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丹
(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實驗學校 遼寧 盤錦 124000)
“閱讀教學”這個名稱最早應用于小學語文課。1950年教育部擬訂的《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準(草案)》就規(guī)定“語文教材以閱讀為中心”,并提出“閱讀教學”的“教學方法要點”。1956年10月教育部印發(fā)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初稿)》,在閱讀課部分規(guī)定“閱讀教學的任務”,還指出“閱讀教學的進行果取講讀法”,解釋“講讀”就是講解的閱讀。同年教育部正式頒發(fā)《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閱讀課”的標題改為“閱讀教學”,強調“培養(yǎng)兒童獨立地自覺地閱讀的能力”。從此后,從閱讀教學到“講讀教學”或“文學教學”,再到“閱讀教學”或“閱讀訓練”,總體趨向于采用“閱讀教學”這個名稱。所以閱讀是一個解碼、譯碼還原作者本意,領會作者的意圖的過程。它認為作品由于有讀者的參與才有存在的意義。所以,閱讀教學指的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學生)在一定的方法的指導下,與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即個體以語言為中介,獲取知識、培養(yǎng)技能、塑造情感的學習方式和過程。
2.1 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原則?!墩Z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所以,閱讀教學的首要原則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原則。
2.2 情感過程和認知過程相統一原則。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兩根互相滲透的線素,一是認知線索,一是情感線索。語文教育家張鴻荃曾概括過審美鑒賞的過程是“觀——品——悟”。閱讀教學既能產生課堂吸引力,也為課后學習儲蓄了推動力:既體現了閱讀教學的宏觀整體性、系統性,也在微觀上解決了閱讀教學的應用性、操作性,無疑代表了現代閱讀教學的發(fā)展方向。它不僅僅追求情感的替代滿足,而且要求審美主體對作品的形式、情感、意象、底蘊等進行多層次的掃描,這就要求主體有較高的審美經驗和審美能力。因此,閱讀教學中認知與情感相互滲透尤為重要。
3.1 唯書本,使學生閱讀興趣的銳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閱讀文本就是教材。學生對教材的閱讀方式就是教師千速一律的講解、分析練習,學生通過這種方式與教材進行親密接觸的同時也逐漸喪失了閱讀的興趣。經典名著、時文選粹等大量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在狹的文本觀中與學生失之交臂。閱讀體驗的過程是同化文本意義為自我意義,以實現新的‘自我’的內構建過程?!痹诋斀穸嘣幕臎_擊下,很多學生樂衷于網絡、電視。學生變得比較浮,很難靜心于文學作品的閱讀,對文學的迷戀也大大降低了。尤其在網絡中,學生對廣泛的閱讀信息缺乏篩選能力,很多表現為漫無目的的無效測覽,還有熱衷于游戲、聊天等,閱讀較為娛樂化。
3.2 唯分數,使學生閱讀目的變得功利化。當今學生的閱讀種類絕大多數為教輔類圖書,在筆者所教班級,基本人手一冊,其中有的學生門門科目都有。很多教師經常在課堂上范讀其中的美文,目的不在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而是其中的美文經常在考試中會成為閱讀理解題型,而且文體、文題等內容也是學生寫作好的范例至于名著閱讀方面,任課老師忽視指導,僅僅停留在應付考試層面,只是在考試前把名著的人物、重要情節(jié)、主題思想和主要藝術特點羅列出來加以突擊、強化。這樣在某一點上,作品就是藝術家和閱讀者共同的產品。能力訓練上,不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情感因素,不注意與課文相關知識的融會貫通,教語文似平只為了講清楚若干個知識點,用這些“知識點”來解釋課文,其實這些“知識點”與語文能力不能劃等號?!爸R點”因不帶有感情色彩,不過是些零碎的符號。
3.3 評價手段過于單一,難以體現成長性。在現在的初中學校,對學生的評價主體是教師,評價標準是分數,評價方式是考試,概括而言,就是教師以考試的分數來評判每一個學生。為了進一步關注每個學生每個階段的情況,現在的考試已經細化到周周測、月月考,雖然現在學生的最后成績單上的評價標準有了改變,加入了綜合能力等多種標準,但由于很多教師缺少具體實施評價的方案,最后只是隨著印象來打分。顯然,學生在這種評價標準現已成了考試的工具,學生的成長性根本無法在這種評價標準中得以體現。而對教師的評價標準就是你所教班級的考試成績在同軌班級中的排名,甚至這也是有些學校作為教師末位待崗制的標準。
“體驗是認知內化的催化劑,它起著將主體的已有經驗與新知銜接、貫通,并幫助主體完成認識升華的作用,它引領主體從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有所感悟它是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之間的通道,使主體可以深刻地理解事物,體會到他人的情感,實現移情、觀念的轉喚?!鄙硇膮⑴c的體驗性策略就是學生身心真正地參與課堂中,以自身的主體經驗為主,以教師的引導為輔,在理解課文、習得語文知識、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獲得關于人生、世界的各種意義、建構完滿的個體精神世界。具體含義:學生主體地位的真正落實是核心,學生積極主動的體驗感悟是其主要方式,智能教學和情境教學相統一是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