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鵬
在高等教育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國際化、信息化的大趨勢使高校間在教學水平與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的競爭日益凸顯。為了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加強與其他地區(qū)高校之間的聯(lián)盟與合作,互相借鑒與學習,以期達到共贏的局面。而在推進高校合作的過程中,跨校修讀課程與學分互認模式無疑受到了更多的關注。跨校修讀與學分互認模式可提高高校教學資源的使用率,是平衡各高等院校之間教學資源緊張、降低辦學成本、促進資源共享的重要舉措。同時,這一探索與實踐打破了傳統(tǒng)的高校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了人才培養(yǎng)機制,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更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和更新穎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靈活性,從而推動了高校教學模式的改革以及提高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
大學生在線學習跨校修讀學分工作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導,以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機制、實現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公平、推動教學改革為目的,依托大學生在線學習平臺,探索學生跨校修讀課程、學校間互認學分的學習方式和管理制度,推動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跨校修學分是在遼寧省啟動的新型教學模式,探索教學管理模式,整合課程資源,實現優(yōu)質資源共享,跨校修讀學分是建立在MOOC基礎上的,MOOC(慕課)是Massive(大規(guī)模)、Open(開放的)、Online(在線的)、Courses(課程),即“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利用互聯(lián)網的平臺優(yōu)勢和技術優(yōu)勢,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整合MOOC課程的教學方式,以第三方網絡教學管理平臺為依托,學生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根據高校間的協(xié)議,選擇其他高校的精品課程進行學習并修得學分,在本校審核后給予認可的一種基于互聯(lián)網的新型教學模式??缧P拮x與學分互認項目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優(yōu)勢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運用他校的課程彌補本校課程,為開展院校間的相互學習和促進提供便利條件。
第一種模式是課程建設方將優(yōu)勢課程資源建設完成,由使用方高校根據本校學生的選課意愿和要求確定所選課程,然后與課程建設方的相關任課教師共同組建教學指導團隊,共同完成課程的全部教學過程。課程使用方需要安排專門的導學教師輔助課堂講授課程內容,包括結合課程建設方完成的視頻授課內容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帶領同學討論課程中的某些重要內容,布置和批改學生作業(yè),檢查學生的視頻觀看進度以及適時解答學生的問題等。該門課程的最終成績一般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平時成績―由網上;第二種模式比較簡單,具體做法就是課程建設方高校將優(yōu)勢課程資源開發(fā)完成后置于網絡平臺,課程使用方高校的學生直接通過教學管理平臺實現在線觀看、在線修讀和在線考核,全部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統(tǒng)統(tǒng)在網上平臺中完成。選課學生的學習成績由課程建設方出具,課程使用方予以認定。在課程開始前,課程的建設方與使用方的相關人員及時取得聯(lián)系,按照所選課程內容及雙方實際情況,商討確定教學進度安排、教學內容、考核方式、成績構成等教學過程各要素,并共同制定所選課程的教學大綱,準備教學材料,熟悉在線學習平臺使用方法,做好課程開課準備工作。開課后,由課程使用單位組織本單位學生進行選課并具體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在跨校修讀學分互認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之間采用各種實時的、非實時的、網上的、網下的形式,建立起教師與學生之間良好的信任并保證聯(lián)系上的暢通性,保持教學支持系統(tǒng)暢通無阻,隨時進行解答疑惑。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及時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適時組織授課教師到課程使用單位進行面授,及時了解學生的總體學習情況,促進學生的學習,并考察跨校修讀項目實施的效果,然后針對發(fā)現的問題進行完善。
在跨校修讀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功能從“教”向“導”轉化,教學理念上應從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轉向以學生為主,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把學習者放在重要的位置,關注學生的需求、感受和體驗。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以“主體”身份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導學教師需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安排觀看視頻課程內容的時間,適時提醒同學們的學習進程,預約并告知與教師溝通的時間,督促學生參加小組討論。教師還要恰當地設置線上、線下與課程密切相關的問題,引導同學們自主思考、自發(fā)討論和獨立歸納總結,從而提煉知識點;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采取分小組研討等方式,每個學生都提出自己的觀點,使學生有機會進行思考、發(fā)現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通過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興趣是邁向知識殿堂的第一步,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教師教的興趣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對于主講教師而言,對課程內容的把握必須全面、深刻、前瞻而又務實。要達到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目標,需要上好導學的第一堂課,通過這第一堂課讓學生對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程、好奇心、求知欲,為同學們以后步入職業(yè)殿堂打下牢牢地基礎。
