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睿歆
【摘要】2003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古琴藝術列入世界第二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自此在社會中掀起“古琴熱”風潮,彈琴者數量與日俱增。古琴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要在演奏中表現這種“古韻”,就要求演奏者本身具有音樂審美能力和較好的音樂素養(yǎng)。本文就當下古琴演奏現狀,從演奏審美的認知能力、知識結構、表現能力方面進行探究,對培養(yǎng)古琴音樂演奏者音樂審美能力展開思考。
【關鍵詞】古琴;演奏;審美能力
【中圖分類號】J63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古琴作為中國傳統樂器中最古老的彈撥樂器,其音樂在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受到了以儒、道、佛三家為主的美學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音樂審美準則。從麴瞻、崔尊度,再到冷謙、徐上瀛,皆在當時提出了重要的古琴美學原則。如徐上瀛在《溪山琴況》“和”況中提出了“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的論點,而后充分論證說明演奏一首作品,流暢連貫的演奏只具備了基礎條件,通過演奏使音樂與審美中情感意境相聯系,表現曲目中的細節(jié)和特性,起到塑造音樂形象、傳遞主題情緒,才是真正的用音樂表現出“意之深微”。
要將文字化、理論化的音樂審美準則實現在古琴演奏過程中,“照本宣科”的彈音符自然行不通。當前,大多數演奏者皆可做到徐上瀛觀點中的前兩點要求,若要達到第三點則十分困難。筆者認為,要實現“音與意合”,首先就要求演奏者對音色、旋律、節(jié)奏氣韻、作品結構、情感色彩等方面有美的追求,從而具備一定的音樂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要增強古琴演奏者的音樂審美能力,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培養(yǎng)。
一、古琴演奏審美的認知能力
認知作為最基本的心理活動,它通過視覺、聽覺、思維、想象等方式將外界信息傳入大腦進而支配人的行為,人們對于美的認識以及獲取多樣的知識,主要依賴于認知能力。
(一)古琴演奏中的審美感知
感知,即感覺與知覺,是演奏者對于演奏效果的主觀反饋。演奏審美感知的對象不同,感知的敏銳度也不同。相對來說,人們審美感知的敏銳度在欣賞他人音樂時要比自己演奏時高得多。當我們欣賞他人作品時,精神處于放松狀態(tài),感官功能有目的的暫時弱化,將聽覺集中達到最強化,審美感知十分敏銳。但當自身進行演奏時,感知敏感度極速減弱,增強演奏中的審美感知,除了要克服緊張心理,最重要的是“聽自己彈琴”。
要在古琴演奏過程中具有審美感知就需要用心聆聽自己的演奏,在意識上進行美感分析,將演奏的旋律與自身的思想情感間進行交流互動。通過作品旋律在聽覺上的強調,使得思想上深化主題意象,進而對音樂的情感表現起到指導性作用。
(二)古琴音樂演奏審美經驗
審美經驗是主體對審美對象的反應和感知,是演奏者通過對自身演奏實踐感悟、欣賞名家演奏等活動的客觀認識基礎上進行的概括總結,是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主觀感受。古琴音樂作品在題材上劃分,可分為敘事類作品和抒情類作品,在情感上也存在喜、怒、哀、樂、怨的不同情緒,因此審美經驗應進行廣泛、大量涉取,不應當只局限于古琴單項,聲樂、舞蹈、戲劇表演等專業(yè)展演的優(yōu)秀劇目都可以作為審美經驗的涉取來源。
好的審美經驗會對如何在古琴音樂演奏中塑造音樂形象、傳遞主題情緒、表現作品內涵意境起到良性啟發(fā),在演奏中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
二、古琴演奏審美的知識結構
(一)音樂理論
音樂理論知識包括音高、記譜法、調式、節(jié)奏、力度、速度等多方面。演奏者應做到在充分學習理解的基礎上,熟練靈活地運用到演奏過程中,充分把握不同音樂作品中每一項的細節(jié)變化。針對古琴音樂則應側重于對譜中指法細節(jié)的掌握以及對古琴音樂節(jié)奏特殊性的理解和體現。
