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伯,趙彩虹
(石河子大學師范學院,新疆石河子832000)
改革開放以來,提高大學生素質教育是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前提與關鍵。早在1999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為《決定》),指出:以提高中國公民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為重點,實施素質教育,完善教育體制從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1]指明了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以及衡量標準,強調各方面教育協調、統一發(fā)展,將素質教育貫穿于教育的每一個階段,尊重每一個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激發(fā)內在潛能,提升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完善學生人格,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與健康成才。進入21世紀,我國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規(guī)定教育的戰(zhàn)略宗旨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高素質專門人才與創(chuàng)新人才。[2]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反復強調素質教育的戰(zhàn)略地位,以立德樹人與以人為本為出發(fā)點,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同樣,2018年6月,《成都宣言》也再次申明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以及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基本邏輯,必須牢牢堅持立德樹人、教書育人、提升內涵、公平協調等范式培養(yǎng)時代新人。一系列的文件報告說明素質教育是現如今我國教育改革的指向標,是對傳統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的改革與反思,是2030年高等教育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助推器。
在素質教育實施二十年中,國家教育部門以及學校采取了相關措施落實素質教育,大學生素質得到了全面提升。但是,相比于西方教育大國,我國素質教育在教育領域中仍處于薄弱環(huán)節(jié),素質教育出現什么問題導致在其貫徹落實的過程中舉步維艱?該采取什么措施促使素質教育突破瓶頸,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全面實施,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是本文主要的探討點。
作為教育的核心,全面實施并推進素質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重中之重與必然趨勢,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多次提到要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在我國,素質教育推行時間較長,但是總體而言,素質教育的實施并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目標,高素質人才薄弱。探尋現狀,主要是我國大學生素質教育面臨著制度困境、管理困境以及實踐困境,如圖1所示:
圖1 大學生素質教育面臨困境
“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肆意妄為,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盵3]333在貫徹落實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對其發(fā)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自我國頒布以及實施《決定》以來,素質教育一直受到學術界以及教育領域的關注,是教育中的熱點話題,為此,教育部門成立專門性的素質教育委員會等部門,在黨中央和國務院頒布的關于素質教育文件精神引領下,要求高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高校領導人牢牢堅持以本為本,大力宣傳在高校對本科生實施素質教育,從文化素質教育著手,并與傳統教育相融合,同時借助“核心素養(yǎng)”教育、倡導全面發(fā)展教育推進素質教育發(fā)展。然而,二十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國素質教育成效不佳,并且問題越來越嚴峻。尋其緣由,主要是因為素質教育的實施與發(fā)展缺乏一個適宜的制度環(huán)境,而使素質教育陷入制度困境。
1.素質教育理論制度體系模糊且存在不足
科學的教育理論是教育改革的基礎,同時指導教育改革高效、全面地進行,缺乏科學的理論支撐的教育改革會造成教育改革的盲目性和滯后性。當前,我國高校素質教育呈現“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的場面,從側面反映出教育改革倡導者和實施者在推行素質教育過程中并沒有從根本上把握素質教育本質內涵,缺乏理論指導,盲目、敷衍了事地“響應”推進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一方面,不同時代以及不同社會與制度環(huán)境賦予人不同的素質要求,由此素質教育的內涵與外延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盡管學術界對于素質教育的原則、目標、實質研究逐步深入,但是現如今學術界包括管理者對于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等相關理論并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界定,并沒有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另一方面,雖然學術界與教育部相關部門對于素質教育理論制度體系的建構進行了長時間探討,但是,從目前素質教育實施情況可以看出,理論與實踐存在偏差,理論并不能實時準確地指導實踐,切實運用于實踐。