在跨校修讀的學生學習新知識前,可以安排學生閱讀一些經典案例或總結生活中的一些經驗等方式作為新知識的鋪墊,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新知識的內容。教學過程中切記平鋪直敘或照本宣科,而是多以案例、特別是生活中的實例來幫助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論,才能夠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生動,從而掌握所學的知識。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教學提供了諸多便利。在跨校修讀教學中,導學教師應積極把握在線學生的心理,利用網絡教學,為學生在線展示各種專業(yè)相關的橫向和縱向的輔導材料等,豐富學生的視覺感知,通過感官上的體驗,既可以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使得基礎的學習不再枯燥,變得具體而生動形象,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
任何一門學科最后都是為了輸出所學,課程都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實踐應用型,所以不僅要重視理論教學,也更應該強調實踐環(huán)節(jié)?;诖耍覀冊趯嵤┛缧P拮x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始終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要求課程導學教師務必處理好課堂內教學和課堂外培養(yǎng)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書本知識和實踐動手之間的關系。對此,可以充分利用網上實驗室的功能,使學生在模擬的環(huán)境中,增強對從課堂課本中所學到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的感性認識。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通過企業(yè)實習基地的建立,拓寬學生社會實踐渠道,使選學非本校專業(yè)課課程的同學能夠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感受和從事相關學科工作。
學生的學習觀念直接影響學習模式轉變的效果,在后續(x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的觀念。同時,良好的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需要通過教師恰到好處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除了注重過程學習中的考核激勵外,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教師在制作線上教學視頻的過程中要注意授課技巧,能更生動、形象地講解教學內容,并劃分重點與非重點,階段性進行知識點的串講。第二,課程開始前,線下導學先通過敘述故事的方式向學生先展示會計整體的框架和重要知識點,解除學生剛入門的困惑,并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生活中的例子引導學生對晦澀概念的初步理解,引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索的興趣,然后再跟著線上的視頻逐一展開學習。第三,線下教學活動中設置具有啟發(fā)性、探索性、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有目的指向和集中于某種事物時,注意力可保持10~20分鐘的集中,在一節(jié)45 分鐘的課堂中,學生的注意力也會隨學習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開始學習時,注意力逐步增強,中間有一段時間保持較為理想的穩(wěn)定狀態(tài),隨后就開始分散。而在這種非課堂的自主學習中,過長時間的視頻播放會使學生感覺長時間面對屏幕的無聊與乏味,更加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教學視頻是教師傳授知識和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途徑,在后續(xù)教學過程中,視頻錄制應根據知識點進行碎片化處理,將一節(jié)內容分成幾個小單元,每個單元圍繞關鍵知識點錄制10分鐘左右(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時間)短小精悍的微視頻,既能減少學生認知負荷,保持注意力,提高學習質量與效率,又便于日后針對不同專業(yè)、不同的學生開放不同的知識點,進行個性化和分層化教學。
這種教學模式對網絡和教學平臺的應用具有較高的要求,網絡不給力,平臺技術性問題會使學生的時間得不到充分利用,影響的學習體驗與學習效率,主要表現在:一是平臺調整,學生無法登錄;二是視頻播放不流暢,緩沖速度較慢;三是功能性錯誤,如作業(yè)無法提交,雖已完成任務點,但是仍顯示未完成而無法往下進行等。學校也應進一步完善網絡教學中的硬件設施,以保證網絡速度、視頻的流暢性。
總而言之,在我國各高校間實施跨校修讀與學分互認項目,已成為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在線跨校修讀學分,突破了地域、校際限制,實現了校際間專業(yè)優(yōu)勢互補,激活了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互用與共享;它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的受地域限制的局限性,使得全國各高等院校之間的優(yōu)勢課程資源的互補與共享成為可能,這是順應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所做出的積極有益的嘗試,也必將為我國的教育改革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