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將文學作為一種“政治工具”的論調和“文學是政治的附庸”“文學為政治服務”等錯誤的口號,在一場聲勢浩大的文學本質論爭中,迅速被淹沒,這歸功于大眾對具有獨特審美特性文學的呼喚。文學的政治性漸漸不再被當做是主流的文學本質。而在論爭中,“審美反映論”“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等論調的呼聲最高,關于這兩個論題的研究也最終演變成為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學術領域的重大討論,產生影響深遠。
一、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的提出
“審美反映論”的概念,由1984年文藝理論家童慶炳出版的《文學概論》中首先提出,他認為:“文學之所以是文學,就在于它是對社會生活的審美反映。”這一概念成熟于學者錢中文的理論,他認為文學首先是一種反映:“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是意識的一種形態(tài),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反映?!痹趯徝婪从车膶嵺`過程中,綜合了審美主體的主觀情感、認知因素的主觀創(chuàng)造力,起到了巨大的創(chuàng)造性作用,這種主觀創(chuàng)造力“它來源于主體對于世界的具體感受、感知與感動,這是進入審美反映,藝術實踐的真正出發(fā)點”。進而審美主體在充分調動這種創(chuàng)造力進行審美反映的結果便是“多樣化和無限的可能性”。即審美主體們有著多樣化的審美情感。
學者王元驤同樣就審美反映論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認為,審美反映不同于一般反映,它是一種情感體驗上的反映,“要不是能引發(fā)藝術家心弦的激動,激發(fā)起藝術強烈的審美感受和審美體驗,那就不可能成為他的審美對象并在他的作品中獲得審美的反映。這就是我們主張把審美歸屬于情感過程的原因”。即在主體審美反映的過程中,被反映的對象要與主體的體驗情感相契合。
從根本上詳盡地辨別了“機械、簡單地反映論”與審美反映論的區(qū)別之后,錢中文還指出:“文學藝術固然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但我以為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tài)。文學藝術不僅是認識,而且也表現(xiàn)人的情感和思想。審美的本性才是文學的根本特性?!痹谶@個基礎上,錢中文初步整理出了意識形態(tài)與審美之間的二元辯證關系,然而探索并沒有到此為止。他在不久之后,又發(fā)聲闡釋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審美意識形態(tài)是為一種具體而非抽象的意識形態(tài)模式,它不但巧妙地將審美與哲學的思辨融合在一起,同樣也將感情作為它運行模式的中心,“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tài),以感情為中心,但它是感情和思想認識的結合”。
在論述了審美與意識相態(tài)的關系后,錢中文還從發(fā)生學的角度論證了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端和發(fā)展,他認為審美最初作為一種意識,是伴隨著先民們不斷發(fā)展著的思維和想象力,逐步進化為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而審美則是原初先民們在實踐的基礎上,與意識、語言、思維共同構成最初自我意識中的天性成分之一,即“審美則是人的本性的表現(xiàn)”。
童慶炳發(fā)聲表示,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應當作為文藝學的第一原理。他從審美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的角度,分析了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整一性,從內涵的角度分析了審美意形態(tài)所具有的“集團傾向性”和“人類共通性”,并認為審美意識態(tài)是人們對于社會生活的一種情感性認識。他認為,從直接的角度來看,審美是無功利的。但是從間接的角度而言,“創(chuàng)作是為人生的,為社會的,就是所謂的‘無功利,實際上也是對人生、對社會的一種態(tài)度”,并最終下定結論:文學是一種“合情合理”的“藝術真實”。也就是說,文學作為一種審美意識形態(tài),它的內容雖然是經過作家的感性認識后編纂出來的,僅僅存在于假定情景之中,但是文學內容的現(xiàn)實規(guī)律卻是真實的。
二、學界對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的質疑
隨著童慶炳編寫的《文學理論教程》被各高校廣泛認可,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似乎成為了關于文學本質問題的答案。然而論爭卻仍在繼續(xù),例如董學文、周忠厚等學者的相繼質疑。在董學文看來,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提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糾正在錯誤時期的文學“反映論”和“意識形態(tài)論”,是文學“去政治化”的一種手段,既然目的已經達成,文學身上的沉重鐐銬已經去除,那么“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也理應被重新反思。
