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芬
(無錫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 江蘇 無錫 214153)
在現(xiàn)有的社會背景之下,中職生大多是社會資源少、家庭狀況不佳、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他們在學校、在家里、在社會上多被貼上了“失敗者”的標簽,所以,整體上講,中職生心理脆弱、心態(tài)消極、精神萎靡、自暴自棄。而一個人的人生態(tài)度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人生的成敗,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會使一個人對人生充滿期待和抱負,對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和動力,即使遇到挫折和困難,也能笑而對之,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克服困難達到心愿。而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則會使人覺得人生無味,自卑自輕,自艾自憐,推卸責任、逃避競爭,使人生之途一挫再挫,以失敗告終。所以,中職生的消極心態(tài)使他們的人生軌跡逐漸走入惡性循環(huán),這種走向既是個人、家庭的悲劇,也是民族發(fā)展的禍根。另一方面,中職生剛剛初中畢業(yè),年齡偏小,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對他們進行積極心理的引導和教育就很有必要。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語文學科教學無疑是一塊心育的主陣地。另外,從語文教學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任務來看,“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生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1]“健全人格”就是核心素養(yǎng)要素之一。所以,不管是從中職生的現(xiàn)狀還是從語文教學的職責來看,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中職生的積極心態(tài)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我的四季》是五年制高等師范教材《語文》一年級下冊(楊九俊、汪政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作者是當代女作家張潔,她把生命的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過程濃縮在春夏秋冬四季里,形象地表述了“認真生活、無悔付出”的人生態(tài)度。而受教的學生是初中剛畢業(yè)的十六七歲的孩子。下面就以《我的四季》為例談談語文教學如何培養(yǎng)中職生的積極心態(tài)。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更為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筆者設計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請從教材中找出證據(jù)論證作者寫這篇文章時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途徑,一個是文本,一個是題注。文本中的“夏日”的表述時態(tài)是過去時,“秋天”用的是現(xiàn)在進行時,而“冬日”用的則是將來時態(tài),可以得出作者身處秋天。題注知識告訴我們,張潔1937年出生,作品發(fā)表在1981年,同樣也可以得出作者“人到中年”的結論。更重要的問題是:既然作者身處秋季,那么我們先從“秋天”入手。作者寫道:“秋天,我和別人一樣收獲。望著我那干癟的谷粒,心里有一種又酸又苦的快樂。”請問為什么作者收獲的是“干癟的谷?!蹦兀?/p>
在教學實踐中,中職生的思維質量比較差,有的學生說“這是作者自謙的說法”,這是錯誤的,因為事實上作者收獲的就是“干癟的谷?!保⒎鞘撬斋@甚豐,而謙虛地說“干癟”;有的學生回答“只是因為她找水的過程中忘記帶容器了”,顯然這個答案過于狹窄;有的說雖然她收獲甚微,但她并不介意,這又是答非所問。
“干癟的谷?!笔且粋€“果”,結出這個“果”的原因,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而秋季前面有兩季,所以周密的思維就應該考慮兩個維度,時間維度和主客觀因素。春天,命運給了我一塊不毛之地,我所擁有的也只是“銹鈍的犁”,而“細瘦的胳膊”又意味著自身的身體條件也很差。夏日里,遭遇了干旱、狂風、暴雨、冰雹這些天災,主觀思想上也曾走入誤區(qū),干旱的時候先是妄想,后忘記了事先作好準備,冰雹的時候,卻是一想情愿的張開雙臂,企圖保護弱苗。
