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3D打印人體器官技術的興起為器官移植帶來福祉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法律問題,作為技術發(fā)展的新興產(chǎn)物,其法律屬性在國內(nèi)外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尚屬空白階段,本文將通過分析3D打印人體器官特殊物的法律屬性,與域外在相關立法司法實踐中的借鑒,最后分析其物、智力成果、人格等法律屬性,得出3D打印人體器官應劃入“人格物”的調(diào)整范圍的結論。
關鍵詞:3D打印人體器官;法律屬性;人格物
一、技術興起:3D打印人體器官技術的發(fā)展和意義
3D打印是當今時代最具創(chuàng)新性的技術之一,而3D打印人體器官正在使醫(yī)療技術產(chǎn)業(yè)發(fā)生變革。3D打印人體器官技術有助于克服當前醫(yī)學方法的局限性,包括治療等待時間較長的器官移植問題。3D打印人體器官不僅能滿足老齡人口的需求,還能滿足兒科領域的需求,在兒科領域,3D打印的組織或器官可以具備與患者一起生長的能力。
3D打印人體器官已為人類帶來福祉。2011年,荷蘭一家生物3D打印公司Layer Wise為一名83歲的患者打印了一個下頜,可以移植到人體,并且能夠讓頜骨肌肉再附著以及槽神經(jīng)再生;英國赫瑞瓦特大學首次實現(xiàn)利用人類胚胎干細胞來打造移植用人體組織和器官。2019年5月3日,來自美國萊斯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在著名的《科學》雜志上宣布,他們利用一種叫做立體光刻的3D生物打印技術,制作出一個具有多血管網(wǎng)絡、具備“呼吸”功能的小型3D打印肺臟模型。這種3D打印人體器官技術的發(fā)展在理論上可以解決全球器官移植中供體嚴重短缺的難題,也能有效解決人體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應,更好的滿足患者的器官供體需求。
隨著3D打印技術的發(fā)展在生物學和醫(yī)學中的應用,3D生物打印出的人體器官在標志著人類科技進步的同時,也產(chǎn)生一系列倫理、道德、法律等社會問題。第一,在倫理道德的方面,3D打印人體器官技術的發(fā)展使得人類復制、更換器官,甚至復制整個人體都變的可能了,這導致人類的尊嚴受到侵權的困擾,并且在人體中使用3D打印人體器官也將導致安全考慮。同時,通過人體器官的3D打印的器官來代替有缺陷的人體器官,加強論人體器官生命的延續(xù)功能,它將不可避免的破壞人體器官的自然秩序的功能,這將會影響當下原有的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秩序。第二,在法律層面上,國內(nèi)外均沒有對3D打印人體器官進行法律規(guī)制的法律規(guī)范文件出臺,即使在美國、德國、法國等一些3D生物打印技術較為發(fā)達的國家,其監(jiān)管模式都是首先界定3D打印人體器官的法律屬性,將其納入現(xiàn)有的法律框架中來。那么如何界定3D打印人體器官的法律屬性仍是法律上需要討論的問題,故本文將3D打印人體器官與脫離人體的器官和冷凍胚胎作對比研究
二、學說爭議:3D打印人體器官法律屬性學說
關于3D打印人體器官的法律屬性,國內(nèi)外范圍內(nèi)尚未有定論,但可參照對比脫離人體的器官、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來調(diào)整。
(一)客體說
關于脫離人體的活體器官的法律屬性中,我國大陸、我國臺灣地區(qū)都將其定性為物。王利明教授認為:“自然人的器官、血液、骨髓、組織、精子、卵子等,以不違背公序良俗與善良風俗為限,可以作為物?!蹦敲?D打印人體器官雖不再上述列出的范圍之中,但其有類似于器官的外形和功能,也可以植入人體替代器官的功能維持人類的生命體征,且3D打印人體器官的一部分原料原本就來自于人體細胞,是人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是經(jīng)過生物加工和組織培養(yǎng)再次回歸到人體,故筆者認為既然3D打印人體器官的屬性是可以與上述列舉相當,故亦可歸屬于其中;史尚寬教授認為:“活人的身體不能作為法律上的物。當人身體的一部分與人的身體分離時,它便成為了外界的物,并且是可以被認定成為法律中的物,也就是說,脫離人體的器官或組織能夠成為權利的標的?!被谑方淌诘挠^點,3D打印人體器官的“生物墨水”是人體干細胞,也就是與人體分離的那部分,就成為了外界的物,當與同樣作為物的“水凝膠”經(jīng)生物技術處理成為3D打印器官,依舊是“物+物”的組合,且該觀點認為脫離人體器官能夠成為法律上的物,那么3D打印人體器官即是這樣的物。
