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良晏
(淮安華東婦產(chǎn)醫(yī)院中醫(yī)科 江蘇 淮安 223001)
慢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病癥,由多種原因引起,是一種胃黏膜慢性炎癥疾病,在臨床的發(fā)病率極高,是一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臨床研究得知,該種疾病的發(fā)生與患者的精神因素、日常飲食情況、用藥情況及胃食管反流情況存在較大關聯(lián),幽門螺旋桿菌也是引起疾病的相關因素,臨床對其發(fā)病機制尚無明確的及時,因次,尚未研制出專門治療此類疾病的特異性藥物[1]。臨床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抑酸、保護胃黏膜,促進胃動力,以抗菌藥物治療為主,并注意日常飲食,調(diào)整飲食結構,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但易復發(fā),長期服藥會增加藥物耐藥性,難以治愈[2]。為研究藥效的治療方式,下面將55例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患者分為兩組,分別采用單純黃芪建中湯治療及聯(lián)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的方式,對比兩組患者的中醫(yī)癥候積分情況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具體為:
研究對象為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患者,從2018年6月—2019年6月時間段選取其中就診的55例患者,樣本經(jīng)《慢性胃炎的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方案》[3]篩選,經(jīng)《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進行辨證分型,符合脾胃虛寒型標準。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訣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其中27例單純采用黃芪建中湯治療的患者列入對照組,另外28例聯(lián)合中藥穴位貼敷療法的患者列入觀察組。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4例;最小患者36.8歲,最大患者78.9歲,平均年齡(51.36±3.31)歲;觀察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3例;最小患者37.1歲,最大患者77.8歲,平均年齡(51.28±3.29)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及平均年齡行卡方及t值檢驗后,顯示(P>0.05),具備公平對比研究的基礎條件。
對照組(n=27)采用黃芪建中湯治療,藥包的主要成分為:生姜9g、黃芪20g、桂枝9g、白芍18g、飴糖30g、炙甘草6g、大棗6枚,使用溫水煮開,小火煎至200ml,每日分早晚兩次溫服。腹痛嚴重的患者,可增加高良姜及佛手;反酸嚴重的患者,可增加海螵蛸及貝母;乏力的患者,可增加制附子。
觀察組(n=28)采用黃芪建中湯聯(lián)合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治療,黃芪建中湯的使用方法與對照組一致,選擇肉桂、五味子、補骨脂、丁香、花椒、肉桂及肉豆蔻各30g,吳茱萸10g,將以上藥物研制成粉末狀,選取患者中脘穴、神闕穴、足三里、脾腧穴及胃腧穴,將中藥粉劑中加入姜汁,共分為60份,一次一份,每日一次,使用膠布在以上穴位貼敷,時間為3h。兩組患者共治療3個療程,15d為一個療程。
①中醫(yī)癥候積分包括上腹部痞滿、泛惡欲吐,噯氣返酸、隱痛呃逆及饑不欲食等癥狀,采用0~3分制,0分表示無癥狀,1分表示輕度,2分表示中度,3分表示重度,分數(shù)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②眩暈、皮疹及腹瀉等不良反應。
采用SPSS20.0軟件系統(tǒng),進行對比和檢驗值計算,中醫(yī)癥候積分行t檢驗,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行χ2檢驗,當P<0.05表示差異具有的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觀察組中醫(yī)癥候積分評分與對照組比較無差異(P>0.05);不同方式治療后,觀察組中醫(yī)癥候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評分情況(±s,分)
表1 對比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評分情況(±s,分)
組別n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2810.78±1.153.01±0.78對照組2710.25±1.126.54±3.21 t-0.5483.584 P->0.05<0.05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4.29%,對照組為11.11%,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例)
慢性胃炎屬于消化系統(tǒng)常見疾病,病情發(fā)展慢且反復發(fā)作,對患者的生活產(chǎn)生嚴重影響。該種疾病由多種因素引起,其中最典型的因素為幽門螺桿菌,其黏附在胃黏膜上,分泌出大量的氧化酶及尿素酶,尿毒酶保護細菌的生長,使得細菌不斷繁殖,并免收胃酸的影響,進而導致胃酸水平增加,局部炎癥反應得以加重[5]。臨床常采用西藥加以治療,如抗菌藥物或制造泵抑制劑,但停藥后易復發(fā),長時間治療會增加抗藥性。
中醫(yī)將慢性胃炎納入“胃脘痛”的范疇,脾胃虛寒是其典型的癥狀,由陽氣素虛、復感寒邪、飲食不節(jié)所致,因此治療的根本在于振奮胃陽、消除虛寒。黃芪建中湯來自《金匱要略》,具有益氣生血、健脾養(yǎng)胃的功效,其中飴糖具有止痛、補脾胃的作用,桂枝具有溫陽化氣的作用,大棗及甘草具有補脾胃的作用,白芍具有補血養(yǎng)血的作用;生姜具有滋養(yǎng)脾胃的作用,聯(lián)合使用,達到和胃止痛、健脾益氣的功效。同時配合溫陽祛寒吳茱萸、花椒、肉桂等的峻猛中藥穴位敷貼,雙管齊下,能通過皮膚及經(jīng)脈,直接作用于病灶位置,起到緩急止痛、溫胃散寒及健脾的功效[6]。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用黃芪建中湯聯(lián)合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治療,患者的上腹部痞滿、泛惡欲吐,噯氣返酸、隱痛呃逆及饑不欲食癥狀得以顯著改善,且未見不良反應增加,說明聯(lián)合治療效果更佳,患者取得良好的預后效果。
綜上,針對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黃芪建中湯聯(lián)合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治療能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未增加,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