1.讀譜
仔細研讀曲譜中標記的各類符號,不漏不錯,弄清作品所處時代、派系風格、曲調、結構、指法等基本要素。古琴音樂審美中最講求的就是“韻”。曹柔的《指訣》中說“左手吟猱綽注,右手輕重疾徐,更有一般難說,其人須是讀書?!逼渲械摹耙麾b注”,便是“韻”的組成部分。將它們定位到曲譜中,就成為在讀譜和演奏時需要關注的“特殊標記”。重視每一個細節(jié)并將其體現在音樂演奏中可為全曲的風格奠定基調。
2.奏控制
節(jié)奏同樣也是是“韻”的組成部分。
減字譜是古琴專屬的記譜法,由于最初的譜中只記錄了曲調、演奏技法和音高,未記錄具體節(jié)奏,樂曲中的節(jié)奏則是靠老師口傳心授或自行揣摩打譜,這就給演奏者留出了巨大的二度創(chuàng)作空間。
隨著時代發(fā)展和文化交流不斷深入,受西方音樂影響,通常在減字譜的每個手法上方對應用簡譜或五線譜劃分小節(jié),將具體的節(jié)奏、速度、力度規(guī)定明確,相對程式化。以古琴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音樂,古琴譜中樂句劃分與人體生理活動有關。采用文學中陳述句句末的標點符號“?!睌嚅_,意義和朗讀文章時看到的“?!毕嘁恢?,起到了斷句“氣口”標識的作用。將樂句與呼吸相聯系并產生“共鳴”,這才能將音樂旋律中賦予了美的生命力。
(二)中國音樂史
中國音樂史作為中國人類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包括政治、經濟、藝術、社會等對音樂內容體裁產生的影響,各民族音樂狀況的歷史與現狀,各種音樂體裁的起源、相互間產生的影響及其發(fā)展狀況,樂器及其記譜法、演奏技法的歷史發(fā)展及演變過程,聲樂、器樂藝術的歷史發(fā)展,以及對各個時期的音樂文獻的研究等。
古琴作為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民族樂器,雖經時代變遷,但流傳至今的古琴曲仍有3300余首,每首作品都有濃重的歷史痕跡,它是具有主觀性的音樂產物,他的產生受到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對于作品所處時代的政治背景、社會環(huán)境、審美傾向、音樂創(chuàng)作、文化交流等都需認真仔細的學習研究,以把握作品原本的精神風貌。通過對音樂史的學習,有助于演奏者建立音樂審美的時空框架,豐富音樂文化歷史知識儲備,提升審美認知的知識結構。
三、古琴演奏審美的表現能力
《列子·湯問》中《伯牙與鐘子期》一篇中寫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篇中除表現二人間默契的知音情誼外,也表現出了俞伯牙“所彈即所想”的高超音樂表現能力。
演奏審美的認知能力和知識結構作為表現能力的基礎,只有良好的認知能力和較為完善的知識結構,才能使得審美的表現能力乘勢而上。當審美感知提升了演奏的水平,知識結構與審美經驗也積累到一定的程度,通過對音樂風格和演奏技法的把握,在演奏審美感知的基礎之上,把內心的音樂形象轉化為現實旋律的音響效果,才能將音樂作品的“意之深微”表現出來,做到“音與意合”。
四、結語
古琴作為極具歷史厚重感的樂器,其音樂作品無論是標題還是思想都極具深度,想要通過彈奏表現并還原它的韻味和美感絕非易事,它對于演奏者自身音樂審美、知識儲備、表達創(chuàng)造等方面有著極高的要求,這些素養(yǎng)和能力也直接決定了演奏者藝術水準的高低。通過對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能增強演奏者的音樂素養(yǎng),提高古琴演奏水平,真正做到“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實現“以音之精義而應乎意之深微”。
參考文獻
[1]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2]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料注譯[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3]張前.音樂欣賞心理分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