大多數(shù)的學生能夠完成以上材料的羅列,并把它當作完美的答案,但其實,這個答案只是解決了這個問題的一半,就是僅僅完成了“干癟”的解釋,而“谷?!睕]有得到回答,換句話說,以上種種“因”只能推出“顆粒無收”這樣的“果”。所以,周密的思維顯然還有另外一半,就是盡管“少年時生活艱辛”“青年時歷經(jīng)磨難”,但作者從未放棄希望、放下責任、忘記春耕夏耘,她懂得“每個人都有一塊必得由她自己來耕種的土地”,所以她只得“咬緊牙關,悶著腦袋,拼卻全身的力氣,壓到我的犁頭上去”,她在思想走入誤區(qū)的時候并未一味地妄想、懊惱、哭泣而是不斷地反思、努力地改進,種種主觀努力并付諸于實踐才讓自己的收成雖然“干癟”畢竟不曾顆粒無收。
在這樣的思維訓練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教育是顯而易見的,“付出努力確實不一定有好收成,但不付出努力是一定沒有好收成的”。在自己生命中,一味埋怨命運的不公、責怪父母的無能、譴責自己的平庸都是無濟于事的,只有接受命運中那些無法改變的因素,積極改變那些可能改變的變量,你的人生才可能真正改寫成積極的結果?!白员┳詶?、絕望沉淪”還是“懷揣希望、全力以赴”,都是自己的選擇。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A.Ellis)的ABC情緒理論認為激發(fā)事件A只是引發(fā)情緒和行為后果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fā)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chǎn)生的信念B。[2]換句話說,消極觀念產(chǎn)生消極情緒,積極觀念產(chǎn)生積極情緒,你要產(chǎn)生積極情緒,就要改變自己的觀念和看法?!拔摇庇眯燎诘母趴朔禾斓钠D辛、夏日的磨難,收獲了“干癟的谷?!?,面對這個結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tài)度不同的情緒,這在《我的四季》的“秋天”的后半部分呈現(xiàn)得非常清晰。富有而善良的鄰人,感嘆“我”收獲的微少,在他的認知中,收獲少就應該難受,應該傷心,所以他對鄰居給出了安慰。但“我”卻瘋人一樣地大笑,她為鄰居的自以為是而笑,她為自己的付出和收獲而笑,在她的積極認知中,看得見看不見的,所有的磨難都是人生的財富,某種程度上講它比通俗意義上的好收成更富有,你收獲的是經(jīng)歷、錘煉以及心智的成長和成熟,“愛過,恨過,歡笑過,哭泣過,體味過,徹悟過……”,那便是“晴日多于陰雨,收獲多于勞作的”。量具不一樣,情緒也就不一樣?!鞍氡笔鞘聦崳爸挥邪氡钡娜司蜁^失落,“還有半杯水”的就會開心微笑。讀懂了張潔的量具,所有的不成功、不盡如人意,就不會成為意志消沉的借口了。
《我的四季》放在“智慧的光芒”單元里,閃光的智慧是教學的重點,但語文課畢竟是語文課,教學還是應該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而這篇文章,文字優(yōu)美凝煉、珠璣時現(xiàn),利用語言教學進行審美教育和心理教育也是一條不錯的途徑。
整體把握是方法之一。《我的四季》通篇運用象征手法,立意高遠深刻,但形象具體可感。作者將生命喻作四季,生命中不同階段所需要面對的挫折和直面的苦難,就如同四季中所要為之付出的奮斗與努力一樣。通過象征手法的整體理解,讓學生體悟到只有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正視客觀困難,正視自己失誤,無悔付出,努力奮斗,才能收獲秋天的成熟、冬季的充實,潤物無聲地進行了一場積極心理學的授教過程。
穿插教學是方法之二,即在上面所述的教學過程中穿插語詞句的欣賞。比如作者用“不毛之地”形容客觀條件差,“細瘦的胳膊”代表的是自身條件差,而“銹鈍的犁”指的是擁有的工具簡陋,自然界的干旱、狂風、暴雨、冰雹等對應的是人生的挫折和困難,種子的發(fā)芽、生長、開花、結果比喻的是生命的成長……本文運用了比喻、比擬、排比、反問等多種修辭格使語言形象生動,美麗的語詞如同一個個小生命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通過引導學生注意欣賞這些詞句,可以更深一步感悟作者的豐盈的情感和通透的心靈。
專門的語言教學是方法之三。文章的末句是“在生命的黃昏里,哀嘆和寂寞的,將不會是我!”這句句子的表述有些與眾不同,它用一個“的”字短語充當主語,也起到了否定“哀嘆和寂寞”的語氣的作用,但理解上稍有一些拐彎,所以首先可以作一個句式變換的練習,把句子改寫成以“我”為主語的句子:“在生命的黃昏里,我將不會哀嘆和寂寞!”第二步,請學生分別解釋“哀嘆”和“寂寞”。第三步,請學生回顧全篇、重讀“冬日”部分,思考回答“為什么人到老年,‘我’不會哀嘆和寂寞”。因為活得充實、活得有價值而無所可悔、沒有不甘,所以不會“哀嘆”;因為人到黃昏老有所為,哪里還有寂寞的時間呢?這樣把語言教學和內容教學完美地結合起來,也達成了完美的教學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