2.高校教育培養(yǎng)制度制約素質教育實施
高校以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社會服務及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為發(fā)展理念,以育人為根本目標,除了傳授專業(yè)知識和相關技能,更應該著重提升每一位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適應社會的發(fā)展。然而,高校教育培養(yǎng)制度嚴重制約著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實施,素質教育在高校落實過程中呈現一種“高要求,低投入”態(tài)勢。受到高校傳統辦學體系的影響,高校對于素質教育的實施僅僅局限于開設一些思想政治教育、體育課等選修課,結合一些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單一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成效欠佳。同時,高校并沒有將素質教育歸入大學生人才培養(yǎng)方案,教育教學制度中缺乏對素質教育實施要求、原則等進行規(guī)約,以致高校素質教育的施行流于一種形式,逐步變?yōu)榇髮W生的個性化教育、特長化教育,呈現一種自由發(fā)展的趨勢。
3.評價考核制度與素質教育存在偏差
教育評價與考核機制是我國高校教育質量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素質教育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專業(yè)知識,而且倡導大學生對于個人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學會做人、學會溝通等能力的重視,是對應試教育的糾正與發(fā)展。然而,從現有高校評價與考核制度來看,評價指標與素質教育存在著偏差。一方面,對于教師的評價主要集中在教學能力、科研能力、論文數量等,忽略對于教師自身綜合素養(yǎng)的考核,忽略教師對于素質教育投入成效評價,使教師形成了“重知識,輕素質”的錯誤教學觀念;另一方面,對于學生的評價指標雖然涵蓋綜合素質測評,但是在獎助學金評定中所占比例甚少,大部分仍停滯在對大學生四六級證書、計算機證書以及學業(yè)成績的考察,完全扭曲對大學生德、智、體、美、勞等素質教育綜合評價?,F有的評價考核制度與素質教育目標考核不配套,間接地影響了素質教育的實施力度。
素質教育管理,是素質教育實施的調控中樞,是促進和保障素質教育目標順利實現的組織核心。[4]347它強調將素質教育的管理者、實施者、主體等對象進行合理安排,通過規(guī)范、協調以及引導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潛能得到最大化的開發(fā),從而在一個二者更佳的層面上更好地促進高校整體效能協調發(fā)展,實現素質教育目標。對于素質教育的管理,要以科學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為先導,管理者要具備凝聚意識、優(yōu)化意識、激勵意識以及用人意識,把握素質教育實施的重大方向與關鍵質量。然而,原有的管理制度與管理文化降低素質教育的實施標準,減慢素質教育的實施效度,拉低高校整體效能協調發(fā)展。
1.自上而下的行政色彩嚴重,缺乏對素質教育成效監(jiān)督
政府和相關行政部門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決策者,素質教育的實施,是政府部門自上而下所提出的對我國高等教育現存的一些弊端進行糾正的教育新模式。然而,在上級管理者統一倡導實施素質教育,卻缺乏對素質教育實施情況進行引導與監(jiān)督,使得素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變?yōu)槟撤N口號主義,[5]逐漸偏離素質教育的基本方向,高校素質教育實施力度與成效大幅度降低。同時,自上而下教育改革,上級部門并沒有真正地深入高校管理者、教師、學生以及家長基層教育生活,在沒有切實把握素質教育實施的實際社會環(huán)境與條件下,盲目地推行素質教育,必然會造成高校應付心理。另外,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高校領導人積極宣傳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健全人格,但是,素質教育實施質量在政府對高校的考核中占很少的比重,財政撥款主要集中在科研產量較高的院校,這一指向標影響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力度與深度。
2.學校管理剛性化,誤導素質教育實施
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高等院校,校長和管理人員具有絕對的領導權,大學行政管理與教學管理存在著嚴重的失衡現象??茖又频慕逃贫?,使得管理人員在教學中高高在上,忽視了對于學生的反饋與學習成果的測量,管理者、教師、學生之間信息不對稱,缺乏對實際教學情形的把握與準確引導,校長追求高校聲譽與價值的最大化,教育功利性占主導地位。剛性化的學校管理,缺少對素質教育本質的準確把握,以專業(yè)為單位,制定統一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忽視學生自身特點與個性發(fā)展。另外,行政管理人員對于教學的過度控制,抑制了教師與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完全擯棄素質教育主要實施者與主體的主觀意志,嚴重偏離了素質教育發(fā)展軌跡。
3.教師人事制度單一化,職業(yè)精神渙散
