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文
(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qū)木里圖學校 內蒙古 通遼 028000)
小學美術教材中的欣賞課教材,以知識為基礎,以欣賞為核心,充分體現(xiàn)了美術教學的直觀性、審美性、綜合性等特點。欣賞課的內容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理、心理特點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逐步豐富欣賞內容,加深欣賞難度。這對于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美術觀念的建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欣賞課教學在美術教育中是意義深遠的,我們廣大的美術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這一學科的特點,對小學6個年級的欣賞課教材作以系統(tǒng)而全面的分析,掌握教材,駕馭教材,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小學美術教材中,共設置欣賞課內容20課,占總課量的36%,由此可以看出欣賞課教學在美術教育中重要的地位。
總的來說,小學美術教材第一冊到第六冊的欣賞課內容的知識結構是這樣的:教材中所選入的內容符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課程的知識結構符合教學原則和知識邏輯體系,由簡至繁,呈梯度結構。
第一冊:欣賞課內容是介紹中外繪畫作品的種類和區(qū)別。
第二冊:欣賞課內容是我國優(yōu)秀的工藝美術和民間工藝美術欣賞。
第三冊:欣賞課內容是中外水彩畫欣賞、中外雕塑作品和我國建筑藝術欣賞。
第四冊:欣賞課內容是書籍裝幀藝術欣賞和壁畫、壁掛藝術欣賞。
第五冊:欣賞課內容是我國歷代美術作品簡介。
第六冊:欣賞課內容是外國歷代美術作品簡介。
在欣賞課的教學過程中,能否達到我們預期的教學目的,與教師如何組織安排并上好這堂課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從教師教學的主、客觀條件以及我?guī)啄甑慕虒W實踐分析,要上好一堂欣賞課,教師要注重學生三個能力的培養(yǎng)。
2.1 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感受是客觀事物所具有的美學性質的某種屬性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我們要引導學生全面地欣賞,幫助學生分清美術的各個類別,讓學生了解各個類別的審美因素。除了具體內容的審美因素外,還有形成的審美因素。也就是讓學生掌握每個類別的欣賞方法。如:繪畫的形式美因素是構圖、線條、色彩、筆觸、黑白灰關系等;雕塑的形式美因素是體積、空間、雕、刻、塑的表面肌理等;工藝美術的形式美因素是造型、色彩、材料質地、制作工藝等;建筑的形式美因素是基本造型整體與局部的比例、色彩、材質、線條比例等。通過對教材所提供的美術作品圖片的欣賞,使學生借助于視覺器官感知審美對象,然后在他們的心中產(chǎn)生作用,使之產(chǎn)生美感。
2.2 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所謂欣賞,是指人們以歡快喜悅的心情贊美、賞識客觀事物,領略和享受其中的美。欣賞的對象,可以是大自然,也可以是社會生活。例如《兵馬俑》,成軍排列,一行行、一隊隊,肅穆嚴整,顯示了秦軍千軍萬馬橫掃六國勇不可擋之勢。它給人以強烈的咄咄逼人的生命意識。教師在分析作品時,作品的藝術美就會感染學生,潛移默化地起到了教育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時,教師要注意把握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即掌握正確的審美標準。例如教材中的《烈士墓群像》,作者將眾多的形象凝集在巨巖般的整體中,讓烈士的英靈安息在他們浴血的這塊土地上,作品采用傳統(tǒng)石窟藝術“中心塔柱式”的結構,集圓雕、浮雕之所長,以連環(huán)組合的形式,依次表現(xiàn)了典型的事跡。作品即體現(xiàn)了作者的政治觀點,也體現(xiàn)了作者的高超技藝,政治和藝術得到了統(tǒng)一。我們要讓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能運用思想性(政治標準)和藝術性(藝術標準)兩個尺度去衡量作品的美。
其二,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正確、健康的審美趣味。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初步形成的時期,他們的藝術趣味是不固定的、不成熟的。因此,教師要很好地引導學生并欣賞教材中的美術作品,領會和理解那些具有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使學生逐步形成自己高尚的審美趣味,脫離低級的審美趣味。這樣,正確的審美趣味一旦形成,學生就很容易鑒別出美術作品的美丑好壞,自覺地接受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使其中的正面形象成為他們學習的榜樣。同時,也就能自覺地厭惡、抵制那些惡劣的、低級庸俗的美術作品,使自己具有一定的審美欣賞能力。
2.3 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如果說,對美的感受和欣賞是一種情緒體驗,是和形象思維相聯(lián)系的,那么審美判斷則是在情緒體驗的基礎上,由形象思維過程進入邏輯思維過程,由感性活動進入了理性活動。教師要通過教材中的美術作品,把作品中所提倡的美與其中隱喻的丑同時作為對象來感受、鑒別,并作出審美的、倫理的、道德的評價,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
前蘇聯(lián)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中談到美育及其在全面發(fā)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時說:“美一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務是:教給學生通過周圍世界的美、人的關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誠摯,并在此基礎上在自己身上確立美的品質?!币虼?,教師在某種程度上,必須引導學生越出單純欣賞的范圍,對美術作品中的內容與形式作出社會評價,使學生從認識美術作品進而認識人生。這樣,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判斷能力的同時,也就培養(yǎng)了他們的道德判斷能力,即進行了美育,也進行了德育。
欣賞課教學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有許多的知識內容和教學方法,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