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依然很迅速,科技水平更是在日新月異的更新變化中。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處在了信息化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面我們享受到了很大的便利,但是有好的方面也帶來了壞的方面。人們自己的個人信息很容易泄露,而且這種現(xiàn)象急劇增加,日常生活中有出于各種目的出賣個人信息的團體,給社會帶來了及其不利的影響。本文通過《民法總則》談下個人信息的保護。
關鍵詞:個人信息;民法保護路徑
一般情況下個人信息是我們國家全體公民都擁有的。它絕大多數(shù)指的是在工作里面、家庭生活里面、社會場合里面包括個人經(jīng)濟中個人等方面會牽扯到一定數(shù)量的可以識別個人身份的信息。特別是在目前我們處在的信息化時代,幾乎每個人的信息全會與其他的信息進行綁定,和個人的財產(chǎn)等方面都會密切相關。所以個人信息保護重要性不言自明。最有效地保護就是法律途徑,在民法角度上保護個人的信息。
一、對個人信息的理論劃分
目前理論和在實際中表現(xiàn)對公民個人信息的界定有一定的不同,絕大多數(shù)為“隱私說”與“識別說”兩種觀點。這兩種之一的“隱私說”認為,個人信息是指個人不希望讓別人了解的或是個人非常敏感不愿意向外界透漏的個人信息;“識別說”認為,個人信息是指全部的足夠構成對個人進行識別的信息,例如姓名、性別、身高、血液型號、家庭住址、從事職業(yè)、財產(chǎn)情況和婚姻狀況等等全部包含在里面[1]。
首先在本文中我們認為使用“識別說”來界定個人信息比較合理,因為第一,“隱私”自身所體現(xiàn)的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比如,在美國法里面隱私權的延伸極其廣泛,它的作用等與臺灣法里面的人格權,但是在臺灣法里面的隱私則是一種“個別人格權”。我們從一般正常的理解來觀察,隱私為那些只與個別特定的人的利益或人身產(chǎn)生關系,并且權利人不愿意讓其他人所了解,也不愿意為其他人所牽扯的個人區(qū)域。用這種有爭議的詞去評判另外一個詞,不能被定義清楚。
第二個理由是,使用“識別說”對個人信息本身擁有者的保護更全面詳細。按一般的狹義隱私范圍理解,存在客觀性和主觀性兩個部分,其中客觀性一般為:還沒有公開,牽扯個人的私生活,而主觀性一般是指:模糊以及不確定性,公開將讓人感覺不舒服,不安全。很明顯“識別說”里面人們個人信息延伸大過“隱私”,一定數(shù)量的信息公開就可能不會讓人感覺到不舒服或者不安全,只有被其他人非法或者不合理的使用時才會造成人們心理上不舒服的感覺。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姓名通常不會被當成隱私看待,但是它卻可以成為“識別說”下的個人信息在特殊情況下獲得保護[2]。
二、社會中個人信息泄露情況的表現(xiàn)
現(xiàn)階段在社會中有很多個人信息泄露的情況,并且在大學校園里面也經(jīng)常發(fā)生,很大一方面就是由校園網(wǎng)貸、社會網(wǎng)貸引發(fā)的。一般在這樣的情況中,公民或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個人信息作為擔保換來一定數(shù)目的錢款,之后公民特別是一些大學生很容易就被高利率的利息壓得喘不過氣來導致不能在一定時間內(nèi)還款。在社會及校園中存在一種網(wǎng)貸為專門對女性群體裸貸的貸款方式。放貸的團體會利用很多方法誘惑人們。誘惑成功之后女性會將自己的個人信息,例如照片、視頻作為擔保抵押給網(wǎng)貸人員來獲得錢款。并且一般這樣的網(wǎng)貸在進行催款時擁有非常多的聯(lián)系人,例如網(wǎng)貸人員會聯(lián)系貸款人的老師、父母、同學、朋友。并且要款的方法很野蠻、不合法。在不少情況下很容易會導致嚴重的后果。所以,針對這樣的情況,就要采取有效的方法,通過民法來有效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
三、民法中對于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路徑,及防止信息泄露建議
(一)了解法律路徑
說到法律我們首先要知道法律對個人信息保護有兩部分,一方面大部分內(nèi)容為法律可以懲罰非法使用他人個人信息的這種行為,另一個方面大多是要求信息所有者要有責任管理好自己的個人信息。民法總則也在法律的視角規(guī)定了人們的個人信息是受到法律保護的。通過這些情況我們可以很明顯的了解到,我們的個人信息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對個人信息的保護要足夠重視。另外還有,法律的承認也可以讓公民的信息得到更好的保護。同時對于更好的阻止那些非法團體使用個人信息的行為也有很大的幫助。通過民法的角度對每個個人信息保護非常重要,因為它是最直接最有效地保護方法。著我們這個社會里面,特別是大學校園中,我們面對網(wǎng)絡的問題時,每一個公民要能夠科學合理有效地運用民法總則來保護自己的個人隱私信息,切實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公民只有不讓其他非法人員侵犯自己的有效信息安全,可以很好地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安全。假如我們公民自己的有效個人信息受到了侵犯,要懂得使用訴訟的形式使那些非法侵犯自己個人信息的不法分子擔負相應的后果與責任[3]。
現(xiàn)階段,我國牽扯到個人信息民法保護的主要立法有《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等法律最高人民法院有關的司法解釋。在這里面《民法通則》第五條“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到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能夠作為個人信息受到民法保護的具體依據(jù),其中在第五章第四節(jié)人身權方面確定了個人信息的一定內(nèi)容,例如姓名權、肖像權等,在第六章民事的責任方面能夠作為追究侵犯個人信息行為責任的依據(jù)。
