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濤
(寧縣春榮小學,甘肅 寧縣 745211)
德育是小學階段的重點教育內(nèi)容,小學生處于兒童階段,年齡較小,對社會的認知能力較弱,還未形成獨立的價值觀和是非觀,因此,小學德育不容忽視。傳統(tǒng)的德育是通過教師講授的形式傳遞給學生,形式單一且缺乏實踐性,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新型教育模式,需要教師運用能夠調(diào)動小學生積極性與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使小學生真正通過德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從而實現(xiàn)小學生全面素質(zhì)的發(fā)展。
小學生的年齡偏小,正處于身心發(fā)展階段,小學德育是對學生德育的啟蒙,也是最關(guān)鍵的階段。德育不僅僅局限于教材,更多的是來源于生活,因此,教師要有組織地將德育融入生活實踐活動,才能使小學生對于德育的理論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教師要多為小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提高小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在文明禮儀教育中,可以給小學生安排一些小任務(wù),如用作文的形式記錄,在家里從早上開始,父母都是怎樣為了照顧自己而忙碌的,讓小學生去用心觀察。比如媽媽做的早餐,爸爸開車將自己送到學校,然后父母開始一天忙碌的工作;下班之后回到家里又要輔導自己的功課,為自己準備晚餐。將父母的這些辛苦忙碌讓小學生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去用心感受父母的愛,去感悟去理解,化成實際行動去孝順父母,身體力行地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小學生真正地在生活中受到教育。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讓學生真正了解到父母的不容易,還能讓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理解孝順父母的含義,使理論知識不僅僅停留在書本表面,真正融入到小學生的生活中,從而提高了德育教學的質(zhì)量。
在德育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展開討論,在討論中鍛煉思辨能力,從而更智慧地去處理生活中的困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他們品德素質(zhì)的提升。例如在我愛我的班級的教育中,針對怎樣愛護班集體、團結(jié)同學,讓學生們展開討論,可以讓小學生列舉一些熱愛班集體、團結(jié)同學的行為,將學生們分成幾個小組進行探討,采用評分制度,哪一個小組想出來的方法多,得到的分數(shù)就多,然后再將列舉出來的方法以黑板報的形式張貼出來,作為全班同學的行為準則,黑板報每一星期更換一次,行為準則也隨時更換,督促著每一個學生遵守愛護班集體的行為規(guī)范,讓小學生在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培養(yǎng)愛護班集體和團結(jié)同學的意識。通過將這些焦點問題引入德育課堂中,激發(fā)學生的探討,吸引學生對課堂的注意力,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鍛煉了小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與此同時,在對教學內(nèi)容的激烈探討中老師也要正確地引導學生,樹立標準的行為規(guī)范,并對做的好的同學予以肯定,為小學生樹立榜樣,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積極正面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從而促進德育教學的有效開展。
真誠地與學生溝通是順利開展德育的前提條件,教師無論在教學中,還是在平常生活中都應(yīng)該多與學生溝通,真正關(guān)心學生的生活,尊重學生的人格,站在學生的角度設(shè)身處地多為學生著想,真誠與學生交流,使他們對老師產(chǎn)生信賴感,進而更好地開展德育教學。例如在學習有方法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表達對于學習的真實看法,是否會感到學習壓力過大,對于學習成績比較優(yōu)異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分享一下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怎樣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幫助其他的學生找出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供大家學習;對于一些學習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老師要多關(guān)注,可以私下里多與這些學生交流,可以問問學生在學習上有什么樣的困惑,鼓勵學生們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使老師更深入地了解每一個學生,從而更好地幫助他們,使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上都能有進步,掌握最佳的學習方法,將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減輕學生面對學習時的心理負擔,才能使學生更好更積極地去學習知識。只有真誠地和學生交流,才能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讓學生敞開心扉,提高對老師的信任度。進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教學,提高小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使小學生在德育中真正有所收獲,從而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推動小學德育教學工作的發(fā)展。
德育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更好地培養(yǎng)小學生的全面素質(zhì),德育是前提條件,這就要求小學教師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找到最適合的方式,引導小學生德育全面提升。要真心地面對自己的學生,與學生成為朋友,多與學生交流溝通,引導小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使他們更好地了解社會,更透徹地理解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將德育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