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巨獻
(廣西靖西市民族中學 廣西 靖西 533800)
在整個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化學學科最基礎的就是實踐能力,化學是一門非常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yǎng)的學科。在整個初中化學中,實驗貫穿了整個學期的知識,可以將各個章節(jié)巧妙地連接起來[1]。通過實驗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認識,而且對學生對于主動學習化學的興趣也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所以,在化學課堂上,教師需要靈活的運用實驗教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培養(yǎng)。
在教育方式不斷進行改革的今天,初中化學的教育方式也需要不斷革新。在傳統(tǒng)的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因為實驗器具和操作過程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只能通過對課本知識死記硬背來進行化學的學習,學生在化學學習的過程中就會比較枯燥。初中化學教學方式的改革需要對實驗教學的方式進行重視,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實驗教學與實踐的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快樂,加深對化學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學習氧氣的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需要對氧氣在空氣中所占的比例和氧氣的化學性質以及如何制取氧氣向同學們講解清楚。那么可以通過進行制取氧氣的實驗來進行實驗教學。我們知道,在實驗室制取氧氣都是通過分解過氧化氫溶液來制取氧氣的,在實驗過程中需要添加催化劑高錳酸鉀或是氯酸鉀對實驗進行催化。在試管內進行實驗時,管內如有氣泡產生,可將帶火星的小火柴放在試管口,觀察火柴是否會燃燒。在此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制取氧氣以及氧氣的性質等知識點進行詳細的解說。學生通過實驗不僅牢牢記住了有關氧氣的知識,而且對化學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對化學學科的認識。
在化學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記住的知識點非常之多,教師雖然可以通過對教材的詳細講解來加深學生的印象,但是對實驗現(xiàn)象以及化學反應產生的條件等知識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容易產生混淆。在初中化學的化學反應中,有許多類似的現(xiàn)象是一致的,比如最常見的是觀察有無氣泡產生和火光的顏色等。特別是在學習金屬材料這一章節(jié)中,金屬燃燒的現(xiàn)象有許多相似之處,如鎂和鈉的燃燒。那么教師在講述金屬材料這一章節(jié)時,可以指導學生進行鎂在氧氣中與鈉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可以看到鎂在氧氣中燃燒時會有耀眼的白光和放出大量的熱量以及會有白色固體的生成。而鈉在氧氣中燃燒時會迅速熔化成小球,并冒出黃色火焰以及淡黃色的煙。在實驗中,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的金屬在氧氣中燃燒時會有不同的現(xiàn)象,并且通過在課本上的知識與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相對照,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對金屬的性質進行更好的理解,而且不會產生混淆。在實驗教學的應用下,學生可以更好的對書本內容進行鞏固,而且與實踐相結合,也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化學是一門與生活中聯(lián)系非常緊密的學科,通過實驗將書本上的知識進行復雜化由簡單化的轉變,幫助學生對困難的知識點進行突破,大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化學的學習過程中,因為化學這門學科也非常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與綜合知識的融合。但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是分為章節(jié)性的內容進行學習。導致學生在課堂都能夠對知識進行理解,在做考察單一性知識點類型的題目時也能夠輕松解決。但是在對綜合型的題型時,往往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這說明學生沒有將以前學習到的知識點融會貫通,沒有形成自身的思維知識體系。例如,在學習溶液這一章節(jié)時,碳酸鈣與稀鹽酸的反應可以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但是在溶液之中還有氯化鈣作為溶質留存在溶液里面,在很多題型中會在加入稀硫酸或是其他溶液進行反應,判斷其有無沉淀物或是溶液中含有多少種溶質存在。教師可以通過實驗將原理告知學生,將各個知識點通過實驗進行綜合的教育,使學生養(yǎng)成做題時多方面考慮的習慣,只有將化學知識進行融合,才能真正的理解成為自己的東西。通過實驗教學方法就是一個合適的手段,在實驗的教導下,學生會牢牢記住,并且在遇到綜合型題目時也有解題的思路。
在化學教學中,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的地位是同樣重要的。實踐教學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以及研究精神的養(yǎng)成[2]。而理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化學知識體系。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中都沒有將實驗教學的位置擺正,致使學生不能講所學知識充分的應用出來[3]。但是隨著實驗教學的方式越來越受到重視,教師也應該對當前的教育形式進行調整,充分的發(fā)揮實驗教學的作用,更加全面和系統(tǒng)化的培養(yǎng)學生,使學生能夠通過實驗教學將化學與生活相結合,培養(yǎng)出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共同發(fā)展的學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