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玲 金麗霞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醫(yī)學技術學院)
所謂安全,即為團隊或者個體在實現目標過程中,提供一種風險小甚至無風險、相對穩(wěn)定、并且能夠在某種程度上進行預期的環(huán)境,使團隊或個體不會受到任何傷害或干擾,更不需要擔心會發(fā)生任何意外。[1]人類個體不受周圍環(huán)境所侵害,就需要學習各種能力,而教育則是最基本的方法。安全教育就是對人的安全意識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它涉及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與每個人都是休戚相關。大學生安全教育,則是將教育主體框定為高校大學生這個群體,秉持著保護大學生身心財產安全,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通過授課、講座、演習、班會等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法規(guī)、安全規(guī)章制度、危機處理技能等宣傳教育,從而提升大學生自我保護的技能。
近年來,層出不窮的大學生被騙被侵犯等事件引起人們高度關注。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電信詐騙、網絡犯罪案件頻頻發(fā)生,受害者當中就有許多大學生。通過新聞媒體上的傳播,更是引起公眾反思和熱議。這也加速提高了人們對高校安全問題的重視,也透露出了大學生安全教育存在一定缺失。
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首先,有助于保護大學生免受安全事件傷害??梢蕴岣叽髮W生對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懂得自我保護的方法,讓大學生盡量減少遭遇危險事件的發(fā)生概率,以及在面對突發(fā)安全事件時能夠提升應對的能力,從而避免財產和人身方面的傷害;其次,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對家長而言意義重大。父母視子女為掌上明珠,子女的安全是他們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大學生安全教育,不僅是學生個人的基本需要,也是對家庭負責的重要責任。最后,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題中之義。高校教育,應以人為本,安全教育是重要的教育內容。提升大學生的安全意識和生命教育,是提高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幫助身心免遭侵害的重要途徑。因此,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對高校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做好教育,就要對受教育者進行了解和觀察。目前,高校里已是90后、00后的大學生群體,時代背景、社會環(huán)境塑造人的個性和特質,不同年代的大學生其特質必然會有所不同。90后、00后的大學生基本上是以獨生子女為主體,家庭經濟條件總體而言已有較大改善。作為家中的掌上明珠,從小享受家里長輩關愛,甚至是寵愛。從未經歷風雨的他們,與社會接觸較少,缺乏社會生活經驗,思想較為單純,戒備心較輕,遇到事情容易沖動,欠缺周全思考。他們尚處于青春期,從生理上來說發(fā)育基本成熟,對于外界環(huán)境還缺乏足夠的認知能力,價值觀尚不明確,對于自我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也處于不清晰的階段。[2]加上高中階段一心忙于學業(yè)的他們,剛進入大學開放式的校園,對新鮮事物好奇心比較重,愿意嘗試各類新鮮事物,內心也很渴望獨立,他們會嘗試去做兼職去嘗試各種新鮮事情,這就讓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機,在各類詐騙等安全事件中,他們就較為容易成為受害者。因此,可見,大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還處于較低的水平,防范能力還有待提高。[3]
迎來互聯(lián)網時代,社會環(huán)境日趨變得復雜。當前社會迎來快速發(fā)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道德素質也在提高,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光鮮的社會表現背后,也存在一些黑暗面。社會上不少犯罪分子為了獲取金錢不擇手段,搶劫、詐騙等投機倒把事件發(fā)生不在少數。除了國內環(huán)境的復雜多樣,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走出校門走出國門去求學和開闊視野,也有更多的外國人走進中國,在中國扎根生活和工作,其中也摻雜著小部分不法分子,借機從事不法行為,比如最近在網絡上引起輿論熱議的艾滋病患者惡意傳染艾滋病的事件,其中就有大學生被侵害。所以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對于大學生的安全也有非常大的挑戰(zhàn)。大學生除了在校學習的時間外,他們相較于高中生有更多可以自己掌控的時間,他們的社交圈子從校園到社會,從同學到社會人士,甚至到擦肩而過的火車站工作人員、路上行走的陌生人等都有可能成為對他們造成傷害的人。正如有的專家認為除了大學生自身原因之外,外界因素也是造成大學生對安全教育存在偏差的原因,應該從全球化背景去思考當前中國教育安全問題。[4]
