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輝 程永升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紅星醫(yī)院 新疆 哈密 839000)
痔瘡是肛腸科當中十分常見的疾病,重度內痔經常會合并直腸脫垂,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會產生十分嚴重的影響。臨床中一般通過外剝內扎術對痔瘡進行治療,但是患者術后會產生疼痛,創(chuàng)面愈合比較慢[1]。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狀切除術是治療重度痔瘡的方式,具有術后疼痛比較輕、不產生大便失禁等情況。本次就痔瘡合并直腸脫垂中應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狀切除術的效果進行分析,現(xiàn)匯報如下。
研究納入我院收治的120例痔瘡合并直腸脫垂患者,入院時間2017年6月—2018年7月。以治療方式差異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30~72歲,平均(49.8±10.3)歲;病程3~9年,平均(6.3±2.1)年。實驗組中,男、女比例2:1;最小、最大年齡31歲和73歲,平均(50.1±10.1)歲;病程3~8年,平均(6.1±2.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實驗組給予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狀切除術,患者在手術前2d給予甲硝唑等口服避免發(fā)生腸道感染的情況。手術前1d要給予一定的瀉藥幫助患者排便。利用局部或者硬膜外麻醉,對會陰部和直腸腔進行消毒后進行擴肛。利用組織鉗將肛管環(huán)向外牽拉,將肛門暴露出使痔瘡能夠外翻,此時放置環(huán)形肛管擴張器,縫合固定以后將內芯取出,插入肛鏡縫扎器,距離齒線上4cm處利用荷包縫合的方式將直腸黏膜縫合2圈??p合完成以后,將縫扎器退出,旋開吻合器調到最大的位置,將底坐拔出放置在直腸內調整好位置。收緊縫合線線頭在底坐的中心桿上進行打結。中心桿套入吻合器主干,利用帶線器拉出牽引線和縫合線,然后將脫垂的直腸和進行切除的黏膜組織邊拉旋入吻合器頭部。旋緊以后打開保險,保持吻合器處于關閉的狀態(tài),壓迫止血以后將吻合器頭部松開,檢查吻合口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如果有在局部使用可吸收線縫扎。
對照組實施傳統(tǒng)外剝內扎手術,患者保持截石位,對患者實施腰麻,在外痔基底部作切口,剝離外痔靜脈叢,將內痔基底部向上夾住,剪去內外痔殘端,將皮橋適當保留,手術后的處理與實驗組相同。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或者基本消失;有效:臨床癥狀有明顯的改善,痔有一定的縮??;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均沒有發(fā)生改變。記錄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和復發(fā)情況。
實驗組顯效48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7%;對照組相應分別有42、8、10例,總有效率83.3%。實驗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5.926,P=0.015)。
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復發(fā)率亦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復發(fā)率對比[n(%)]
在治療痔瘡合并直腸脫垂的過程當中,利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狀切除術能夠較好處理脫垂的直腸黏膜,最大限度保護肛墊,為減小術后肛緣皮贅殘留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避免術后發(fā)生疼痛、狹窄等并發(fā)癥。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狀切除術在治療的過程當中,避開肛管黏膜組織,同時保留肛墊,切斷部分痔上動脈,減少痔區(qū)血供,切除部分松弛直腸黏膜。但是在手術的過程當中,應該有效預防過高或者過低吻合口,避免直腸狹窄的情況[2]。與此同時,在手術的過程當中切除直腸黏膜,避免發(fā)生術后肛門出血和劇烈的疼痛情況。這種手術能夠有效阻斷直腸痔組織的血液供應,對痔瘡的出血癥狀進行有效的改善,臨床優(yōu)勢十分明顯。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狀切除術對肛管皮膚的創(chuàng)面比較小,不會對患者的排便產生影響。但是在手術的過程當中要充分擴肛,動作要輕柔,避免肛管皮膚撕裂,降低術后的疼痛。縫合的深度要以黏膜下層為好,荷包縫線結扎要適度,否則會對牽引線向下牽拉產生影響[3]。女性患者在使用荷包縫合的過程中,避免進針過深進入到陰道后壁,管壁吻合器和擊發(fā)吻合器以前,要檢查引導后壁是否被牽拉進入吻合器內。本研究中,實驗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和復發(fā)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與以上分析相符。
綜上所述,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狀切除術治療痔瘡合并直腸脫垂的效果顯著,能夠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術后復發(f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