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穎
(浙省杭州市余杭區(qū)仁和街道仁和中心小學,浙江 杭州311107)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教學方法被投入到教學活動中,“體驗式”教學就在其中起到了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通過創(chuàng)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xiàn)或再現(xiàn)、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fā)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而體驗式學習就是以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自主、創(chuàng)新等主體精神為目標,以營造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情感為主要特點,以學生自我體驗為主要手段的學習方式。
寫景類課文一般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通過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展現(xiàn)出一幅幅生動的景物畫面;借景抒情,表達作者在賞景過程中的思想感情;細致的觀察,優(yōu)美的語言,生動形象的表達效果,富有極強的感染力。簡而言之,這類課文一般包含相互融合的三個要素,即“語言美”“景物美” 和“情感美”。
四年級下冊第一組這三篇寫景類課文的選編目的性是很明確的:選編《桂林山水》,一是使學生通過閱讀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二是通過品味詞句,反復誦讀積累語言,從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綜上分析的寫景類課文的文體特點和目標定位決定了這類課文的教學價值即通過文字向畫面和畫面到文字的轉換,發(fā)展學生的語感能力和想象能力;通過借助文字感受情境和獲取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審美情趣 ;通過積累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感悟景物描寫的方法;進一步掌握此類文體的閱讀方法和體驗此類文體習作。
沒有興趣何談認真學習、主動探究,興趣能促使學生認真地思考問題,勇敢地探索事物,積極地動手操作……在平時上課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多媒體、實物、教學掛圖、趣味的資料、音樂、游戲、生動的語言等手段,創(chuàng)設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架起學生已知情感體驗與課文學習之間的橋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參與的強烈欲望。針對小學生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的特點,教學寫景類文章時,引起學生對文章描寫內容的關注就顯得尤為重要。
1.利用假期,到實地去體驗
(1)導游詞認真記一點
導游詞是導游員引導游客觀光游覽時的講解詞,是導游員同游客思想交流,向游客傳播文化知識的載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四年級上冊第五組習作寫的就是導游詞,所以學生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導游詞的語言具有有物、有理、有情、有神等特點。如今從課本到課外,親身體驗導游詞的魅力,聽聽導游怎么講解,認為精彩之處還可以把它記下來鞏固所學,便于今后交流、學習。
(2)途中美景適當拍一點
現(xiàn)在拍照很方便,手機的拍照功能也很強大,自然,拍照也成了我們每次旅行的重頭戲。不過,除了給自己留影之外,拍下所到之處絕美的風景也不可遺忘,旅行結束之后進行整理,存為電子資料,開學后可在班內或組內展示。
(3)旅行日記每天記一點
把每天所到之處的所見、所聞、所感,以日記的形式進行簡單的記錄。記錄不作高要求,但不能是毫無營養(yǎng)的流水賬,要有所側重,因為我們重點在于景,為寫景而進行的體驗,所以我對學生此次旅行日記的要求就是不能缺“景”。同樣的,旅行日記也需要整理后存為資料備用。
2.備好資料,在預習中體驗
在課前預習時,可以讓學生在網(wǎng)絡上收集與課文有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或記錄下來,或存為電子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展示。做好調查,對于寒假有過旅行經歷的學生要求其整理好導游詞、照片、旅行日記等材料,并以小導游的身份在課堂上為其他同學介紹自己眼中的景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我們這里探討寫景類文章“體驗式”教學的策略,目的就在于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讀書,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學以致用。
簡而言之,我們的寫景類課文“體驗式”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再去扮演不同角色,親身體驗,有所實踐,有所創(chuàng)新,寫景達意,最后到達能觸景生情的高度就是最好的。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口語交際,學會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我想,這就是“體驗式”教學的最終目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