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們進入信息化時代以后,網絡技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隨著產生的網絡文化也融入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大學生作為使用互聯網頻率較高的群體,更能體現網絡影響其校園生活,特別是從時間和空間上改變了以往的溝通方式。本文著重分析當前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校園生活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并針對其負面影響提出解決的對策。
關鍵詞:網絡文化;大學生;校園生活
一、什么是網絡文化
網絡文化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想觀念都被徹底改變。在我國對網絡文化的研究空間還很大,就“網絡文化”一詞來說,國內目前沒有一個官方的定義。被認為最權威的是曾靜平教授對“網絡文化”的概述,“網絡文化是以人類互聯網為‘信道,以電腦、手機等為傳播終端,依靠現在日益成熟的信息傳輸技術,在億萬網民中興起的文化景觀,是互聯網空間中的文化觀念、文化載體、文化行為等的集成?!盵1]網絡文化產生于信息時代,是隨著互聯網的誕生而來的,是依互聯網為依托,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在網絡空間中形成的文化行為、文化方式及其他人類精神活動的集合。網絡文化不同于主流文化,網絡文化沒有地域、種族、時空的限制,屬于大眾的、個性的文化。
據《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截止到2018年底,中國網民數量高達8.29億,較2017年底提升3.8%。其中手機網民占總人數的98.6%,說明現在手機上網已成為人們上網最常選擇的渠道。網民中以中青年為主,10歲至39歲群體占總人數一半還多,尤其是20歲至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而在這個年齡段中,受過中高等教育的群體又占多數。大學生作為網民中不可忽視的主力軍之一,受網絡文化的影響可謂是表現在方方面面。校園作為大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網絡文化的出現改變了以往大學生的生活方式。
二、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校園生活的正面影響
(一)網絡為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提供了便利
網絡的出現為當代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網絡購物使得大學生的生活品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取,小到護膚品、日用品,大到衣服等都可以在類似于“淘寶”、“京東”、“當當”這樣的電商平臺上獲得?!懊缊F”、“蜂鳥”、“餓了么”等網上訂餐平臺,也豐富了大學生的味蕾,使大學生既不用只局限于學校餐廳就餐,也能很快品嘗到學校外的美食。2016年7月誕生的“萌小明”智能共享電動車入駐大學校園,更是進一步滿足了大學生短途出行,以“隨借隨還”的方式,解決了校園短途出行交通工具的需求。以安陽師范學院為例,校園里騎“萌小明”共享電動車的人數逐漸增多,而且電動車后面還可以載人,為大學生校園出行節(jié)省了時間。有人開玩笑說:“由于共享單車的主要使用區(qū)域在校園內,所以使用頻率較高的很可能是一名學霸,因為他要在自習室和宿舍之間辛勤往返。”有的大學生們認為以前的出行乘坐公交車太過擁擠,打車又難能經常消費起,所以共享電動車的出行真的是大大方便了他們的出行。
(二)網絡促進大學生的友情發(fā)展
社交網絡成為一種新的人際交往平臺,網絡中的論壇、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是大學生日常生活的縮影。網絡文化中的“流行”,對于大學生來說意味著更多的時尚,也意味著不會被他人所排斥,比如因動漫、游戲等興趣愛好為基礎而形成的“二次元”文化群,在大學生這個群體中頗受歡迎,這些圈子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大學生的友誼圈,改變了以往僅限于宿舍、院系和學校的范圍。也正是這種群體認同的強烈愿望趨勢很多大學生更愿意投入到網絡文化中去,從而表達自我的訴求。比如 “屌絲”本身是網絡文化的伴生物,是對那些自身長相、經濟基礎、文化水平和社會地位較低的男性青年的嘲諷性稱謂。與之相對應的還有“高富帥”、“白富美”,這些詞語來源于當前我國財富兩極分化的現實。在大學生群體中,好多人以“屌絲”自居,認為自己沒錢、沒背景、學習不好、沒有前途,以希望降低社會對自己的期望,緩解自己壓力。而“屌絲文化圈”的形成也體現了互聯網強大的聚合力。但隨著更多青年對這個詞語的認同,使得它的含義逐漸發(fā)生變化?,F在意義上的“屌絲”更多的是對社會現實的投射,是對逐漸無力改變現實的一種無奈表達。而在大學生中的“屌絲文化圈”,又有很多以屌絲逆襲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從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大學生的友誼發(fā)展。