安全教育,其實從小學到大學,學校里都會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內容,對于提高青少年安全意識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深入調研大學生的安全意識,會發(fā)現,當前的高校安全教育,缺乏內在的連貫性。在課程安排上主要是以社會上的熱門安全事件為契機,集中性的開展一次安全教育。沒有連貫系統(tǒng)的內容,就容易出現漏洞,安全教育沒有形成體系化,有些常規(guī)性的安全教育可能容易被忽略,未被安排在教育課程上。過去的安全教育可能更側重關注現實生活中的環(huán)境安全和人身安全,現在隨著社會環(huán)境越發(fā)復雜,大學生的生活除了現實環(huán)境之外,還有網絡環(huán)境所帶來更加復雜更加廣闊的不可知因素。環(huán)境的復雜化,讓教育的內容也在發(fā)生改變,網絡詐騙、電信詐騙等新型不安全因素在不斷滋長,安全教育過程中只能是籠統(tǒng)的進行介紹和講解,不能逐一進行講解,這也是安全教育中難以連貫和系統(tǒng)性的一個重要原因。教材難以隨時隨著周圍環(huán)境和新的因素立即做到更新,這也為安全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更重要的是,安全教育的本質其實是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當安全突發(fā)隱患出現時,他能夠有能力借助自己的安全意識、安全知識和安全技能去正確的分析問題嚴重性、思考解決安全問題的最靠譜的路徑,并最終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從而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這種意識和能力的提高,僅靠幾次突擊式的講座,可能力量過于單薄。
學校在開展安全教育時,形式還是比較有限的,基本以思政課堂、年級大會、專題講座等形式為主,這些類型基本上都是擺事實講道理的模式開展,對于習慣了老師講學生聽的上課模式,這些形式往往難以真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他們而言可能缺乏一定的吸引力。除了專題講座之外,大學里還會積極營造各種安全教育的氛圍,比如拉橫幅,畫海報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產生影響教育的氛圍。不過,安全教育的難點就在于中國人往往有種僥幸心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依舊存在。所有人的都知道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對于尚未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就容易掉以輕心。學校層面組織專題學習,大家也是抱著看戲的心態(tài)在了解,認為發(fā)生在別人身上的事件,只是小概率事件,是運氣不好,所以這種旁觀者的態(tài)度,讓他們缺乏感同身受的能力,他們就容易忽略了安全事件背后值得思考和警醒之處,也很難深入地理解安全事件發(fā)生的影響因素。安全教育深層次的目的之一是讓人產生恐懼的情緒,只有發(fā)自內心的恐懼,才能讓人印象深刻,只有讓人感受到后果的嚴重,才能讓他在行為處事上更加思慮周全,減少安全風險。
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新媒體目前已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所呈現出來的互動性、實時性等特點,都讓其在大學生群體中擁有著非常高的關注度。這也為我們高校思政教育者提供了一個新的路徑。美國學者馬克·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時代》中對人類與機器的關系進行了重新地界定,并創(chuàng)造性地指出網絡等電子媒介將改變人們的諸多生活習慣。[5]與其想方設法屏蔽學生信息接收的渠道,還不如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安全教育滲透到新媒體平臺,使其成為有效的著力點,寓教于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從自身進行調整,提高網絡素養(yǎng)與網絡操作能力,改進和完善高校教育模式。[6]這是安全教育渠道拓展的有益嘗試,有助于大學生的安全成長,更能體現當代高校教育方式的與時俱進。借助新媒體平臺,推進大學生安全教育,有以下幾點對策。