作為素質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目前,高校教師人事制度呈現單一化,“鐵飯碗”思想造成一些教師出現職業(yè)倦怠等不良狀態(tài)。作為理性人的教師,利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和精力去獲得工資、獎金等較高的利益,并沒有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把握教學前沿動態(tài),進行自我診斷與自我提升,缺乏對每一個學生身心變化的關注,忽視了對于學生專業(yè)知識與素質教育質量的嚴格把控;而對于一些專門規(guī)范學生日常行為從事學生素質教育的輔導員、班主任以及思政工作者,平時或忙于行政性工作,或自我放松,缺乏對大學生的全面關注,忽視了與授課教師溝通學生日常行為表現的重要性,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潛在危機。當出現問題時才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沒有養(yǎng)成對素質教育的總結研究習慣,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也只能就事論事,缺乏未雨綢繆的意識與觀念。
學校管理者、教師以及學生家長是高校實施教育的主體,然而,由于受到我國傳統教育思想以及新時代市場的導向,形成教育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一些家長鼓勵自己的孩子進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并不是出于培養(yǎng)孩子身心健康以及完善人格,而是希望通過學歷為孩子謀求一份穩(wěn)定而高收入的工作。另外,一些校領導倡導徹底擯棄應試教育,大力發(fā)展素質教育。其實,對于教育的改革并不是對現存教育模式的全盤否定,素質教育是對應試教育存在的弊端進行糾正與完善,是教育發(fā)展的理想模式?,F有錯誤的教育理念使素質教育實施出現片面化、扭曲化。
1.大學課堂與素質教育脫離,模式單一化
課程是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媒介,是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主陣地。由于高校對于專業(yè)課程的課時量要求較高,直接限制了素質教育相關課程的實施,縮短其課時量的安排,而且所設置的素質教育課程采取大班授課制與期末開卷考試,大學的課堂主要以學生專業(yè)知識為主,完全與素質教育脫離。另外,不同類別、不同層次、不同辦學理念的高校,對于不同特點的學生所實施的素質培養(yǎng)在目標、方式上卻如出一轍,[6]由此,我國高校在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呈現出“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格局。對于這種單一的模式化教學與課程體系,高校領導人并沒有真正地認識到素質教育所倡導的個性發(fā)展與培養(yǎng)學生自我發(fā)展的意識與觀念。
2.教師素質教育缺乏,素質教育課堂低效化
教師素質的高低影響著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步伐與質量,教師自身的綜合能力在推動素質教育發(fā)展中占重要地位。就目前情況來講,高校一方面在對教師選拔招聘中,因為一些客觀原因著重注意教師的學歷與技能,忽視了教師素質教育的考察;另一方面,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一味地強調教師通過授課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教育,卻忽視了對傳授者素質教育門檻的提升,一些高能力、低素質的教師嚴重影響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在專業(yè)知識與素質教育課堂上,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并沒有將布魯姆的課程三維目標全面實施,而是著重就考試內容進行反復強調與講解,使得高校素質教育課堂形式化、低效化。
素質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整體素質為目的,主要構建一個協調的多元化、全面化的教育,是應試教育的調整與完善。作為素質教育推行過程中的重要內生性資源,教育制度為素質教育各要素效能最優(yōu)化提供了制度保障。為增強素質教育實施的有效性,一方面要加強素質教育制度體系建設與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科學的素質教育觀念,從而促使素質教育真正做到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
教育體制改革是一項艱難而又漫長的歷程。在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只針對教育觀念的轉變與落實是遠遠不夠的,也要加強對制度的改革與完善,[7]制度改革不僅是對現有教育體制的改革,而且也要完善自身的制度體系。面對素質教育概念多樣化、理論真空化等情況,學術界以及相關教育部門應切實提煉素質教育內涵,明確指出素質教育相關理論,大力完善素質教育理論體系以及制度建設,為高校實施素質教育提供具體化、操作性強的行為方向與理論指導。政府要更新以往陳舊的以就業(yè)率、科研率等要素為考核教育部門和學校工作的重要指標,將素質教育納入高校評價機制,有選擇性地對一些素質教育實施情況較好的高校與教師進行獎勵,對于違背者進行懲罰,形成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同時,相關部門應對于一些新聞媒體對高校素質教育的負面炒作進行嚴厲打擊與整改,以法律形式保障素質教育全面落實,減少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的層層阻力,加強對素質教育的督導力度,保證在高校高質量進行。
