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相艾
(貴州省金沙縣桂花鄉(xiāng)初級中學 貴州 金沙 551800)
雖然新課程標準的推行對于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有著顯著作用,但在閱讀教學中由于部分教師依舊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難以調動學生對文章展開深入分析。具體來講,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其一,教師備課工作不足。備課對于確保閱讀教學有效性而言意義重大,但大部分語文教師并未認識到備課工作對閱讀教學的重要性,認為閱讀教學無須進行詳細的目標制定、策略規(guī)劃等工作,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由于預習目標不明確而缺少對內容的初步了解,只能停留在淺層次的閱讀階段;其二,科學指導手段不足。在大多數(shù)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僅僅是結合自身對文章的理解展開分析,之后通過講解要求學生對所分析的文章主旨、寫作特點、段落大意等內容進行熟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法太過機械化,教師并未為學生提供科學合理的指導,同樣會導致學生對文章形成粗淺理解,難以保證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2.1 做好語文閱讀教學課前準備工作。初中語文教師在展開閱讀教學活動之前,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基于自身理解分析為基礎,為學生指引更為明確的預習目標。倘若學生的學習目標極為明確,那么在自主閱讀時便有明確方向,規(guī)避了盲目閱讀而影響教學有效性。通過合理學習目標的設置不僅可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形成引導,還能深化學生對所閱讀內容的理解與感悟,從而對內容形成深層認知,提升其鑒賞水平。此外,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歸納段意與主旨等方法去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目的與寫作手法,進而對文章的理解層次更為深入。比如,在講解《小石潭記》相關內容時,教師需清楚地認識到作者本人的人生經(jīng)歷對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而言幫助極大。所以,教師需要在要求學生進行預習時通過不同渠道去了解作者的生平,進而引導其聯(lián)系作者人生經(jīng)歷與文章內容進行串聯(lián)分析,從而讓學生理解到這篇文章表面上是作者在游玩過程中的景物描寫,實際上也蘊含著作者郁郁不得志的苦悶心理。
2.2 在閱讀課堂教學中展開實時指導。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準確把握對學生展開指導的時機,進而為學生對文章的深入理解創(chuàng)造機會,由此深入感受到作者寫作時的情感波動,在激發(fā)學生對文章閱讀興趣的同時,也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比如,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針對文章中的重難點對學生進行提問,通過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找到理解文章主旨的切入點。之后,在教師的指導之下,學生對于其中的重點字、詞、句進行分析,便能有效把握住作者的寫作情感,揣摩文章深層內涵。
2.3 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文閱讀環(huán)境。根據(jù)心理學理論研究證明,人類唯有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下展開學習與工作,才能取得更為良好的效果。所以,要想進一步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則需要為學生的閱讀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使其在濃厚的閱讀興趣激發(fā)下去展開閱讀學習,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fā),并且在指導閱讀過程中將目標進行細分化,或者是以學生為主體去制定相應的閱讀計劃,從而促進學生彼此間的交流,營造出更為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此外,教師還可利用與閱讀內容相關的影像資料,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這對于創(chuàng)設閱讀環(huán)境而言同樣有效。比如,在教學《紀念白求恩》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在閱讀教學中將閱讀目標分解為背景、現(xiàn)實意義、表達意圖、主人公特點等多個細分問題,讓學生針對各個小目標去綜合理解全篇文章。
2.4 創(chuàng)新語文閱讀教學手段。在許多初中學校的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法依舊為傳統(tǒng)的“教師教,學生讀”手段,這種過于單調乏味的授課方式難免會讓學生產(chǎn)生疲勞感,長此以往便會對閱讀教學有所抗拒。因此,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手段,比如演話劇、排練小品等方式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去深化對文章主人公的理解,從而有助于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的情感投入。在閱讀經(jīng)典詩歌的過程中,還可舉行朗誦比賽活動;閱讀科普類文章時,可采取知識競賽活動等等,都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綜上所述,鑒于現(xiàn)階段新課程標準下我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我們應當提高重視程度且采取科學合理的策略予以改進。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做好閱讀教學的課前準備與課堂中指導工作,不斷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與鑒賞能力,進而不斷開闊學生視野以及深化文化底蘊,助力學生今后的學習成長,從而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