論爭的焦點首先集中于文學是不是意識形態(tài)、審美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整一性問題。學者董學文認為:“馬克思本人從來沒有直接或者間接地說過文學是某種意識形態(tài)。”他認為文學雖然帶有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但歸根結底仍舊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因此董學文認為,文學似乎更應該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或者“意識形態(tài)的形式”。他認為意識形式“不能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來指明那些東西的時候,如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變革……可以稱之為‘意識形態(tài)的形式”,這種是一種能意識到卻不能言明的意識形式。
董學文從漢語語法的角度也得出了相關結論,即“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說法明顯是一個偏正結構,該結構充分強調“審美”二字,因此是“審美”和“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疊加,而并非二者的有機結合,這樣做還有將文學屬性中的其他成分避之不談的嫌疑,因此這種論調的整一性是不圓滿的。
學者周忠厚也有過簡潔明了的概括:“說文藝是意識形態(tài),很多人還沒感覺錯在哪里,如果說文藝是思想體系、意識體系,它的謬誤就很明顯了?!逼浜螅苤液裾J為,若想將文學定義為意識形態(tài),那么文學就必須要具備意識形態(tài)的階級自覺性,然而,“原始社會和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沒有階級,文藝自然沒有階級自覺,所以不能說文藝是意識形態(tài)。”
關于文學是一種什么樣的意識形態(tài)這個問題,學者陳吉猛與童慶炳等老一輩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教師的看法也有所出入,他認為:“文學不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而是‘全方位性的意識形態(tài),是各種意識形態(tài)形式的集中表現(xiàn)形式……文學是意識形態(tài)與非意識形態(tài)場?!彼J為,審美意識形態(tài)是審美意識所獨有的意識形態(tài),也就是說,審美意識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當然不能夠簡單地跟文學的那種意識形態(tài)相融合,因為文學意識形態(tài)在某種程度上是包容審美、宗教、政治等多種意識形態(tài)的。即如果簡單地將文學定義為審美意識形態(tài),那么必然會導致文學研究視野的狹隘。
三、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的價值
在這場論爭中,學者王杰在更為實際和寬廣的視野指導下,嚴謹?shù)胤治隽藢徝酪庾R形態(tài)論在中國的運用以及發(fā)展狀況。他跳出了兩派論爭的中心,從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本身對當代中國的構建性作用作出切入研究,認為中國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研究更重視其構建作用,強調一定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對社會進步和歷史發(fā)展的積極作用。這種構建性作用是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在中國特有的表現(xiàn)形式,其基礎便是用意識形態(tài)的方法來分析中國現(xiàn)下的文化和現(xiàn)實問題。王杰還認為,由于中國社會“在意識形方面似乎匯集了所有藝術生產方式和形象話語,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反應堆和試驗場”。
因此,在當下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的討論,不但要慎重、細致的探究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概念和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的理論,更要積極梳理我國已有的文藝美學傳統(tǒng)資料,再進一步結合我國當前情況中的具體問題,“通過分析審美變形的特殊機制,說明文學藝術文本與社會文本的具體關系”。王杰的觀點不但找到了研究已有理論成果的適用方式,同樣為將來可能出現(xiàn)的理論尋求到了一條可以繼續(xù)沿用的道路。
四、結語
在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的論爭中,許多學科界限被打破,許多其他學科的學者也紛紛邁過學科之間的限制加入討論。也正是因為討論角度的多元化,才使得該理論建設取得了重大的實際意義,不但積累了學術成果,也拓寬了理論研究方法上的思路。
(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
作者簡介:康楊達琦(1992-),男,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研究方向:中西美學與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