關于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雖然我國在法律上也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但一些學者的觀點中有關于對精子卵子的法律屬性的相關論述,如梁慧星教授提出:“人體組織、精子和卵子可以是民事權利的客體?!彪m然在觀點上并未提及冷凍胚胎,但提到精子和卵子的法律屬性,進而可以將冷凍胚胎推定為物。綜合上述關于冷凍胚胎、脫離人體的組織和器官法律屬性“物”的觀點,可以由此推論出3D打印人體器官也應劃分在“物”的調(diào)整范圍,定義為法律客體。
(二)主體說
這種觀點認為,如冷凍胚胎、脫離人體組織和器官等此類特殊物的法律屬性應界定為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這是從倫理學和保護人身體完整性的角度出發(fā),因為這些器官和組織原本就從屬于人的身體,從人體中分離而來,屬于限定的人的范疇。也就是說人身體上的器官或者組織本身就具有生命活性和人類生命的專有性,即使從人體分離,這種器官或者組織仍是人類身體的一部分,并且當在醫(yī)療條件下允許的情況下,這些與人體分離的器官可以通過手術的方式重新回到人體內(nèi),與人體組織系統(tǒng)組成完整的一個整體。故出于對人的身體的完整性的保護,亦應將他們定義為人。此類觀點認為只要是人體的部分,無論是與人體是整體還是分離狀態(tài),均應該定義為法律主體,那么可以推出,3D打印人體器官的“生物墨水”是人體干細胞,也是人體的一部分,并且經(jīng)過組織培養(yǎng)和生物技術處理,還可以重新回到人體,故3D打印人體器官也應該定義為法律主體。
(三)折中說
這張觀點認為,如脫離人體的組織和器官、冷凍胚胎等特殊的法律屬性既不是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也不是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一方面,它從屬于人而不是人,因為其已經(jīng)脫離了人體,不再是完整人體的一部分,故從屬于主體但并不是主體,所以法律屬性不能劃入主體范疇;另一方面,它雖然有物的有體性、可支配、可控制的特征,但是又不具有物的自由流通等特點,因而就不能劃入物的范疇,就不能是法律客體,最終得出這類特殊物只能被定義為器官。那么3D打印人體器官與上述脫離人體組織和器官、冷凍胚體等有著相似的功能性,它也是由人體的一部分細胞脫離出人體而形成的,也從屬于主體,但也不是主體;將其劃歸于物的范疇,其亦不具有物的可流通的特點,所以,3D打印器官也只能定義為“器官”,既無法定義為主體,也無法劃歸人客體的折中觀點。
綜合以上關于客體說、主體說、折中說的三種觀點,3D打印人體器官的法律屬性均可以在這三種觀點范圍內(nèi)找到可以支持觀點,筆者更贊同客體說的觀點,認為3D打印人體器官的客體屬性更強,因其本身就是人類生物技術發(fā)展進步的產(chǎn)物,即使原料的一部分取自于人類身體的自然形成,但單獨的人體組織干細胞是無法成為獨立器官植入人體為人類治療疾病延續(xù)生命的,且在技術上,3D打印人體器官技術是科學家的智力成果,這張智力成果理應受到法律的保護,而只有將3D打印人體器官作為客體才能更有效的規(guī)制。同理,若將3D打印人體器官作為主體,那么每一個3D打印出的人體器官都成為法律主體,而主體的權利義務如何體現(xiàn),這將造成法律上權利義務不明確的現(xiàn)象,故將3D打印人體器官作為法律主體是不明智的。對于折中說,需要在現(xiàn)有法律框架之外載添加一個獨立于主體、客體的“器官”的法律概念,會使得法律變得復雜化。所以筆者的觀點是客體說,但3D打印人體器官又不限于普通的物的范疇。
三、域外經(jīng)驗:國外3D打印人體器官相關立法借鑒