從總體來觀察我國現(xiàn)階段的民事立法,對于公民特別是學生群體的個人信息的保護還有很多的不足,絕大多數(shù)體現(xiàn)在對公民個人信息整體系統(tǒng)上的保護不足,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法律依據(jù),在各種民法中進行拼湊,并沒有一部針對性的法律來依據(jù),從現(xiàn)有的條文看,民法對個人信息可以提供的保護一般是事后保護,對事前保護的預防不足[4]。
通常況下民法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路徑應當包含事前保護和事后保護,在這里面事前保護以明確公民個人信息權利為基礎,通常事后保護包含侵犯個人信息責任與違約責任。把個人信息權利作為一種單獨的權力在經(jīng)過立法之后在進行明確對保護個人的合法權益能起到更好的幫助作用,它和隱私權利與人格權利有明顯的區(qū)別,對其中的內(nèi)涵要做進一步的討論。事后保護一般表現(xiàn)為責任幫助機制。對于侵犯個人信息的責任,要進行更深入的明確侵犯個人信息權的構成因素、規(guī)則原則還有責任承擔方式。
(二)金融監(jiān)管機構要提高對各個網(wǎng)絡平臺的法律監(jiān)管效率
一般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從源頭開始進行治理,才能杜絕此類現(xiàn)象的發(fā)生,因此我們說要金融監(jiān)管機構應當提高對所有的網(wǎng)絡平臺,各種電信渠道還有實際生活中企圖搜尋個人信息的不法分子以及各種各樣的渠道的監(jiān)管力度和監(jiān)管效率。要認真切實的地對各種各樣的網(wǎng)絡平臺等渠道實施責任義務的檢查。假如有違法行為的網(wǎng)絡平臺等各種各樣的渠道,應該要求他們承擔相應的責任和后果,承擔相應的法律懲罰。有關部門要更深入的健全完善對每個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制度,通過這樣的監(jiān)管機構提高網(wǎng)絡信息等各種非法渠道的安全保護。
(三)網(wǎng)絡平臺要完善自己的制度,保護個人信息
個人信息的泄露及侵犯絕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網(wǎng)絡平臺,網(wǎng)絡平臺要逐步健全完善自己個人信息管理機制,加強內(nèi)部人員管理,及時修復存在的安全漏洞,可以對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提供顯著的保護。在網(wǎng)絡平臺辦理一些個人事務時,對于雙方信息的審核檢查一般都是通過信息中介來實施的,所以信息中介平臺就需要對客戶的個人信息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實施嚴厲的把控,要對自己的服務負責,更要對他人對整個社會負責,讓他們明確認識違反法律的后果,才可以進一步深入的保證每個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特別是網(wǎng)貸平臺要在平臺上明確指示出借款雙方應該承擔的責任、義務、后果,保護借款人與貸款人之間的合法權益。網(wǎng)絡貸款平臺應該嚴格對自己規(guī)范行為。高利息的貸款,還有裸貸等方式進行的貸款。要落實科學有效的自身管理機制,嚴格有效的保護借款人的個人信息安全[5]。
(四)加強社會法律教育,提高公民對個人信息的重視和保護意識
社會應該對全體公民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法律思想教育,加強每個公民利用民法保護個人信息的意識。有關的監(jiān)管部門可以通過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場合開展專題民法講座,也能夠開展模擬演練讓人們通過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體驗常見的套路,普及法律知識的教育性。人們通過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和認識,可以有效提高人們對于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意識,從而可以更加有效地保護個人信息也可以科學合理的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四、結語
綜上所述,個人的信息對于自身的發(fā)展非常重要,雖然民法中對于這類問題存在一些不足,但對于保護個人信息還是有著嚴格的法律條文規(guī)范,個人在生活中要懂得通過民法對自己的個人信息實施有效的權益保護。
參考文獻
[1] 齊若宏.淺談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路徑[J].法制博覽,2019(3):236.
[2] 遲穎慧.個人信息權民法保護現(xiàn)狀及完善路徑分析[J].法制博覽,2016(34):246.
[3] 羅昆.個人信息權的私權屬性與民法保護模式[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7(3):86-90. DOI:10.3969/j.issn.1001-8182.2015.03.012.
[4] 王利明.論個人信息權在人格權法中的地位[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3(6):68-75.
[5] 王姝.我國個人信息的保護與合理利用問題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0(3):59-62.
作者簡介:李春平(1975.12- ),藏族,甘肅臨潭人,本科,法學講師,研究方向:民法、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