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祥發(fā)
25年前,年僅20歲的我,意氣風發(fā)地跨出大學校門,懷著金色的夢想,坐上南下的列車,來到廣東省揭西縣,投身粵東山區(qū)的教育。時光如梭,25年過去了,我就像一個充滿陽光活力的老男孩,信仰堅定地行走在教育道路上,陪伴學生一起成長。
師愛播灑真情
美國思想家、文學家愛默生曾說過:“專注、熱愛、全心貫注于你所期望的事物上,必有收獲。”我憑著對教育的熱愛與專注,努力把平凡的教書育人工作當成一份美麗的事業(yè)來“經(jīng)營”。但是僅僅憑借熱情是遠遠不夠的。記得初為人師的時候,我性子急,容易沖動,說話快人快語、工作雷厲風行,相信“簡單粗暴,即時生效”,以為只要管住學生,不出亂子,提高成績,我就是在做最正確的教育。因為秉持著這樣的理念,所以我對學生非常嚴苛。雖然我所帶的班級中考一定出色,每一次活動一定能獲得第一,但是學生內(nèi)心并沒有完全信服,甚至心生不滿和怨氣。
面對困境,我沒有氣餒,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并認真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等教育經(jīng)典,并虛心請教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師。于是我明白了:觸動心靈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為了實現(xiàn)“我說什么你都得聽”到“我用你喜歡的方式說給你聽”的轉(zhuǎn)變,我不再用成年人的思維方式對學生進行揠苗助長式的教育,而是秉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相信“教育是慢的藝術(shù)”。潛移默化中用愛心與責任感染每一個學生,靜待每一朵花美麗綻放。最終,學生真正親近我、信任我了。
情感是心靈交流的潤滑劑。我提倡“育人先育心,育心先共情”的教育理念。十幾年來,我有一個習慣——給學生寫信。面對中考,初三的孩子們升學壓力大,心理處于緊張焦慮狀態(tài),我采用書信的方式跟學生交流,疏導學生心理。學生退步了,他會收到我的深情激勵:“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睂W生小輝想放棄學業(yè),我細心觀察到他的變化,利用晚上時間去他家家訪。了解到他的父親由于車禍失去了雙腿,癱臥在床,家庭重擔壓在他的母親身上,家庭只能依靠母親在電子琴廠里打工的微薄收入。懂事的小輝想早點賺錢,幫助家庭。我利用班會等一切機會為他搭建展示的舞臺,深夜為他寫下“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為他講述讀書對人生的重要意義,一次次鼓勵、一封封書信幫他樹立信心、重燃希望。小輝升入大學后,時常發(fā)來微信,分享他的成長進步,還經(jīng)常把我寫給他的一封封信拿出來回味,從中汲取力量……多年以來,我和學生在書信往來中傳遞情感,愛在紙上流淌著、積累著,潤澤著學生心田。
近10年來,我設(shè)計了50多個主題鮮明的德育小活動,學生當主角,在活動中展示自己、欣賞別人的同時,也學會了愛、團結(jié)、感恩、奮進。去年八一星海班的“美食文化節(jié)”,我和孩子們一起制作美食,一個個造型可愛的“客家小鳥粄”,一碗碗香噴噴可口的“客家擂茶”……孩子們新奇的靈感和花樣百出的杰作,帶給家長們出人意料的驚喜。今年春季開學第一天,班里每一個孩子都收到了我親手發(fā)的“新年紅包”。紅包里面有我的新年寄語,也有很多特殊的“獎券”:班主任請吃午餐1次、班主任贈書1冊、同班主任一起看喜愛的電影1次、免懲戒1次、作業(yè)免做1次……孩子們?yōu)槲业膭?chuàng)意而興奮,感受到濃濃的師愛,臉上洋溢著燦爛幸福的笑容。
為了孩子們,我?guī)缀醮钌狭怂械闹苣?,帶他們?nèi)ズ悠沤值雷鲋驹阜栈顒印⒃诖笞匀恢畜w驗生活、在書店購書、一起看電影、一起騎游……我不放棄任何一個可以和學生交流溝通的機會。在這樣的陪伴中,老男孩和學生一起成長,收獲了許多美好記憶。
此外,我所帶的班級,都創(chuàng)建了鮮明的班級文化。有“班服”,款式、圖案是全班同學共同出謀獻策才定下來的;有“班徽”,各種元素是同學們親手設(shè)計的,閃耀在微信公眾號推文上、班刊上、班服上;有“班刊”,由學生自己設(shè)計、創(chuàng)作,凝聚著孩子們的智慧和情感。
奮斗詮釋初心
記得我初登講臺時,上課激越昂揚,渾身洋溢著青春和活力,自我感覺良好。但學生的語文成績卻并不理想。當同事和家長對我這個支援山區(qū)教育的大學生老師投來質(zhì)疑的目光時,我感受到強烈的挫敗感!認真反思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我對山區(qū)農(nóng)村學生的知識層次、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等把握不準,出現(xiàn)了貪多求快、超出認知、重點不突出等教學問題。
為了開拓視野,我從微薄的工資中拿出一部分來訂閱《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教學與研究》等有學習價值的刊物,認真學習全國各地語文名師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我邊自覺地學習吸收,邊教學實踐,并深入思考,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教學風格,以“激發(fā)興趣、引導思維、開發(fā)訓練”為核心,我的課堂上漸漸充滿了靈動的色彩。我會用愛和智慧溫暖學生的心,及時捕捉不可預設(shè)的精彩,將教育演繹得潤物無聲。我的學生在作文隨筆中寫道:“課堂上,發(fā)哥爽朗的笑容、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詼諧幽默的話語,一次次撞擊我的心靈,抓住了我的所有感官。下課后,還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你說帥不帥?”教學的成長讓我體驗了隨之而來的幸福。
隨著部編本語文教材的全面使用,針對如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我開始了新的探索和實踐。我廣泛閱讀文學著作,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外出學習,汲取別人的長處,領(lǐng)悟符合學生實際并具有自己個性的教學策略;基于學生的感受和疑問展開教學,由文及人,關(guān)注學生的生成與生長;采用隨筆化作文教學,讓學生體驗生活,每日完成一則不限字數(shù)的隨時、隨地、隨想的隨筆,在每日的語文課堂前5分鐘進行輪流展示、點贊……以上教學活動,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促進了一大批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升。
2005年6月的一天,我正在教室上課,突然接到母親的電話,我遠在湖南老家的父親因心臟病發(fā)作住進醫(yī)院,母親希望我請假回去照顧父親。但我怕耽誤學生的復習和中考,毅然選擇堅守崗位。父親在當?shù)乜h人民醫(yī)院一躺就是整整一個月,只有母親一人照顧。之后,我的心中留下深深的愧疚。中考放榜后,孩子們紛紛向我報喜時,內(nèi)心才有了些許欣慰。同事們戲稱我是“拼命三郎”。2009年9月,我得了重感冒,39℃高燒不退,但我仍像往常一樣堅持早上7∶10準時出現(xiàn)在教室里,輔導學生,堅守崗位。中午去診所打完點滴,拔掉針頭,馬上又騎上摩托車,頂著烈日回校上課。我的敬業(yè)精神深深地感動著學生,激勵他們更加發(fā)奮讀書。
專業(yè)擔起使命
教而不研則淺,實踐更需要理論的支撐。大到課題,小到論文寫作,我從方方面面來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我主持廣東省教育科學課題《客家文化教育資源的開發(fā)及其在班級教育中的應用研究》、揭陽市教育規(guī)劃課題《創(chuàng)建特色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