域外沒有直接對3D打印人體器官法律屬性的立法界定,故而筆者也是借鑒其對冷凍胚胎或脫離人體的組織、器官的法律屬性的界定,進而比較分析得出3D打印人體器官的法律屬性。
(一)美國
美國雖然沒有針對3D打印人體器官進行專門的立法作出規(guī)定,但是因為3D打印器官的原料來源于人類干細胞,故按照美國《公共衛(wèi)生法令》(the Public Health Act)規(guī)定,將其視為體細胞療法,劃歸到“生物制品”。對于與3D打印人體器官法律屬性相似的特殊物冷凍胚胎的規(guī)定,美國的一些州立法認為,胚胎應該是法律上的擬制人,因為冷凍胚胎可以通過胚胎移植從而懷孕生產(chǎn)成為人。路易斯安那州法律規(guī)定,胚胎在植入人體之前是法人。也因此胚胎具有生命權、被代理權、被收養(yǎng)權,但胚胎并不具有繼承權,因而冷凍胚胎作為一個法人,是不能用于科研試驗,更不能隨意銷毀丟棄。1992年美國發(fā)生的“戴維斯訴戴維斯案”中,胚胎究竟是人還是物是案件的爭議焦點。美國生育協(xié)會倫理學委員成員約翰·羅伯森在做證詞的時候,認為胚胎是可能發(fā)展成一個人或多個人的細胞,它們是潛在的生命,所以應當比其他人體組織得到更多的尊重。這種理解告訴我們:胚胎既具有“物”的屬性,又應該比一般的物得到更多的尊重。對比3D打印人體器官,也應具有“物”的屬性,同時由于其一部分來自人體的干細胞,也應該比一般物得到更多的尊重。
(二)德國
德國學者梅迪庫斯教授認為:“可用于移植的人體器官是物,是其活人的所有物,同動產(chǎn)一樣,具有物的可流通性,即器官可以進行買賣?!比欢斣撈鞴俦灰浦驳搅硪粋€人的身體中去,它就失去了物的效力。例如,在輸血和器官移植中,血液和器官原本是人身體的一部分,然而當他們脫離了人體后,便屬于物的范疇。但當它們被轉移到他人身體后,便又變成了人身體的一部分,便喪失了物的屬性。這種觀點類比到3D打印人體器官,當該器官被打印出來,就具有物的可流通性,也就是可以進行買賣;同樣的當3D打印人體器官被移植入人體,就成為人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不再是可流通的物了。
(三)日本
日本通說認為,脫離人體的組織、器官可以構成物權法上的“物”,這類物的所有權當歸屬于其在第一次分離前所屬的人,因此在該觀點下,對人的身體部分(如身體組織、器官等)的權利讓渡或做其他處分是可行的。這樣的觀點來比較3D打印人體器官,可以得出其應當屬于該3D打印器官的權利歸屬于“生物墨水”提供者或者3D生物打印者,無論權利歸屬于何人,至少其法律屬性可以被劃歸至“物”的范疇。
四、“人格物”:3D打印人體器官的法律屬性觀點
筆者認為,按照當前法律,3D打印人體器官雖具有與人體器官相似的外形、功能,但其本身仍然是生物產(chǎn)品,即使所使用的“生物墨水”來自于人體干細胞,但仍不能將其與脫離人體的器官等同論之。在充分探析各種觀點的利弊基礎上,法律是可以在“物格制度”中來界定3D打印人體器官的法律屬性。故筆者認為3D打印人體器官應界定為“人格物”,即應區(qū)別于普通的物,是具有人格屬性的物。
第一,3D打印人體器官具有“物”的屬性,本質(zhì)是由人體干細胞和生物制品水凝膠等經(jīng)技術處理而成,具有物的有體性、可支配性、可控制性等屬性,對比脫離人體器官的法律屬性來言,當人的身體的一部分脫離了人的身體,便成了外界的物,也就能被定義為法律上的物。故筆者認為3D打印人體器官具有“物”的屬性,應定義為法律客體。
第二,3D打印人體器官具有“智力成果”屬性,3D打印人體器官是經(jīng)過生物技術處理而成的產(chǎn)物,是科學家的智力成果。但對于3D打印人體器官而言,又涉及到其可以植入人體,成為人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基于其智力成果屬性,仍應該劃分為法律客體;但如果打印出的器官可以直接授予專利則會引起倫理上的問題,如涉及人格尊嚴、公序良俗等,故僅3D打印人體器官的技術方法可以被授予專利,成為受保護的智力成果,而器官本身并不能成為授予專利的主體。
第三,3D打印人體器官具有“人格”屬性,其擁有類似于人體器官的外觀,能夠實現(xiàn)與人體器官相似或相同的功能,并可以植入人體與其他組織器官協(xié)同運行維持人的生命體征。且所使用的“生物墨水”本身就來自人體干細胞,具有生物活性,屬于人體的一部分,是擁有人格屬性的,故在經(jīng)生物技術加工后形成的3D打印人體器官雖有人工制造的成分,但依然擁有人格屬性。
