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勝
(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許坊中學 江西 崇仁 344215)
初中語文的學習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這一階段,學生通過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課外閱讀以及人生經歷的累積,已經較為基礎的掌握了漢語語言能力,并且能夠對于其中的文化性因素進行思考。因此,在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可以說學生具備了基礎的文化知識與一定的文化底蘊,可以初步對于語文課程的相關問題進行探究。與此同時,這一階段也是學生形成思考能力以及思考習慣的重要階段,教師需要對此進行重視。
1.1 學生的問題提出能力不足。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出于對學生思考學習能力提升的考慮,往往會在課程結束時主動的詢問學生有沒有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成為教學中的固定部分,同時也形同虛設。這是由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于學習的內容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因此認識的程度有限,不能夠提出相關的問題。在學生的學習中,習慣了被動的知識接受,沒有主動的進行問題提出的習慣。
1.2 學生缺乏進行問題提出的勇氣。在筆者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有一部分的學生思維較為活躍,但是受到不同因素的限制,因此怯于在課堂上進行問題的提出。有些學生的思維能力強,然而學習的基礎以及學習成績不足,因此對于自我思考出來的問題沒有信心提出,在主觀的意愿上認為自己的問題沒有價值。此外,還有一些學生在學習思考的過程中,沒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對于課本中的內容以及教師的說法缺乏質疑的勇氣。
1.3 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不足,不利于提問習慣的養(yǎng)成。事實上,在語文的教學中,學生不僅需要進行問題的提出,也需要結合問題的提出進行問題的探究。一旦學生只具備問題提出的能力,不具備問題的解答能力,就會造成問題的累積,學生不能夠感受到問題解決中思考的樂趣。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多是學生知識量的累積不足以及沒有經過專門的思維訓練造成的。
2.1 提升學生問題提出的能力。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問題的思考,以自我的知識構建為中心進行問題的提出。在初步幫助學生進行問題提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問題的示范,并且向學生解釋自己的問題思考過程。
例如,教師可以應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自己問題的提出過程進行繪制,并且結合學生思考內容,引導學生也應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對于自我的思考過程進行繪制,并且在其中找出具有疑問的部分,進行問題的提出。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思維導圖的模式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思維整理,在此基礎上問題相對較為突出,學生能夠較為容易的將自己思維中具有疑惑的點找出,根據此進行問題的提出[1]。
2.2 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為學生的學習樹立信心。語文科目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對于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的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當學生具備更佳的語言表達能力時,就能夠具有更多的信心進行問題的提出。此外,學生信心的樹立還需要結合教師的鼓勵,以及自我能力的不斷成進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還需要采取具體的策略鼓勵學生。
例如,在筆者的教學中,通常在課程的收尾階段,對于班級中思維較為活躍的學生進個別提問。這些學生具有的思考、思維能力相對較強,因此能夠引導其他的學生產生疑問,同時這些學生也為其他學生的問題提出進行了方向性的引導。在教學中,教師的思維角度與學生的思維角度是有所區(qū)別的,因此應用學生的問題,能夠更為貼切與學生的思維,更好的啟發(fā)學生群體進行思考。
2.3 提升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問題探究能力的形成,需要學生知識量的提升以及問題思考模式的建立。知識量的提升需較為長期的一個過程,學生要通過課外閱讀以及紀錄片、電影等的觀看,不斷的拓展自己的視閾范圍,這種拓展中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學習能力[2]。
問題思考模式的掌握可以由教師進行引導,在問題的思考模式建立中,教師還可以應用思維導圖的模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在思維導圖的應用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應用自己的認知特性以及思維特點進行構建。問題解決的過程,不僅是問題意識和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也是學習策略,特別是問題策略的生成過程。引導初中生反思對策略學習有很大的作用,能促進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認知過程、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能促使學生對學習情境的變化增強敏感性;能誘導學生考慮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下,采用最適應自己學習能力、學習特點的學習方法,使學生能夠客觀地評價自己,并相應地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3]。
語文教學的內容包括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提升,以及思想能力、文化基礎的構建,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積極的促進學生的問題意識的激發(fā),并且通過問題研究的實際過程中,樹立學生的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習慣,加強文化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