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界對中共思政教育史研究著述較多,細化到對中共基層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的研究成果鳳毛麟角;研究資料主要依靠中共中央的重大方針、政策、報告等的文件匯編;研究方法主要關注對中共上層政策、方針進行梳理,關注中共整體情況,較少關注微觀層面的深度拓展。因此,厘清學界對中共基層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的研究概況、研究特點,分析優(yōu)勢及薄弱處,有利于推動當前學界對該問題研究的進一步關注,促進研究新成果的出現,并運用研究成果指導當前支部思政教育工作的實際開展。
關鍵詞:中共基層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概況;研究特點
中共基層黨支部是中共的組織基礎,是中共與群眾直接聯系溝通的橋梁樞紐。研究中共基層黨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歷史,以史為鑒,可為當前基層黨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提供有益借鑒。厘清學界對中共基層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的研究概況、研究特點,分析優(yōu)勢及薄弱處,有利于推動當前學界對該問題研究的進一步關注,促進研究新成果的出現,并運用研究成果指導當前支部思政教育工作的實際開展。
一、關于中共基層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的研究概況
學界關于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的論述有較多成果,可總結主要代表成果有:鄭永廷《毛澤東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王樹蔭《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綱1919-1949》(黨建讀物出版社2002年版),《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許啟賢《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張耀燦《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何一成《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湖南大學出版社2011)等。期刊論文:王樹蔭,韓華,溫靜《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進展》(《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8期》);丁妙珍《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的發(fā)展歷程及啟示》(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年第2期)等。碩博論文:李正權《延安時期黨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云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張儒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齊魯工業(yè)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李海東《論延安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經驗及其啟示》(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尹建喜《抗戰(zhàn)時期毛澤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探析》(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張利納《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國統區(qū)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等。
以上成果除鄭永廷、尹建喜研究的對象為毛澤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實踐外,其他著述均以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實踐為研究對象,均依據中國共產黨歷史發(fā)生的重大事件、重要的會議決議、相關重要文件等,對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歷程進行闡述,對中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和實踐作了較為系統的梳理分析,總結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揭示內在發(fā)展規(guī)律。在論述的過程中僅對毛澤東的“支部建在連上”思想、中共基層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涉及,但內容不多。
二、關于中共基層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的研究特點
綜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史領域,關于中共的思想政治教育史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觀層面,細化到對中共基層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成果鳳毛麟角,研究有待進一步展拓,具體到中共基層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運行機制及調整發(fā)展演進的規(guī)律探究的成果更少。同時,學界對于中共基層支部的研究多把目光投放在支部有較大發(fā)展的全面抗戰(zhàn)時期,對于全面抗戰(zhàn)前的中共基層支部研究關注不足。在論證資料的運用上也主要集中在中共中央的方針政策資料集冊。
其一,從研究內容和視角上看,關于該時段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史方面的研究著述較多,研究內容涉及到歷史脈絡、不同時段研究、國共兩黨比較、青年學生、不同地域思政教育工作研究等;研究視角注重大政方針梳理、理論脈絡整理、詮釋等。對于從微觀的基層支部入手進行研究的成果甚少,深挖細節(jié)不夠,對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運作機制、中共下達的思政教育方針政策在基層支部中實施的具體情況研究寥寥。
其二, 從資料的運用來看,學界常用的資料主要依靠《中共中央選集》、《建黨以來的重要文獻選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等中共中央的重大方針、政策、報告等的文件匯編,在資料運用發(fā)掘上仍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其三,從研究方法上看,學界多從宏觀角度入手,對中共上層政策、方針進行梳理,關注中共整體情況,采取長時段的研究方法,多運用思政學科的研究范式與方法,較少打破學科藩籬。
三、結語
對于中共基層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的研究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領域。厘清學界對此問題的研究狀況,清晰把握歷史變遷脈絡,有利于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運用歷史學科的研究方法,擴大學術視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體系,擴展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領域。
故此,學界可將研究內容與視角由注重理論詮釋向實踐層面、微觀領域延伸,以企把握理論與運作實踐的雙向互動演進的動態(tài)過程,總結基層支部在早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經驗教訓,理清內在機制,為當前基層支部思政教育工作優(yōu)化、新提供歷史理論實踐依據。可發(fā)揮各學科優(yōu)勢,如采用歷史學的史料文獻分析研究方法,發(fā)揮歷史學科研究方法的優(yōu)勢,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方法有所補充,在方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并深挖各地檔案資料及近現代的報刊雜志等,拓寬資料來源。
以史為鑒,了解中共基層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fā)展歷史脈絡,把握中共如何在實踐中調適思政教育工作的理論,最終發(fā)揮基層支部在群眾中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有助于為當前中共的基層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開展提供歷史借鑒。
參考文獻
[1]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18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1992.
[2] 鄭永廷.毛澤東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3] 王樹蔭.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綱1919-1949[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2.
[4] 王樹蔭.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5] 張耀燦.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王樹蔭,韓華,溫靜.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進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4(8).
基金項目:韶關學院2016年科研項目“建國前中國共產黨基層支部組織生活實態(tài)及制度變遷的歷史考察”(編號:SY2016SK01)。
作者簡介:秦紅艷(1982- ),女,山東萊蕪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中共黨史及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