政府要深入高校,把握真實的高校辦學情況與風格,將自上而下的絕對領導權與自下而上的教育需求相結合,對高校進行準確定位,增強高?!白晕以煅芰Α币庾R,倡導高校根據自身辦校理念與校園特色,多形式、有特色地組織素質教育實施。同時,素質教育政策制定者要通過廣播、文件等大力宣傳素質教育,使素質教育理論和理念浸入人心,轉變家長以及大學生對素質教育的偏見,積極主動地接受素質教育,為未來打下良好的基礎。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動的先導,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教育教學實踐的順利實施提供了重要的指導與保障。[8]在現有的大學教育中,雖然時刻提倡大力落實素質教育,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并沒有給予更多的關注與重視。一些高校對于素質教育實施采取觀望或者流于形式地實施,并沒有真正地領會到素質教育對于學生以及高校的價值所在。隨著市場急需高素質人才,對創(chuàng)新意識和素質教育的重視,迫使高校逐漸轉變以往對素質教育輕視的錯誤理念,給予其更多的支持。所以,高校校長要有危機意識與現代教育理念意識,將素質教育歸入大學生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制定相關的素質教育規(guī)章制度,明確教師的責任與權力。將“校長治校”與“教授治學”兩者緊密結合,嚴把教師準入機制與培訓機制,以素質教育的要求為基準,對高校人事制度進行適當的改革,轉變單一的教師評估制度,將師德師風作為高校教師素質評價的首要圭表,督促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全面落實素質教育激勵機制。同時,高校要主動加強與地方政府、企業(yè)緊密協作,拓展素質教育實施共享平臺,充分運用合作交流來獲取素質教育資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提供寬廣的實踐平臺,在實踐中感悟素質教育的本質內涵,進行自我教育,最終實現知行有機統一。
在課程體系上,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模式。傳統的素質教育大都是設置一門心理健康課、思想政治課等,不求質量進行授課。素質教育是一種浸潤式系統性教育,應改善以往單一的課程設置,采用多學科滲透式模式與跨學科單一模式相結合,構建多層次、一體化的課程教學體系,促進素質教育發(fā)展,即:高校不僅從各個學科中選取大學生素質教育培養(yǎng)的材料單獨成課教授,而且要將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滲透到每一門學科中去,同時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使知識內化。豐富素質教育授課形式,除了單一的課堂教學外,教師可以開發(fā)素質教育網絡平臺,充分利用慕課等網絡資源,對素質教育的每一個模塊進行資源開發(fā),傳播積極向上的國內外優(yōu)秀偉人事跡、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市場人才需求等,以“全方位、多形式”的育人模式激勵大學生向善、向上發(fā)展。
在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期間,作為與學生相處時間最長的教師而言,其行為舉止勢必會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建設高素質、高質量的師資隊伍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提升提供了無形的人力資本保障。在專業(yè)知識上,教師要具備先進的學術前沿知識,通過學習、交流、培訓,不斷豐富、更新知識儲備,做好基礎工作,同時,嘗試對原知識進行創(chuàng)新,提升自我創(chuàng)新能力與內在素養(yǎng);在外在形象上,教師要塑造良好的形象。根據自身氣質、年齡等要素,穿著打扮要得體,給學生樹立一個積極向上、健康的價值觀念與榜樣形象,勇于扮演好大學生健康成長道路上的指導者與引路人角色。
在素質教育課程授課中,要注重課程內容銜接與更新。教師在課程引進時可以嘗試與中小學素質教育內容進行銜接,同時,也要與大學生未來生活環(huán)境、就業(yè)情形、市場要求等相配套,更新課程內容,將素質教育課堂轉變?yōu)榕鲎菜枷?、啟發(fā)智慧的互動場域,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幫助大學生做好應對未來挑戰(zhàn)的準備。在授課方式上,注重與學生及時進行互動交流,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關系。按照主體間性理論觀點,主體間可以利用移情手段進行有效交流,以間接地替對方著想促使主體之間相互認識,從而形成“我們的綜合體”。[9]115主體間互動與交流越頻繁,整個教學質量就越高。以大學生個體化差異發(fā)展為目標的素質教育,強調教師要充分把握與關注每一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它不同于傳統的專業(yè)技能性知識傳授模式,更加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時時的交流與互動,掌握學生的動態(tài)與方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樹立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的意識,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隨時表達自己真實感受,掌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從而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準確定位,有針對性地充實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學能力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并且,教師要具備良好的職業(yè)精神與倫理,加強與輔導員、班主任、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家長進行信息交流,互通有無,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全面發(fā)展,盡可能減少大學生在心理、人格上的扭曲與變形。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種養(yǎng)成教育,它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知識的內化。[10]面對市場的多元化以及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加快推進素質教育是時代所需,須將素質教育放在教育體系的首要地位,從而使高等教育真正實現回歸常識、回歸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