第四,“人格物”的概念是指在特定物上彰顯人格利益與財產(chǎn)利益。對此,冷傳莉教授對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中“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品”的概念的解讀中,考慮到在司法實踐中人格與財產(chǎn)融合的情況,在“特定物”上彰顯人格利益與財產(chǎn)利益,通常涉及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品,其中就包括遺體、器官、基因、精子等。那么3D打印人體器官中的人體干細胞也應該具有人格象征意義,也應劃歸至此類“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物”中。
綜上,在3D打印人體器官作為科學技術進步的新興產(chǎn)物,擁有物、智力成果、人格多重屬性,筆者認為其法律屬性可以劃入“人格物”的概念里,很好的將物權與人格權融合在了一起,給予3D打印人體器官更完整的定義,也更有利于在實踐中對3D打印人體器官的確權和權利保護。
五、結語
自21世紀初開始興起以來,3D生物打印技術在骨骼、軟骨組織、關節(jié)、皮膚、耳廓甚至心臟瓣膜等人體組織上展現(xiàn)出巨大的應用潛力,并取得初步成功。如今、科學家們不僅在地面實驗室開展技術,也將這種3D生物打印技術的研究帶入太空。根據(jù)俄羅斯國際電視廣播網(wǎng)報道,在2018年12月初,俄羅斯首次在太空國際空間站利用3D打印技術將干細胞和其他材料打印成人類軟骨組織和嚙齒動物甲狀腺,因為俄羅斯的研究人員認為在微重力環(huán)境下,3D生物打印的生物組織更符合正常尺寸。美國也計劃開展太空3D生物打印技術,包括我國在內(nèi)一些國家和地區(qū)都積極參與3D生物打印技術的研究,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3D打印人體器官會在臨床應用上為人類帶來生命的希望。
技術的日新月異的發(fā)展使得法律的滯后性凸顯,法律規(guī)范上的不明確使得3D打印人體器官是否可以作為合法的器官移植供體存疑,畢竟現(xiàn)行的法律和醫(yī)療規(guī)范都要求器官移植的供體來自于人體是有活性的,且是器官捐獻者自己的器官,而3D打印器官如果作為器官移植的供體并不符合條件,那么這樣的情況下就產(chǎn)生技術與法律的沖突,故對法律進行修改或者解釋相關法律是非常重要的?;谌祟悓ι徒】档淖非螅热?D打印人體器官可以植入人體延續(xù)生命,其就可以作為一項醫(yī)療手段來運用,故法律應該在規(guī)范層面給予肯定。此外,3D打印人體器官還涉及宗教問題,一些信仰宗教的人士會認為這種改變生物狀態(tài)的技術是違反宗教原則的,故在醫(yī)療上對3D打印人體器官的選擇會產(chǎn)生心理排斥;同時人權主義者也會認為3D打印人體器官違反了人的尊嚴和完整性,而作為新興技術的試驗使用也會使得很多患者被迫成為不明確生理風險的實驗者。
3D打印人體器官技術作為新興技術,在理論上有諸多對人類社會發(fā)展有益的方面,同時在法律、倫理、社會等方面也帶來了諸多新的問題,故明確3D打印人體器官的法律屬性,出臺相關法律政策規(guī)范,有利于技術的進步和社會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劉強,沈偉.3D打印人體器官可專利性研究[J].科技與法律,2015(06):1098-1115.
[2] 吳廣海.3D生物打印人體器官的法律規(guī)制[J].中國科技論壇,2018(03):159-165+171.
[3] 吳穎雄,田侃.人體器官的法律屬性及其權利歸屬探討[J].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2,29(03):202-203+215.
[4] 王秋雨.冷凍胚胎的相關法律問題研究[D].揚州大學,2015.
[5] 左靜.人體器官捐獻的法律規(guī)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8.
作者簡介:孫藝萌(1994.08- ),女,漢族,山東濟南人,碩士,研究方向:理論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