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松
[摘 ? ? ? ? ? 要] ?課程思政的重要責任在于價值引領,就是用一種更為柔性的教育內容與方法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以《國際政治學》課程為例,在探究其獨特的立德樹人價值優(yōu)勢的基礎上,進而重點從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等踐行路徑上深入探索該課程在課程思政上所蘊含的全程隱形育人的鮮明教學特色。
[關 ? ?鍵 ? 詞] ?國際政治學;課程思政;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7-0090-02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對課堂教學如何發(fā)揮育人的主渠道作用進行了深入闡釋,并指明了大學各類課程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協(xié)同建設的根本方向。近幾年,全國各高校大力推進的課程思政建設就是對習總書記講話的積極回應?!秶H政治學》課程具有獨特的立德樹人價值優(yōu)勢,在使學生了解中國與世界關系的同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文化、中國建設和大國責任的自信心、認同感和自豪感,大力提升其愛國主義情感和國際主義情懷。因此,在深入把握該課程思政價值意蘊的基礎上,系統(tǒng)規(guī)劃其實踐路徑,進而實現該課程思政全程育人的教學特色與目標。
一、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內在邏輯關聯
課程思政是一項立意高遠的創(chuàng)新工程,旨在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課程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發(fā)揮“隱性思政”功能,與“顯性思政”同向同行,從而實現課程全程價值引領、全方位價值育人的特殊功效。
(一)課程思政的基本內涵
課程思政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的內在要求,是高校有效發(fā)揮課堂主渠道育人作用的必然選擇。所謂課程思政,就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1]。高?!半[性思政”的課程主要包括綜合素養(yǎng)和專業(yè)教育兩大類課程。綜合素養(yǎng)類課程以通識教育課和公共基礎課為主,在培育人的綜合素養(yǎng)過程中,起到牢筑理想信念的作用。專業(yè)教育類課程以自然科學課程和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為主,有助于強化人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深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功能的作用。因此,只有深入領會每類課程在隱性教育中的作用,進一步探索專業(yè)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點,才能更好地實現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
(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邏輯關聯性
思政課就是學校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類和形勢與政策類課程,是專門系統(tǒng)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顯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課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雖然在課程傳授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存在著明顯的差別,但二者也有較大的內在邏輯關聯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實現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上的同向同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智力支撐、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各類課程的協(xié)同合作,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2](2)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實現課程全程育人上的協(xié)同效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是一種顯性與隱性的關系,只有深入挖掘與專業(yè)教育相關的思政元素,發(fā)揮其隱性教育功能,并助推顯性教育發(fā)揮更大的育人功能,才能真正破解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yè)課之間產生的“兩張皮”現象,也將日益擺脫思想政治理論課“孤島化”的現實困境。
二、《國際政治學》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傳統(tǒng)和現代國際政治學說也逐漸被西方國際政治學界所認同并被運用在解決國際問題的實踐中。為了增強學生對祖國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情懷,在教學中,我們借助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中國元素有機融入國際政治知識體系中,同時,進一步強化中國國政理論在解決當代重大國際問題中的功效。
(一)引入中國傳統(tǒng)政治智慧,實現國際政治學科從內容的變化上育人
伴隨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在國際政治上的話語權也隨之增強,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國家間政治思想所蘊涵的理想主義光輝對人類追求持久和平、均衡發(fā)展和長期穩(wěn)定的終極目標有著重要的時代價值。當今國際社會變化多端,新舊矛盾交織,一系列棘手的國際問題正在呈現,而西方經典的國際政治理論在這些矛盾和問題面前正在失去話語權。此時,教師應當啟迪學生,要領悟中國智慧,運用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政治思想來思考并解決這些問題。所以,需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適時引入“協(xié)和萬邦”“非攻”“仁者無敵”“和而不同”“慎戰(zhàn)”“尊王攘夷”等中國傳統(tǒng)國家間政治思想,同時,和西方經典國際政治范式對比講解,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的傳統(tǒng)政治思想在處理當代國際關系和完善全球治理方面有著獨到之處。因此,把中國傳統(tǒng)國際政治智慧引入國際政治學課程的教學中,定能在隱形的教育中增強學生對祖國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增加中國現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成果,實現國際政治學科從問題的解決上育人
除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智慧,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也逐漸為西方國際政治學界所認同,從毛澤東到習近平,中國幾代領導集體形成和發(fā)展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真正的不結盟”“國際關系民主化”“和諧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現代政治理論思想已成為解決當今全球問題的中國現代觀點。隨著大國責任意識的增強,中國在解決地區(qū)與國際的問題上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方式逐漸被世界所認可。中國的這種大國胸懷和責任擔當不僅讓大學生為自己的祖國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也激發(fā)了他們的愛國情懷,強化了他們的時代責任意識,也進一步提升了他們的國際主義情感。
