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在《文史博覽》2019年第5期刊文《張百熙:少為人知的“中國大學之父”》中,講到張百熙制訂了《欽定學堂章程》和《癸卯學制》。在此,筆者要補充的是,正是在這兩個學制中,張百熙對各學堂休假作了詳細規(guī)劃。
《癸卯學制》規(guī)定,每學年分為兩個學期,第一學期于正月二十日開學,小暑散學;第二學期于立秋后六日開學,農(nóng)歷十二月十五日散學。又規(guī)定全國的中等、高等學堂“除年假暑假合計七十日外,每歲恭逢皇太后皇上萬圣節(jié),皇后千秋節(jié),至圣先師誕日,仲春仲秋上丁釋奠日(每年仲春、仲秋后的第一個丁日,皇帝降香,遣官祭祀孔子),端午中秋節(jié),暨房虛星昴日,各停課一日”。
張百熙以二十八星宿中的房、虛、星、昴四日對應西方每月的4個禮拜天,這種休假制仿自西方的禮拜休息制,但披上了天象的中式外衣,將禮拜稱為“星期”,弱化了基督教色彩。這份章程是清廷在官方法規(guī)中首次公開承認并實行星期休息制度。一時間,按星期安排課程成了新式學堂區(qū)別于舊學堂的模式。
但與此同時,朝野坊間流言四散。一是出現(xiàn)崇拜西洋說,認為休禮拜是基督教義的一種宗教儀式,讓孩子們置身洋教陰影會誤人子弟。二是認為這種做法耽誤學業(yè),怕孩子落下學習,影響功名前程,開籠放雀又怕會學壞樣。三是認為會導致縱情濫游,如一位署名“先天害”的人就曾在《競業(yè)旬報》上撰文稱周日游“作奸犯科”?!缎旅駞矆蟆芬苍卦绖P入京詆毀張百熙,“為禍必甚于戊戌”,又抨擊學堂有改裝易服等問題。還有人搬出嘉慶朝一份陳年《學規(guī)》稱,“長不輟耕,幼不輟讀,暑日休務者,薄其餼廩”,說大人不輕易歇耕,學生不隨意輟學,避暑休學當扣塾師薪酬。
張百熙為爭取朝官支持,朝議中堅持正面說理,列舉唐、宋數(shù)朝,官員5天或10天有休沐假;學生過往春插有農(nóng)事假、秋冬有置衣假。又強調(diào)各地鄉(xiāng)俗有別,國情有異,國內(nèi)假節(jié)日多與西洋休假不盡吻合,而統(tǒng)一冬夏假制,有益于外教和國內(nèi)對接,等等。經(jīng)張百熙一再堅持,寒暑假制度最終得以通過。
軍機大臣鹿傳霖曾十分不屑張百熙將天上星宿附會于學堂休假,張百熙則抓住旗人崇奉薩滿教講迷信的心理,向皇家詮釋二十八星宿中“房、虛、星、昴”星座,對應四方天象于周末,其中的陰陽氣數(shù)變化會對人體機理產(chǎn)生作用,因而應適應自然規(guī)律,做周期調(diào)整。如西方教育體系按周末課休,就更利于下周工作學習。大清遵循自然規(guī)律“不失圣躬違和”,也應采用周末休假。由是,周末休假制度經(jīng)他堅持,也終于列入章程法則內(nèi)。
周休制度能沖破阻礙得以施行,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晚清西風東漸,也對各學堂教育形制提出反詰。首先是官辦新式學堂開了先河。1862年,北京同文館聘入洋教習。翌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在上海建廣方言館,洋教習行周末制。1882年福州船政學堂聘外籍教官,開西洋技能課程,西方教員周末度禮拜,管理方因適應外教,也半遮半掩實行周末課休制。
1886年,部分沿海企業(yè)引進西方高端人才管理,仿效周末休息。上海機器織布局曾張貼招商告示廣而告之,企業(yè)“工人逢禮拜停工” 。諸多歸國留學生也力挺新學制。他們多數(shù)在大中城市任教,或委派在教育管理機構(gòu),后多成為各地學堂發(fā)起周末課休的組織者。
西方教會學校也成為周休制的潛在推手。一批西方教會學校將其教育模式灌輸學員,國人“備嘗新鮮”,對清廷教育制度必然產(chǎn)生心理鴻溝。
在這種氛圍下,1906年,清政府學部、農(nóng)工商部與外務部先行一步休周末。1907年,清廷陸軍部開始實施周末休假制。
官員周愛諏這時仍上奏整頓學務,稱“新學流弊”,更謂(假休)“西法變中俗”不妥,建議取消。清廷政務處復議,“星期日公休為世界通例、中國不能獨異”。至此,各官員才品味到休假滋味。
1911年夏,晚清最后守舊堡壘——吏部、禮部五味交雜休周末。
就在那名侍讀周某給新學和假休扣屎盆時,張百熙撒手人寰。
張百熙逝世后,清廷予謚“文達”。袁世凱、徐世昌及唐紹儀等5位總統(tǒng)總理先后給靈堂呈送挽聯(lián)。譯學館學生、廣東南海中學、湖南旅京公學生員及留歐留日學生代表紛紛前來吊唁。甚至先前對推行周末制時議最多的旗人中小學堂,亦派生員代表禮敬先師。
近代教育家嚴孫范曾撰文痛貶舊式教育,“往昔學校未興,吾國兒童無畢業(yè)之期,無寒暑之休,無實驗之法,無體操之訓”。推行休假制后,學生周末放松心情,更帶動了群眾性健身、旅游活動。此外,一些府、市、州,先前繪畫攝影、演藝劇院、評書說唱、茶室洗沐均較清冷,現(xiàn)日呈火爆。學堂師生各類消費,又促進了城市商貿(mào)繁榮、提升了城市活力。由市區(qū)輻射周邊,也給城郊增添了全新氣息。
1912年1月6日,時任民國政府教育總長的蔡元培為民國政府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9月3日,民國教育部再度頒行《學校系統(tǒng)令》,也框定各學期享有周末課休和寒暑假。該年舊稱壬子年,稱《壬子學制》。民國時期承繼的《癸卯學制》最大的貢獻,則是將以前用農(nóng)歷紀時改為采用陽歷,進而較好地解決了過去閏歷多一月及農(nóng)歷陽歷不對應問題,且將周末休假正式固化下來。這于九泉之下的張百熙,也算是一種告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