要場所之一,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校教育可以幫助青少年朝正確的道路邁進。由于青少年自身社會經(jīng)驗不足,一旦在學校養(yǎng)成不好的行為習慣和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就會在生活中暴露其不端行為。部分學校教育管理存在缺陷,片面追求升學率,缺乏法制觀念的教育,只重視學生成績,不注重其人格和品行的塑造(張東,2017),素質教育落后,看重學生成績而忽略綜合素質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一旦學生考試成績差,就給予打擊或不平等對待,使青少年厭煩學習,開始輟學,過早接觸社會不良因素,就可能走違法犯罪道路(李嘉瑋,2015),李芳(2015)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罪犯的心理健康與其受教育狀況以及對自己人生的思考密切相關?!?/p>
(四)社會原因
社會給每一個人提供了成長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使人們的精神、物質生活不斷豐富起來,許多人在這個大環(huán)境里盡顯自我,甚至對金錢、奢侈生活的追求也不斷加強。但這個大環(huán)境也給一些失足的青少年提供了犯罪的條件,如利用科技的便利使作案手法更加智能,網(wǎng)絡化進程的加快使青少年被不健康的內容所感染,他們出入網(wǎng)吧、游戲廳等不良場所而被外界環(huán)境染上不良氣息(王利媛,2015)。社會上唯利是圖、坑蒙拐騙的不良現(xiàn)象不僅破壞社會風氣,也給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帶來了負面影響(王洪葉,2015),包括市場上流通的一些暴力電影、不良書刊、音像等,也使青少年犯罪方式多樣化,當前的壓力和周圍的冷漠使他們更寧愿相信陌生人,從而上當受騙(金雁,2014),這些原因使本身具有不足的他們不僅沒有加以改正,反之走上不歸路,作為祖國新興主力的一代,充滿可塑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一代,改變青少年犯罪的現(xiàn)狀已刻不容緩。
三、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對策
(一)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質,增強抵制犯罪的能力和控制力
雖然青少年身心處于特殊變化發(fā)展時期,其自身的不足并不能成為他們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的理由,青少年只有靠自身的不懈努力,才能在正確的道理走得更遠。一方面,青少年要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增強法制觀念、明辨是非、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控制力,自覺抵制外界不良因素;另一方面,青少年要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質,遇到麻煩或挫折要采取正確的解決和發(fā)泄方式,如向父母或老師等請教,自覺調節(jié)不良情緒,不要被一時的沖動思想所左右,更要增強判斷能力,慎重交友,使自己遠離犯罪道路。
(二)提高家庭對青少年的正確引導和教育
家庭的教育影響著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不良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不良品行形成的基礎,為有效預防青少年犯罪,父母要做到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給青少年樹立良好的榜樣,給予正確引導。同時,父母也要給青少年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夫妻之間遇到問題采取恰當?shù)慕鉀Q方式,不能經(jīng)常在青少年面前吵架或施以暴力。父母要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經(jīng)常關心問候孩子,經(jīng)常和孩子溝通,幫助青少年走出困境,做他們的良師益友,不能放縱或過于溺愛;當青少年給出正確的意見或取得成就時,要給予肯定和鼓舞,也要耐心教導,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庭。
(三)學校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學校要轉變教學觀念,加強素質教育,關注他們的成長,并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和多種教育形式把教學內容包括法制教育、思想道德具體化,幫助他們樹立法律觀念,不能片面強調學生的成績。學校也要做到經(jīng)常和青少年的父母溝通合作,相互交流,對青少年出現(xiàn)的問題共同商討解決策略,真正關心學生,了解學生,做到因材施教,不僅要傳給他們知識,更要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對每一位青少年給予平等的態(tài)度和平等的教學,使他們都能健康成長。
(四)完善法律法規(guī),優(yōu)化司法預防體制
在青少年管理工作上,國家要履行好其職責,不斷完善主體監(jiān)督管理體系,充分利用國家資源建立健全長效維護和管理機制。在我國刑法體系中,對青少年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充分保護了青少年的合法權益,但也導致一些人濫用權益鉆空子(侯佳林,2018),因此國家要細化分析,不斷完善法律條款;在執(zhí)法過程中,注重力度和完整性,夯實人民的遵法守法觀念,防患于未然。司法機構要做到司法預防,一方面對預防工作統(tǒng)籌處理,另一方面也要有效進行矯正犯罪工作,寬嚴相濟,積極落實更加系統(tǒng)完善的監(jiān)督預防管理措施。
