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當今世界已進入互聯網+時代?;ヂ摼W的沖擊對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個系統(tǒng)化的工作,應從“大思政”角度考慮,統(tǒng)籌全局,遵循導向性原則、遵循系統(tǒng)性原則、遵循及時性原則、遵循便利性原則,系統(tǒng)化構建高校的網絡思政工作體系。通過黨建引領工作網絡平臺、校園文化浸潤網絡平臺、思政課程教育網絡平臺、學生管理工作網絡平臺進一步統(tǒng)籌高校網絡思政工作資源,并加強保障措施,充分利用各類網絡思政工作載體,推進高?!叭^程、全方位”思政工作育人體系建設。
關鍵詞:“互聯網+”;大思政;高校思政工作
一、“互聯網+大思政”背景對高校思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隨著電腦、智能手機及各類移動電子設備的發(fā)展,互聯網+成為時代主題。2019年2月28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第四十三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為8.29億,全年新增網民5653萬,互聯網普及率達59.6%。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8.17億,全年新增手機網民6433萬;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由2017年底的97.5%提升至2018年底的98.6%,手機上網已成為最常用的上網渠道之一。據對高校在校生調查統(tǒng)計,每天使用網絡3-6小時的同學占35.6%,每天使用網絡6小時以上的同學占36.13%,使用時間在每天1小時以下及基本不使用的同學合計僅占到4.19%。毫無疑問,我們正處在一個互聯網+的時代,在學生如此長時間使用互聯網的時期,如果占領網絡領域,將學生在互聯網中關注的內容更多地引領到我們的思政教育內容就尤顯重要。同時,高校思政進入“大思政”時代,要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目標,必須適應新時代,利用新技術,讓更多的同學在更多的時間內接受各種方式的思政教育,這對高?;ヂ摼W+大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據大思政要求,從思政工作方式上,應從傳統(tǒng)課堂教育向網絡教育延伸。傳統(tǒng)思政教育更多的采用的是課堂教育,如思政課、講座等,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存在受眾較少,聽課時間受限制等缺點。部分教育工作者如后勤管理人員、部分行政人員,因為崗位因素,也很少能走進課堂。而采用網絡教育,可以不限制工作與學習場地,學生可以在任何空閑時間接受管理、教育、交流與服務,且可以不受教室等場地限制,可以盡可能地擴大受眾對象。因此,網絡思政工作應是課堂思政教育的延伸與補充,共同開展才能更好地達到教育目的。
(一)圍繞大思政,從思政工作載體上,應從傳統(tǒng)紙質載體向互聯網載體轉移。傳統(tǒng)紙質載體相比較互聯網載體來說,存在不易大量攜帶、周轉率低等缺點。而互聯網載體的可保存的信息量巨大,遠非紙質載體可比較,同時不存在攜帶困難的缺點,這就給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可選擇的源材料,且同一教育資源可同時提供給更多的高校學生,實現資源共享。
(二) 圍繞大思政,從思政工作模式上,應從傳統(tǒng)“面對面”教育向“線對線”教育轉變。傳統(tǒng)思政教育,無論是課堂教學、講座、主題活動,都基本上是采用“面對面”的模式。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必須在預定的時間,在固定的場所進行教育與交流,參與者人數及時間均會受到較大的限制。而采用互聯網模式后,則可以采用“線對線”教育模式,師生間可以不受空間限制,即時開展在線教育、在線答疑,可隨時進行交流。參與人也可從傳統(tǒng)的思政課教師擴大到其他思政工作者、專業(yè)師教師等群體,從而大大的提高了思政工作的及時性,滿足大思政的要求。
二、 “互聯網+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四原則”
“互聯網+大思政”模式雖然有其優(yōu)越性,但同樣應注意互聯網的內容真?zhèn)坞y辨、內容碎片化等問題,在進行互聯網思政工作時,應充分發(fā)揮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按以下原則進行開展。
(一)遵循導向性原則,突出網絡思政工作的方向主導?;ヂ摼W信息浩如煙海、包羅萬象,內容有真實的、虛假的、正能量的、負能量的。在利用互聯網進行思政教育時,教師及思政工作者應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強化政治意識、政權意識、陣地意識,在去偽存真的基礎上開展教育,突出正確的方向引導。
(二)遵循系統(tǒng)性原則,突出網絡思政工作的內容主導。應統(tǒng)籌規(guī)劃,按照空間全覆蓋、過程全貫穿的系統(tǒng)工作要求,系統(tǒng)化設計網絡思政工作方案。互聯網的知識內容常常出現碎片化的特別,個體內容較為單一,不易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因此,應注重在此基礎上,加強提供的網絡內容與教育內容的全面性與系統(tǒng)性。同時,在利用互聯網這種輔助手段外,要通過課堂及日常教育,將碎片化的知識串起來,讓學生了解、學習到完整化、系統(tǒng)化的知識。
(三)遵循及時性原則,突出網絡思政工作的教師主導。隨時互聯網的傳播,知識信息的更新非??焖?,新聞大事可以適時進行播放,學生時刻受著最新新聞的沖擊。因此教師的教學內容應及時更新,線上互動應及時進行,學生動態(tài)應及時反饋,學生訴求應及時處理。讓教師處于主導地位,主動開展網絡思政工作,提升工作效率與工作效果。
(四)遵循便利性原則,突出網絡思政工作的技術主導。思政工作者及專業(yè)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使網絡思政工作符合學生學習生活現狀、易于學生接受,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便利,讓學生在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中得到感化與成長。
三、“互聯網+大思政”背景下的思政工作網絡“四平臺”建設
