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紅軍 胡燕琴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康樂明德學校,甘肅 肅南734400)
農牧村地區(qū)相比沿海發(fā)達地方經濟落后、信息閉塞,人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較低,而且生活、風俗習慣與城市地區(qū)有很大的差異,這都給農牧村地區(qū)實行班級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戰(zhàn)。農牧村小學如何進行德育是每一個農牧村地區(qū)教育者值得思考的問題。
老師是學校教育目標的落實者和執(zhí)行者,因此,作為農牧村小學教師,一定要積極參加學校以及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各類加強師德方面的培訓工作,以提高自身修養(yǎng),從而掌握和遵循新時期德育工作的原則,抓住少年兒童年齡、心理特點,從農牧村小學教育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德育。農牧村小學的特殊性,對老師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老師在學校里要真正起到為人師表的模范作用。老師要和學生打成一片,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了解學生,為學生排憂解難,讓學生親近老師。所以,老師的言傳身教顯得尤為重要,老師不僅要做好言傳還要更好地體現(xiàn)身教。也就是說,老師一定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學生,進而引導學生。老師要做學生人生成長中的路標和指航燈,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品質,促升學生思想品德修養(yǎng),為全面發(fā)展學生的健全人格提供有力的保證,為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基礎。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和新課標的實施,對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視,新課標理念要求把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和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這就要求學校一定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一種良好的德育氛圍,在平時教育工作中,認真落實《小學生德育綱要》《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小學生守則》中的相關要求,做到育人要先育德,積極在農牧村學校開展德育活動。
1.加強傳統(tǒng)文化中德育經典內容的學習。比如《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經典內容,可以在晨讀時指導學生誦讀,讓學生從小接受國學的洗禮,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知禮儀、明廉恥、懂規(guī)矩,讓學生從小懂得做一個好公民的職責和義務。
2.開展校園實踐活動,進行德育。農牧村小學一定要利用課、隊活動,開展勤儉節(jié)約、遵紀守法的宣傳活動,讓學生從小懂得尊重他人、珍惜他人和自己的勞動成果。
3.深化德育內涵,培育學生的情操。農牧村小學要立足民族地區(qū)實際,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讓他們從小養(yǎng)成樂于奉獻的精神,結合本地區(qū)實際,對小學生進行德育,使孩子們從小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從而激發(fā)孩子們高尚的愛國情操和樂于奉獻的精神。
4.通過多種形式拓展德育途徑。農牧村學??梢砸罁枰M織學生觀看一些有教育意義的影片、電視節(jié)目,讓學生受到啟發(fā),達到育化的效果,比如《尋找最美鄉(xiāng)村教師》《最美孝心少年》等節(jié)目,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受到熏陶,懂得識別真善美,辨別出假丑惡,能夠正確認識并評價自己,懂得自己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5.創(chuàng)新形式注重德育宣傳。農牧村學??梢酝ㄟ^設置宣傳欄、手抄報、校園廣播等方式,對小學生在德育方面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做到“潤物無聲”。
對小學生的教育不能依賴于單一形式,學校、家庭、社會都有職責對學生進行德育,《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配合。學校要主動同家長及社會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為補充、形成合力。在新時期,小學生德育中要“三結合”,學校教育只是德育的一個方面,而且學校教育還有“短期性”的弱點。因此,在小學生的德育中應將三方結合一起,以強化和鞏固德育成果。學??山M織家長會,做專題講座,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為學生健康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在德育中要調動一切有利因素,為小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
總之,農牧村小學因其特殊的地域特點,在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時,一定要立足當地,因地制宜,全面進行德育,通過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他們全面健康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把他們培養(yǎng)成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