(五)凈化社會環(huán)境,營造和諧、文明、積極向上的社會
社會是一種錯綜復雜的環(huán)境,預防青少年犯罪也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加強對青少年的保護和教育,給他們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首先,政府部門要完善法律體系和司法制度,明確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保障青少年權益,確保《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執(zhí)行,也要堅決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禁止給青少年傳播不良文化和思想、提供各種不健康渠道,嚴格查辦青少年進入歌廳、酒吧等場所,嚴厲打擊吸毒、賭博等違法犯罪行為,堅決打擊和有效管理相結合。其次,社區(qū)作為社會構成的基本單元,要做好自己的工作預防青少年犯罪。社區(qū)要重視青少年活動場地建設,建立社區(qū)檔案,定期召開家長會,進行積極向上的宣傳活動,利用社區(qū)優(yōu)勢適時進行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構建有利于青少年成長的環(huán)境,同時也要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引導他們朝著正確方向前進。
當然,青少年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個體,他們具有自覺能動性,也有不斷進步、追求成功的欲望,現(xiàn)實中也有許多青少年很小就為家庭、社會做出偉大奉獻的例子,只是一部分青少年由于自身、家庭乃至社會等原因難以自控或沒有找到正確的解決方式而誤入犯罪歧途。青少年犯罪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也是一個共同的社會性問題,它需要青少年自己、家庭、學校以及整個社會的共同關注和行動,正確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針對這些原因采取正確的方式,才能真正做到預防青少年犯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和建設和諧而穩(wěn)定的社會大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黃盈熹.論青少年犯罪[J].法制博覽,2014(12):300.
[2]侯佳林.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分析和預防對策[J].法制博覽,2018(3):95-96.
[3]金雁.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4(28).
[4]篯秀濱.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問題原因及預防探討[J].法制博覽,2015(1):157-158.
[5]林慧玲.淺析青少年犯罪的現(xiàn)狀及預防對策[J].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17(3):16-20.
[6]李芳.青少年犯罪心理健康相關因素的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5(12):76-77.
[7]李嘉瑋.我國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及治理預防對策[J].法學研究,2015(9):82-83.
[8]李文鳳.青少年犯罪與家庭教育的個案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1(7):258-259.
[9]李亞可.新時期青少年犯罪問題及優(yōu)化策略[J].前沿,2015(6):93-95.
[10]李亞可.我國當前青少年犯罪問題原因及對策研究[J].法制博覽,2017(2):182-183.
[11]劉敏.青少年犯罪現(xiàn)狀及預防探討[J].現(xiàn)代交際,2018(5):249-250.
[12]劉小甫.我國青少年犯罪成因探究[J].法制博覽,2015(18):50.
[13]王辰霈.當下青少年犯罪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5(8):140-142.
[14]王洪葉.淺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對策[J].法學研究,2015(12):74-75.
[15]王利媛.淺析青少年犯罪問題[J].文學教育,2015(10):131.
[16]薛超超.試論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防治對策[J].法制與社會,2015(7):17-179.
[17]徐磊,謝慧婷.青少年犯罪淺議[J].法制與社會,2014(10):249-250.
[18]徐玉翠,徐芳羚子.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探析[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14(6):88-89.
[19]楊宗輝,田野.我國青少年犯罪預防對策研究[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6,175(4):45-50.
[20]張東.我國青少年犯罪預防對策研究[J].法制博覽,2017(4):192-193.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