(三)網絡為大學生的就業(yè)提供了便利和機會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4年提出的“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政策后,全國掀起了一陣“全民創(chuàng)業(yè)”的浪潮。[3]網絡的出現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yè)機會。比如2017年5月4日,萌小明品牌在高校推出的“萌創(chuàng)計劃”,意在召集更多有創(chuàng)業(yè)夢想和激情的大學生。還有部分學生在學校的業(yè)余時間開始了創(chuàng)業(yè),比如微商代理。這種創(chuàng)業(yè)模式更受歡迎,因為相對來說,時間分配比較隨意,微商是一個可移動的商鋪,人到哪就可以在哪賣東西。而且具有風險小、投入成本小、收入獲得多的優(yōu)點,所以在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中頗受歡迎,也可以為以后的就業(yè)提供經驗和人脈。
三、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校園生活的負面影響
(一)網絡可能使大學生的溝通能力退化
網絡的虛擬性、開放性給人們帶來了身份上的平等。無論你是身居高位的官員還是底層工作的普通人員,都可以在網絡上抒發(fā)自己的感情。網絡空間中人與人的溝通交流還打破了地域、時差的限制。無論你是中國人,還是其他國家的公民,都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無障礙溝通。很多學生更喜歡在論壇中侃侃而談,但在實際對話交流中卻一言不發(fā)。所謂“宅男”、“宅女”在大學生中的數量不在少數。本身“宅男”是指喜歡呆在家里或者宿舍的人,喜歡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不喜他人打擾,跟外界溝通較少。但是大學生中的“宅男”和“宅女”產生的原因可能是:一由于大學里可供自己安排和支配的時間較多,而自己又沒有樹立一個遠期目標,感覺課余時間無所事事,所以要么睡得天昏地暗,要么打游戲追劇;又或者是本身性格偏文靜,不喜歡與他人進行交流,所以交際圈很小。
(二)網絡可能使大學生的思維狹隘化
網絡的開放性和共享性使得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互相融合和包容,擴大了大學生信息獲取范圍。比如“百度”公司在最初的宣傳語就是“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無論是哪方面的知識或者理論,都可以輕松在搜索引擎上平等獲取,這也是最初公司最初創(chuàng)立的理念。所以很多大學生有什么問題或者不懂的地方,有限選擇拿出手機在網上找尋答案而非自己動腦子思考。比如像一些考查課,考試的方式是課程論文,教師一般會圍繞本門課程選取題目范圍,目的是希望學生通過思考來看本門課程學習成效。但是大多數學生可能根本不經思考上網搜索相關內容,直接抄到答卷紙上。這樣一來,考試成文了形式,遠離了初衷,而且可能形成對網絡的依賴,并逐漸養(yǎng)成抄襲的習慣。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學生的畢業(yè)論文抄襲率高的原因。很多時候不經思考,在學習中形成惰性,會使思維變窄,看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思路變得單一??赡茉谟械臅r候思維會走極端,考慮問題太片面。
(三)網絡可能導致大學生溺網
溺網這個現象在大學生群體也很常見,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以前可能更多的是指男生打游戲,但是現在很多女生也很沉溺與網絡,比如打游戲、追劇和網絡聊天。所以過度溺網使得他們的校園生活中好像離不開了電腦和手機,甚至是在課堂上都在看手機。所以現在很多大學課堂上出現了講臺上老師在講,講臺下學生并沒有聽,很多雖然也是在低著頭,但是卻不是在做筆記,而是在看手機。更有甚者,為了打游戲或者看電視劇會選擇曠課等無視校紀等行為。[4]
網絡的出現改變了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和交往方式,網絡文化逐漸成為全民文化、大眾文化,甚至有時會影響主流文化。但是網絡給大學生帶來不利的一面,如何應對成為人們逐漸關注的問題。作為高校而言,首先要加強對學生網絡道德規(guī)范的教育,要提高大學生的規(guī)范意識,盡量減少網絡非道德行為;其次是積極開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活動,從方方面面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滲透到他們的日常校園生活中去。作為大學生自己而言,對于網絡信息要有理性篩查,要正確合理地使用網絡,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觀,在大學校園中健康快樂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曾靜平.網絡文化學[M].人民出版社,2018.
[2] 佐斌.網絡文化與青少年發(fā)展研究[M].中國出版集團,2013.
[3] 王軍 管亞男 梅濤.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學習和生活影響的調查分析——以北方民族大學的調查報告為例[J].現代信息科技,2019(2):179.
[4] 趙小麗,王澤眾.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生活方式的影響[J].教育管理,2019(2):22.
作者簡介:李蒙(1988- ),女,漢族,河南安陽人,安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