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尤明
(福建省南安市金淘中心小學,福建南安 362314)
作文歷來是令小學語文教師和學生頭疼的教學內(nèi)容,許多學生常常是“談作色變”。雖然新課程改革已經(jīng)普遍開展,而且運用了新的小學語文教材,但作文依然是教師和學生繞不過的一大難題。如何讓學生和教師不再為作文而“頭疼”呢?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的積累及相關(guān)的課題研究后,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讓寫作變得輕松。
有些低年級語文教師只是把低年段的寫話定義為讓學生能用最簡單的話、最少的字表達出正確、完整的意思,這樣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避免失分。
其實,這一觀念是錯誤的,教師要徹底轉(zhuǎn)變這一觀念,就要從一年級開始抓寫話訓練。
在一年級的寫話訓練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用更多的詞語、更多的句子把意思表達得更完整。例如,在看圖說話訓練——《值日》中,有的學生寫:放學后,我和小紅、小東一起在教室里做值日。這段話里的時間、人物、地點、事件已經(jīng)交代清楚,雖然意思是完整無誤的,但表述稍顯簡單,教師應鼓勵學生在保證答案正確性的基礎(chǔ)上,增加詞匯量,把簡單的“寫話”提升為寫“長”話。
學生認為寫作文難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其寫作興趣不高,他們在寫作時往往會因為無話可說而失去寫作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和心理特征,引導他們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挖掘素材、捕捉興趣,從而調(diào)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1]”農(nóng)村是天然的動物園、植物園,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農(nóng)村孩子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摸、打、滾、爬,有著豐富的生活見識,只是沒有被挖掘出來。比如,家鄉(xiāng)山頂“仙洞”的由來;山中那郁郁蔥蔥的橘子、龍眼樹;山下那蜿蜒曲折的水泥大道及清澈見底的一溪活水;那充滿紅色記憶的“葉飛將軍故居”;那宏偉壯觀的“泉州華僑革命史館”;那披星戴月在田間勞作的人們及孩子們的嬉水打鬧、撈蝦捕魚……這些情景和人物都是孩子隨手可得的寫作素材。這些見聞和生活體驗是城市孩子所不及的,難怪兒時的魯迅先生會羨慕閏土那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文指導時,應像導游一樣,將學生一步步引入佳境,喚起他們對已有生活經(jīng)歷和體驗的回憶,從中選擇與作文題目有關(guān)的材料并加以組織,最終形成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
在中高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每組課文前都安排了一個“導讀”,教師在教學前應指導學生認真學習,讓學生知道本組課文及寫作訓練的重點,促使學生在閱讀中自覺主動地學習寫作方法,并到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教師要讓學生準備一個“作文采集本”,在上下學途中把所見所聞及時記錄下來,這樣,當學生能從“像士兵站崗似的學校兩旁的柏樹”說到村頭那“笑容可掬的迎客松”時,他們便擁有了比較豐富的寫作內(nèi)容和語言材料,自然而然地也就消除了作文的畏難情緒,寫作興趣也就得以提高了。
經(jīng)過前面的指導,學生有物可寫了,但仍寫得平鋪直敘,詞匯量少,缺少美感。這時,教師可以在學生寫單元作文前,結(jié)合閱讀教學,安排學生進行幾次有針對性的片段練習。例如,要寫人物作文,可以先練習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的小作文。再如,要寫聯(lián)歡會作文,教師可以先布置學生寫《會場的一角》的小作文,要求突出寫一個人或一個群體在舞臺上的表現(xiàn)。之后,在指導學生寫作文時,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重點寫一兩個人物的活動情況,要寫得具體,然后指導學生可以多增加幾個“彎”——情節(jié)沖突,多設(shè)一道“坎”——對比突出,把作文寫得更加吸引人。
這種由點到面、由小到大的寫作方法,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寫起來就能有章可循,寫得“有血有肉”。而在加入了情節(jié)與對比后,學生的作文就具有較高的“可看性”。通過對這些技巧的不斷學習與運用,學生的作文能力就能不斷得到提升,他們也能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2]。
每次的進步與成功都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但如何讓學生保持寫作熱情呢?筆者認為,設(shè)立作文獎項、匯編班級作文期刊、鼓勵學生參賽投稿等是一些可行的方法。
首先,教師可以設(shè)立班級“優(yōu)秀作文百花獎”和“最佳小作者”等獎項,為優(yōu)勝者發(fā)獎狀、獎杯,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在榮譽的刺激下,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會得以大大提高。比如,筆者要求學生每人每周至少要寫一篇作文,然后選定班上5名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組成“評委會”,對每周的學生作文進行評定,然后再由筆者審閱,選出每周的“作文之星”,并發(fā)給他們獎狀。筆者把那些題材新穎、寫得生動感人的作文張貼在班級的“作文園地”里,在全班進行展示,而且每學期會從學生的習作中評出若干“最佳習作”和“最佳小作者”,并選出一些優(yōu)秀作文整理、匯編成《班級作文期刊》,然后印刷成冊,在全校發(fā)行。這些都是學生的得意之作,他們會以此為榮,能獲得自豪感,也會把《班級作文期刊》作為禮物贈送給親友。
其次,教師要時常關(guān)注作文競賽的相關(guān)信息,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作文競賽;教師還應多收集作文刊物的信息,向一些相關(guān)的報紙雜志推薦學生的優(yōu)秀作文,鼓勵并協(xié)助學生投稿、刊發(fā)。當學生的作品獲獎或發(fā)表后,由此所獲得的成就感會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甚至使他們終身都有寫作的熱情[3]。
總之,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應改變觀念,首先,鼓勵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寫話;其次,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記錄生活,從生活中找尋寫作素材,幫助他們克服習作時的畏難情緒;再次,通過作文技巧的點撥,讓學生的作文寫得出彩、出色;最后,鼓勵學生不斷修改完善作品,積極參賽投稿。這一系列的方法,能把學生的寫作熱情推向更高的層次,進而使學生輕松寫作,甚至有持久的寫作興趣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