三、《國際政治學》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
《國際政治學》課程思政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而長期的工程,任重道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統(tǒng)籌規(guī)劃,挖掘其蘊涵的思政元素,“實現思政內容與專業(yè)學科知識有機統(tǒng)一,在講授知識的同時實現價值引領,達到‘課程育人的目標。”[3]《國際政治學》課程思政的生成不是單個要素而是需要教師、教材、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資源挖掘等多種要素合力作用下才能實現。
(一)教師的育人理念是《國際政治學》課程思政的關鍵
教師是提升《國際政治學》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所在。教師的職責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育人,做到教書與育人、言傳與身教的統(tǒng)一?!啊n程思政建設要靠教師去落實,首先考驗的是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盵4]要發(fā)揮《國際政治學》課程思政的作用,教師除了要加強“對本學科、本專業(yè)的內在價值、社會價值的充分認識,增強教師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5]之外,還應具備如下育人理念:(1)要有愛國主義意識?!秶H政治學》課程教學內容不能局限于西方主流國際政治理論,還要實現理論與課程內容的本土轉換。這就要求教師在知識傳授中要有本土情懷,要站在人類和祖國的立場上思辨國際問題。(2)要有理論比較意識。對冷戰(zhàn)終結以來發(fā)生的重大國際政治問題,運用中西方國政理論進行分析詮釋,找出西方國政理論范式的有限適用性,突出中國傳統(tǒng)和現代國政觀的價值所在。
(二)教材建設是《國際政治學》課程思政的依托
《國際政治學》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依托在于教材的內容及其價值導向。傳統(tǒng)的《國際政治學》教材基本沿用西方的國際政治知識體系,從某種程度上說,西方國政理論范式占據了教學內容的絕大部分。近幾年,國內幾大權威出版社出版的《國際政治學》教材的知識體系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增加了中國傳統(tǒng)國際政治思想和現當代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成果的內容,把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政治理論寫進教科書,強化了中國國政理論范式對解決重大國際問題的特殊功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自主研發(fā)并出版了《國際政治學》教材以及與之配套的動態(tài)電子教材,教材的設計采取了比較中西理論的方式,突出某些西方經典的國政理論正在陷入困境而中國國政理論的生命力正在凸顯的內容,由此來強化知識的價值導向。
(三)教學方法是《國際政治學》課程思政的載體
《國際政治學》課程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效路徑就是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先進與否對課程思政的質量與效果影響很大。為此,我們在教學中創(chuàng)新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1)教學模式的轉變,從傳統(tǒng)教學的“教為中心”向現在的“學為中心”轉變。這種教學模式的改革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點,針對學生的實際及關心的問題展開,既有總體上的‘漫灌又有因人而異的‘滴灌”[6]。這種易于學生接受和喜歡的教學方式增強了學生對國際熱點問題的關注及運用中國范式解決的積極性,而且也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2)教學手段的改革,借助網絡平臺,實現課程思政課上課下,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機統(tǒng)一。絕不應忽視課下知識的價值引領作用,它應是對課上知識價值引領的延續(xù)。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等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國際政治學》課程思政更注重從課上延伸到課下,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引導學生對中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fā)展中的地位、責任和作用等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在此過程中,加強對知識學習與討論中的價值引領,鼓勵學生把個人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融合,把個人的夢想與祖國的夢想融合。
(四)挖掘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國際政治學》課程思政的方向
要發(fā)揮《國際政治學》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還要進一步深入挖掘該課程所蘊涵的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傮w上,先制定清晰明確的《國際政治學》課程思政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指南,然后“確定其所要承擔的價值教育任務和內容,梳理相應的價值條目,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明確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盵7]具體說,《國際政治學》課程思政的價值條目包含以下內容:(1)權力和道義觀,使學生領悟中國關于借助道義增加權力的觀點對國家間關系維護的永久價值。(2)傳統(tǒng)安全觀和新安全觀,使學生領會中國新安全觀對解決世界復雜安全問題的時代價值。(3)叢林法則與合作共贏觀,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的合作共贏觀對世界發(fā)展的重要價值。(4)文明沖突與文明共存觀,使學生感受到以“天下觀”為特征的中國文明共存觀對世界和平的極大價值。以上內容的學習與比較不僅使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導向,也使其賦予了理性和平的心態(tài)和高尚的審美情操。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4.
[2][5][7]閔輝.課程思政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J].思想理論教育,2017(7):21,25.
[3]譚曉爽.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與實踐路徑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4):45.
[4]李國娟.課程思政建設必須牢牢把握五個關鍵環(huán)節(jié)[J].中國高等教育,2018(15):29.
[6]劉承功.高校深入推進“課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8(6):65.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