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晶
(遼寧省大連莊河市青堆鎮(zhèn)寶寧小學 遼寧 莊河 116400)
三年級,在引導學生得出兩種計時法轉換的方法后,老師設計游戲的形式加以鞏固。出示第一題:“上午6時是幾時?”有學生馬上舉手:“18時?!崩蠋熣f:“哦,我明白了。你是想考考老師,對嗎?好,我先回答你的第一題。18時就是晚上6時,我說得對嗎?”全體學生齊答到:“對”。老師又接著問:“為什么對?你們是怎么想的?”有學生回答:“18時表示時針走第二圈了,所以要加上“晚上”,還要減去第一圈走的12個小時,就是晚上6時?!崩蠋煴頁P:“說得好極了。那么請各位小老師判斷一下,上午6時是18時嗎?”剛才第一個舉手發(fā)言的同學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笑到:“錯了,應該是6時。因為上午6時表示時針走第一圈,如果用24時計時法表示,數(shù)不變,只要把“上午”去掉就可以了?!睅煟骸拔颐靼琢恕O旅胬蠋熀屯瑢W們來一次比賽,我們互相出題,比比誰回答得又對又快,好嗎?”生興奮地說:“好!”
課堂上,面對學生發(fā)言出錯,我們習慣的做法是糾錯,讓學生獲得清晰準確的認識,這當然無可厚非。但像上面這樣讓學生自己來判斷對錯,在判斷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原先的錯誤,將錯就錯,舉一反三,既保護了發(fā)言的學生,又使學生通過對比加深了理解,拓寬思路。
在教學軸對稱圖形的認識課上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場面:絕大多數(shù)同學都認為平行四邊形的不是軸對稱圖形,這時,有一個學生卻站起來說:“老師,不對,它是軸對稱圖形?!币皇て鹎永?,霎時,教室里響起了一片爭論聲,究竟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呢?老師微笑著對同學們說:“到底是不是軸對稱圖形,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研究一下?!边^了兩分多鐘,有學生叫了起來:“老師,不是軸對稱圖形!”。“你怎么知道的?”“老師,我是這樣想的:如果它是一個軸對稱圖形,那沿著某條線對折兩邊肯定完全重合,但對折后兩邊并不重合?!睂W生的確很聰明,他們的所作所為不但顯示出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還顯示出了他們非凡的動手操作能力。一個普普通通的錯誤,只要巧妙的加以利用,挖掘錯誤的“閃光點”,就能成為開發(fā)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學資源。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我們不妨延緩評價,讓學生在爭辯、動手操作中學會質疑,學會思考,學會理清自己的思路。在爭辯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爭辯中獲得正確的知識建構。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老師讓學生分組做實驗:在空圓錐里裝水,然后倒入空圓柱中,看看幾次可以裝滿。各小組分頭操作,之后交流圓柱和圓錐之間的關系。結果答案層出不窮:有的學生說:“我們將空圓錐里裝滿水,然后倒入空圓柱中,三次正好裝滿,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有的學生說:“我們認為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四分之一?!边€有的說:“我們不到三次就將圓柱裝滿了?!崩蠋熣f:“答案怎么會各不相同呢?老師也來做一做?!崩蠋煂⒖請A錐里裝滿水,倒入空圓柱中。兩次正好裝滿?!皥A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二分之一?怎么回事呢?難道是書上的結論有錯誤?”學生議論紛紛.老師說:“你們說怎么辦?”一位學生說:“老師你的圓柱太大了。我推薦你用這個空圓柱。”結果三次正好倒?jié)M。學生恍然大悟,原來老師制造了一個小小的錯誤,故意用了一個大圓柱。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的體積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一兩個關鍵字的改變往往決定了概念的正確與否。精心設計美麗陷阱,誘導學生犯錯,讓學生在錯誤中經歷認知沖突,經歷大起大落。從錯誤的迷茫中走出來的孩子們對這個概念的建立一定會記憶深刻,刻骨銘心。
學生的錯誤是他們最真實的暴露。忽視了學生的錯誤,就錯過了最佳的教學契機,錯過了最寶貴的教學資源,錯過了最精彩的創(chuàng)造性生成。面對錯誤,讓我們學會多一些等待,少一些埋怨,多一些睿智,少一些批評,學會寬容,學會運用,巧妙、合理地處理好“錯誤”資源,幫助學生更有效的學習。簡單的錯,不簡單的處理。讓錯誤成為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一個“增效點”,為數(shù)學教學添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