(一)黨建引領工作網絡平臺。充分發(fā)揮“關鍵少數”的帶動作用,強化對入黨積極分子、學生黨員的理論武裝,用好國家層面的網絡學習平臺,組建網絡在線學習建制班級,加入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網絡學習學院進行政治理論專題學習,加入“學習強國”網絡學習平臺進行綜合學習,對所有黨員、入黨積極分子進行網絡在線學習全覆蓋;在“云上黨建”工作平臺中加入“入黨積極分子培養(yǎng)”模塊,對入黨及分子的學習情況進行記錄考核,實現“學習內容云提醒,學習過程云記錄,學習成效云體現”。
(二)校園文化浸潤網絡平臺。完善“一網聯盟傳播”,大力加強學校官網的思政育人功能。同時聚合校內外微博、微信公眾號資源,開展新媒體矩陣聯盟建設,宣傳工具及時、立體的對最新時事新聞、學院發(fā)展理念、全院學生學習、生活狀況進行宣傳報道,引導學生充分、合理利用網絡資源,開拓視野、增長見識、豐富課余生活。并可專題式地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促進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從而統(tǒng)領校園輿論制高點,著力發(fā)出好聲音、講出好故事、傳播正能量,營造良好的宣傳及文化氛圍,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三)思政課程教育網絡平臺。通過微課、課堂派等載體,通過慕課等翻轉課堂形式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生可在課前通過線上視頻開始預習,教師在通過課堂派在課程中進行考勤、答疑與布置作業(yè)。學生與教師可以在線上隨時隨地進行溝通交流。另外,可通過網絡載體,向學生提供更多的與課程相關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選擇觀看學習。這樣可使學生更進一步的擴大知識面,從而提升思政課程教學效果,為個性化、廣泛化、多樣化學習提供保障。
(四)學生管理工作網絡平臺。依托智慧校園建立云上學工平臺,以學生為信息基本單元、宿舍為信息基本組織、班級為信息基本單位,建立學生服務管理信息系統(tǒng),在宿舍管理、食堂管理、事務服務等領域,實現網絡報修與網絡管理。如在迎新工作中,依托阿里巴巴旗下“釘釘”工作軟件,可以完成新生預注冊信息登記與收集、大數據分析,有效地輔助學校宏觀上掌握迎新各項事務安排。同學可在線上點擊報到注冊,省去了繁瑣的手續(xù)與各辦公室之間的奔波,實現“一鍵迎新”。如在寢室管理中,輔導員根據學生晚就寢簽到情況,精準掌握學生動向,確保學生人身安全。在線教育中,可根據學生實際及學校統(tǒng)籌安排,發(fā)布針對性的教育信息,平臺信息發(fā)布后,管理者可根據工作需要查看進度,對未及時接收或閱讀信息同學進行提醒,輔導員可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引領和教育,促進了“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格局形成。
(五)學生交流平臺。通過易班平臺建設,使之成為學生溝通、交流、信息共享的公共社區(qū),與事務中心、成長指導中心工作緊密聯動,成為事務中心工作內涵拓展有力抓手,構建校、院、班三級架構。以全校學生工作者為主要推動力量、全校學生為活動實施主體,以日常管理、學生事務、主題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為抓手,通過主旨鮮明、內容豐富、符合網絡特點的活動策劃和推介,引導學生、凝聚學生、服務學生和教育學生,努力把易班建設成為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溝通交流、信息共享的網絡社區(qū),使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學生的精神家園和校園文化的重要部分,開創(chuàng)信息時代育人工作的新局面,為學生積極打造一個純凈的網上精神家園。通過“開放、共建、共享”的“易班開放平臺”和“易班快搭平臺”實現“網絡搭臺、師生唱戲”的效果,充分激發(fā)師生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致力于建設一個讓學生感到便捷、親切的“高速公路”平臺,形成強大的“教育物流網”,實現學生自我建設和自我教育。
四、“互聯網+大思政”背景下的高校網絡思政工作“四保障”
(一)網絡思政工作規(guī)劃保障到位。完善頂層設計,根據互聯網發(fā)展要求,結合學校實際,將網絡思政工作列入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明確網絡思政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定位、時間進度等各項內容。
(二)組織隊伍保障到位。成立網絡思政工作領導小組,統(tǒng)籌研究和推進學校的網絡思政工作。大思政要求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單獨的一個部門無法達到這樣的要求,需要成立網絡思政工作領導小組,統(tǒng)籌安排,統(tǒng)一協(xié)調,才能集各方之力,實現各相關部門均向網絡思政工作發(fā)展。
(三)資金投入保障到位。相比較傳統(tǒng)思政工作方式,網絡思政工作均更多的硬件軟件投入,需學校安排網絡思政工作專項經費預算。無保金額足額穩(wěn)定,為網絡思政工作的扎實有效推進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
(四)制度機制保障到位。出臺網絡思政工作管理辦法,同時將網絡思政工作融入相關考核制度中,如部門考核、思政教師考核、輔導員考核等從而激發(fā)相關教育工作者熱情,提升工作動力,從而更有力地推動工作開展。
參考文獻
[1] 趙廷昌.關于構建高校“互聯網+大思政”工作的思考[J].貴州日報,2017-6-21(08).
[2] 張俊紅.“互聯網+”視閾下構建大思政平臺的思考[J].新聞戰(zhàn)線,2017(07).28-29.
[3] 吳芳.基于“互聯網+”思維的高職院校“大思政”育人模式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7(11).117-118.
[4] 黃威威.“網生代”大學生思政課的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互聯網+”條件下[J].學理論,2017(07).221-223.
基金項目:貴州商學院2018年校級課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YJSK25。
作者簡介:周瑩(1978- ),女,山東日照人,西南政法大學,貴州商學院教授,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