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恩
(福建省政和縣石屯中心小學 福建 政和 353601)
教學成敗與否并不是看教師講解是否透徹和精彩,而是關注學生是否學到知識,其學習效率如何。教師必須秉持“以生為主”的原則,以學生興趣、認知特點為導向設計教學策略,借助多樣化手段來吸引學生,引導他們充分融入數(shù)學課堂之中,為強化課堂效率與學生素養(yǎng)夯實基礎。
1.1 對教材內容、教學內容加以區(qū)分。教師上課多是依據(jù)課本教材,不論是教學計劃的制定還是大綱的落實均需要以教材為基礎。但是教材內容相較于教學內容來說差異明顯,其中教學內容指的是教師需要對課程內容、教材內容進行加工,并且會因教學實際做出實時調整。因此教學內容囊括教材內容,并且涵蓋了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對于教材內容來說,其編訂本身具有動態(tài)性,因此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處理時需要端正態(tài)度,將教材看作是輔助教學的工具,提升主觀能動性,不僅要尊重教材還需要靈活處理教材,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
1.2 從學生認知、興趣出發(fā)備課,提升備課的針對性。教師備課時若不關注學生認知能力、個性差異等特點,僅是憑借片面的了解進行備課,那么即使備課較為充分也很難提升教學效率。比如教師對“線的認識”相關內容進行講授時,沒有在課前開展詳實的調查,在課堂上仍舊根據(jù)備課內容來設計直線和射線,隨后對其不同特點進行描述。但是由于部分同學早已熟悉內容,便可能提前喊出教師要講的答案,這樣教學計劃便會被打亂,教師也很難把握課堂局面。因此,課堂開始前教師需要針對學生認知、興趣進行備課,提升備課的針對性。教師可以通過調查、交流等形式與學生進行溝通,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設計教案,從而更好地貼近學生實際。
1.3 從教材內容出發(fā),把握好重點和難點。每節(jié)課都會涵蓋較多的重難點,其中重點指的是教材當中相對重要的知識點。難點主要指學生難以把握的知識點,教師需要提前明確上述重難點,在不同知識點上的時間不能過于平均,并且不應在相對簡單的知識上耗費較多時間,必須緊跟教學關鍵,從而提升教學有效性。同時還用精心設計問題,設計時應力求簡潔扼要,提升問題的層次性。有時課堂教學雖然進行了提問,但此類提問欠缺針對性,導致學生回答無法落到關鍵點上。因此教師需要從教學內容出發(fā),針對教學重點、難點設計問題。
動手實踐能夠引導學生“做數(shù)學”,通過親身體驗來提升對于數(shù)學知識的認知。動手實踐作為提升課堂效率的重要舉措,教師需要基于教材和學生實際設計相匹配的實踐活動,切忌流于形式,各個操作環(huán)節(jié)均需要學生參與。并且實際操作需要對學生手、眼、腦等部位進行充分調動,推動抽象知識向著具體化轉變。教師可以采取邊說邊操作的形式,若操作時存有問題便可依靠小組討論等形式來解決。比如教師對“長方形、正方形”等知識進行講授時,可以先利用課件帶領學生認識此類圖形,隨后以小組為單位來設計并裁剪出相應圖形,從而提升他們對于圖形的認知。
教學活動需要以相應的教學目標為導向才可順利開展,新課程需要教師教學關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的深層次融合,明確知識間內在的關聯(lián)性。教師應依靠設問、情境創(chuàng)設等方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觀察,使他們在情感上接納數(shù)學。比如教師對“圓錐體積”相關知識進行講授時,便需要明確課堂目標。目標需要涵蓋如下層面:首先需要提升學生思考能力,引導學生通過猜測、操作等方式,在教師指導下推導體積公式。第二,均需要基于推導結果帶領學生分析圓柱、圓錐之間的關系,提升其實踐、判斷推理等能力。最后還應對“失敗實驗”加以處理,讓學生明確解決問題并不簡單,必須迎難而上。
具體教學時教師可以事前準備具有相同底面積和高的圓柱、圓錐,隨后利用裝填沙子的形式帶領學生實踐。但所獲結果可能并不契合預期,這可能與學具不夠精確有關。后續(xù)的課后練習部分學生可能會忘記計算公式當中的“×”,即便教師多次強調但收效甚微。此時教師可以通過教具加以演示,讓學生對上述演示步驟進行復述,這種結果相較于學生實踐更為精確,也更容易讓其信服。
對于小學數(shù)學來說,教師需要了解小學生在認知、思維方面的限制,給予他們充足的空間、時間展開自主探索,引導他們借助數(shù)學活動切實體會相應的數(shù)學知識。例如,對“長方形面積”相關計算進行學習時,教師便可先讓學生根據(jù)課件演示來猜測長方形面積與哪些部分有關系,隨后讓學生依靠自主探索來認知計算公式。教師可以將多個大小一樣的正方形(例如長寬均是1cm)共同拼出長方形,隨后對其長寬進行測量,并推導面積公式。同時教師也需要推動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深度融合。合作學習之前學生需要擁有一定的合作技能,例如欣賞他人、尊重別人觀點等品質。同時教師需要針對學生表達能力進行強化,創(chuàng)設小組討論的情境來培養(yǎng)其總結和表述能力。比如教師對“圓”的面積進行教學時,便可組織學生依靠小組合作來剪裁大小不同的圓,并通過分工對圓的半徑進行測量,依據(jù)相關公式來計算面積。
總之,課改進程愈加深入需要小學數(shù)學緊跟時代和教育趨勢,借助多樣化手段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要秉持“以生為主”的理念,從學生認知、興趣為出發(fā)結合教材內容總結教學策略,為強化課堂效率、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