新媒體的興起,已是不能忽視的時代潮流。作為高校,不能閉關自守,視而不見,堵塞信息來源,違背時代趨勢,而是應該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迎接時代的變化,擁抱變化,并且利用好這些“雙刃劍”的平臺,借助新媒體,豐富安全教育的渠道和形式。新媒體形式較多,像火爆一時的抖音微視頻,微信公眾號,都是現下比較火爆的新媒體。本文以微信公眾號為例,進行陳述。微信公眾號后臺可以根據文章的內容,編輯文字、圖片和視頻等信息,它將這些內容向訂閱的粉絲進行推送。微信號的內容因為具有直達性,粉絲其可觸及性較好,可以將安全教育的帖子直接送達到大學生手機里。圖文結合的形式,具有較好的吸引力。而且,用戶可以將信息分享至朋友圈,還能引起其他人閱讀該內容,容易形成暈輪效應,不斷拓展其教育的范圍和影響力。高校應創(chuàng)建具有影響力的微信平臺,讓全校學生訂閱該微信號,從而多增加一個渠道進行安全教育。微信好推送的優(yōu)勢,一方面是直達用戶,提供受眾,另一方面,微信平臺可以有非常豐富的形式開展教育,互動、視頻、圖片、交流、問卷等等。在技術成熟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直播的方式,開展與消防員面對面、電子化的教育,可以讓安全教育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展開,不僅滿足了學生的興趣,也能豐富教育的形式,提高教育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該微信號不能全部以安全教育為內容,日常要多推送實用消息、多贈送福利等,推送學生喜聞樂見的消息凝聚學生人心,再將思政教育工作穿插其中,潛移默化影響學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安全教育之所以相較于其他教育較難引起學生的重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學生存在僥幸心理,因此,在架構微信推送的時候,就要牢記人人基本上只關注與自己利益息息相關的資訊,將安全教育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切實提高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學生才會愿意關注,持續(xù)關注。要重視與社會事件相結合,社會事件容易博人眼球,及時推送社會上的大事件,能滿足學生嘗鮮的心理,因而可以增強微信平臺的權威性,增強粉絲的黏性。除了接地氣之外,提高內容推送的連貫性和系統(tǒng)性也非常重要。安全教育,任何一環(huán)都不能松懈。推送內容不能總是安全事件發(fā)生后,臨時突擊開展安全教育。應該有策劃有安排,將安全教育與校園生活常態(tài)相結合,將每一環(huán)節(jié)的教育都進行精心策劃,增強教育的系統(tǒng)性。此外,新媒體的一大特點是能增強與觀眾的互動,應充分發(fā)揮這種互動功能,增加學生在平臺上發(fā)表看法的渠道,積極策劃各類線上和線下的活動,提高活動和服務的創(chuàng)新性,比如安全教育知識趣答等,有助于學生參與微信活動互動性,又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安全意識。
安全教育微信平臺作為公開網絡平臺,所指向的對象是所有關注它的人群,人群構成除了在校學生之外,也會有部分自愿加關注的粉絲。對外公開傳播的性質,就要求了作為內容的制作方,在內容制作和審核管理方面需嚴格謹慎。安全教育應舉全校之力統(tǒng)籌推進,學校相關部門應組建專門的微信團隊,可以是師生共創(chuàng)的模式,加強前期的策劃和培訓,既要加強團隊的工作能力,更應該在思想方面提升他們的政治意識和紀律意識,把好思想關。在微信團隊管理方面,應建立逐級審核制度,編輯和素材整理可由學生團隊完成,但在選題和策劃方面,指導老師應該積極介入,并且負責審核學生團隊制作的初稿。學校層面應該指派專門的中層以上的領導干部對于策劃和選題進行終審,做好統(tǒng)籌規(guī)劃及監(jiān)督。三級管理,逐級監(jiān)督,才能將安全教育的主題和教育方式既能達到教育目的又能切合學生實際。此外,應該建立及時反應機制,了解學生的需求,關心社會重大安全事件,不斷完善微信平臺服務功能,實現全心全意服務學生的理念。
微信平臺公開傳播、受眾廣泛的特性,也存在著各種安全隱患,若是傳播虛假信息,必然會對部分人群造成潛在傷害,若是被轉發(fā)至朋友圈,將會產生裂變效應,后果更是不堪設想。對于網絡宣傳平臺,必須把好監(jiān)督關,健全危機處理預案,將各種風險控制在最低點。第一,對于學校學生要做好教育宣傳工作。主要是針對大學生如何健康合理地使用手機,若是未能把握適度原則,大學生非常容易沉溺于手機,消耗大量的時間和寶貴的精力。同時也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在網絡上辨別是非、獨立思考的能力,從學生層面減低輿論風險。第二,對于安全教育微信平臺的管理,應該在全校范圍內公布負責團隊的聯(lián)系方式,若是推送的帖子出現重大失誤或問題,可及時與平臺相關負責人進行聯(lián)系,及時刪除,最大程度上降低危機的負面效應。最后,要健全危機事件的處理預案,將風險控制在最低。如若發(fā)生輿論危機事件,相關負責老師應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的發(fā)展全過程,并向相關負責領導進行匯報,以研究處理辦法;相關負責教師應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圍內對突發(fā)事件進行應對和控制,以防事件進一步惡化;負責領導要根據事態(tài)嚴重程度,第一時間組織力量應對和化解危機;處理后要及時反思和總結,分析問題發(fā)生的內在原因,避免再次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