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的上海老伯朱伯明是個玩偶修補師。
“玩偶醫(yī)院”開在朱伯明的臥室,書柜隔出一間小廳。一張用了幾十年的方桌上,大大小小的剪刀、鑷子、針線等工具整整齊齊碼在鐵盒里。緊挨著另一張桌上,鋪著白色柔軟的絨毯,近20個毛絨娃娃或站或趴,錯落在架子上,盤踞著一角。其中既有人們熟知的米老鼠,也有叫不出名字的老虎、小熊。
無論是不是“大牌”,朱伯明都一視同仁:進(jìn)了他房間的娃娃,都得“找回青春”。
最初一個月能接一兩單,最近幾個月,幾乎每天都有“娃友”上門,送玩偶上門修補的多是上海本地人,也有人特意從國外趕回來,也有一些毛絨玩偶被層層包裹著寄來?!巴抻选眰冋f:這些娃娃是他們的孩子、伴侶或朋友。
朱伯明曾經(jīng)修復(fù)過一個來自北京的娃娃。娃娃的主人是一位女士,30年前,她給在緬甸出差的父親寫信,讓他一定要帶個玩具回來。在當(dāng)年,一個月的工資僅有五六十元,但她父親還是花光了身上的150元,買回了一只娃娃。所以,她對這個娃娃有著很深的感情。這只娃娃已經(jīng)30多歲了,主人和朱伯明說:“假如地震了,我什么都不要,只要它?!?/p>
在朱伯明看來,修復(fù)玩偶,修復(fù)的不僅僅是玩偶本身,“最主要的,玩偶們身上,寄托了主人的感情和思念。修補的意義,是幫他們留住一段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