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麗
(河北省遷安市遷安鎮(zhèn)第一初級中學 河北 遷安 064400)
明代智者陳獻章曾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質疑,是思維的開始,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在語文課的教學中,對于重點、難點內容,采用質疑方式,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當然也能取得較好的課堂效果。那么,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如何引導學生質疑呢?
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大多數(shù)文章的題目都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或能讓我們捕捉到文章的主要信息,所以,圍繞題目大膽質疑,往往可以一下子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在平時教學中,我常常是先把文章的題目寫到黑板上,然后讓他們看著題目想:如果是我,我會寫那些內容?接著引導學生:看著題目,你有什么問題?比如,我在講《月亮上的足跡》一課時,我說:“看到文章題目,你想到了什么?”一名同學說:“月亮上的足跡是誰留下來的?是嫦娥嗎?還是吳剛?”聽到這里,一些學生大笑起來,課堂里充滿了愉快的氣氛。另一些學生接著問:“這些足跡是什么時間留下來的?留下來的足跡是什么樣子的?這些足跡現(xiàn)在還有嗎?”我把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分類寫在黑板上,接著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來讀課文,邊讀邊在文中勾畫答案,或者在書中的空白處寫出答案??上攵?,帶著興趣來讀書,課堂效果當然比老師按部就班的“滿堂灌”強多了。
毛主席曾說過:“不動筆墨不讀書?!彼裕趯W生讀書時,我也這樣要求學生,在預習時,讓他們拿筆勾畫出自己不認識的生字詞,寫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以便在課堂上提出。如在講解《貓》一文時,讀完書后,我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有的學生提出:為什么“我”對于第三只貓的死比前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有的學生提出:第二只貓丟失后,作者寫道:“自此,我家好久不養(yǎng)貓。”第三只貓死后,作者又寫道:“自此,我家永不養(yǎng)貓?!边@兩種感情有什么不同嗎?這些問題都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可以說這些問題解決了,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于是,我順勢引導學生說:“要想知道為什么‘我’對于第三只貓的死比前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那么我們就得知道這三只貓有哪些不同之處,下面就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于是我?guī)ьI學生先梳理了全文的內容,在理解了全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生提出的兩個問題就自然而然的解決了。
課文中的矛盾點往往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精妙之筆。在教學中,要圍繞這些矛盾點,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講《孔乙己》最后一段時,我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一位學生說:“老師,文中說‘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句中‘大約’和‘的確’一起用,似乎解釋不通,怎么回事?”“是啊,‘大約’,表示估計,推測,‘的確’表示確定、確實,怎么可能在同一句話中出現(xiàn)呢?那么我們再回憶整篇文章并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思考一下?!庇谑俏乙龑W生圍繞問題進行分析,理解,由于問題是學生自己提出的,所以討論起來非常積極,課堂氣氛非常熱烈,最后我們終于解決了難題:因為好長時間沒有看到孔乙己了,也沒有人提起他,提起這件事,對于孔乙己的結局只是一種猜測,沒有確鑿的根據(jù),所以用‘大約’;但是他生活在那樣一個冷酷無情的社會中,等待他的沒有別的路,只有死亡一條,所以用‘的確’。質疑—析疑—解疑,一切水到渠成,效果非常好。
有人看到我寫的這句話,不免要一頭霧水,滿腹疑惑:課都講完了,才開始質疑?對,你說對了,每堂課我在講解完內容后,都要設一個質疑解難的環(huán)節(jié),問一問學生,“你都聽懂了嗎?”“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這不是多余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是必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為,老師講解的每節(jié)課都有一個重點和難點,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老師講解不到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學生不懂的地方,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暢所欲言,踴躍質疑、辯論,只要言之成理,就應給予充分肯定,而不應拘泥于一家之言。如我在講解《詠雪》一文時,說:“本文在文章結尾處介紹謝道韞的身份,說明作者非常欣賞謝道韞的才華,同時表明作者也非常欣賞謝道韞的這個比喻,恰當、貼切,意境美,所以,用‘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比用‘撒鹽空中’更好?!痹谫|疑解難環(huán)節(jié)中,我班的李悅民同學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老師,要說這兩個比喻哪個更貼切,要看在什么情況下,比如,天空下鵝毛般的大雪時,用柳絮來比喻當然恰當,但是,我曾親眼看到過天空下小雪粒,它們’唰唰’地從天空中直直的落下,像鹽粒一樣,砸在身上還挺疼的,我覺得此時用鹽粒來比喻更好?!鼻?,這就是講解之后的一個意外收獲。
其實,從何處開始質疑,以哪種方式質疑,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而且,今天我所說的也只是滄海一粟,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同事能投身到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中,為我們的教育事業(yè)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