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總編輯 趙國華
“天下功夫出少林”,這個說法差不多耳熟能詳?shù)綃D孺皆知,“寺以武顯,武以寺名,禪武合一”為嵩山少林寺的靈魂。建于北魏太和年間的少林寺,至今約1500年歷史,而武術在這座寺院存在之前,已經(jīng)在中華大地上流傳。歷史的各種因緣際會,使得少林寺以及周邊地區(qū)成了中華武術的集散地,千余年間,天南海北的人們,你來我往,交流于少林。這個地方一度熱鬧喧囂到焦點,也曾一度蕭條破敗到不堪。深味光陰的人們,大約都認可經(jīng)驗是不可取代的,經(jīng)驗也是不可超越的,少林在歷史深處,經(jīng)驗千年沉浮,因其獨特性,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道獨特景觀,其精神層面的燭照,差不多是每一位中華兒女內(nèi)心深處的一盞心燈。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群體識別性的特征之一,其倡導的俠義精神、精忠報國、自強不息、扶弱助困、以武止伐等,已經(jīng)內(nèi)化成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的一部分。比如中庸,比如平和,比如勇敢,比如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有人說,中國人可以分為練武術的和想練武術的,當然,我們不能以對錯來判這個說法。小學生填反義詞,“文”的對面可以是“武”,文武對立么?領兵的岳武穆、辛稼軒不也文豪范兒么?書生一樣的諸葛孔明、司馬懿、曾國藩不也將軍帥營么?陸游不也“匹馬戍涼州”么?戚繼光不也“但愿海波平”么?范仲淹、于謙、王陽明、文天祥……浩瀚的中華歷史深處,他們是“文”還是“武”?界限是模糊的。我們發(fā)現(xiàn),到極致,文武是相通的。清晰的一面是,他們征戰(zhàn)沙場,或挽狂瀾之既倒,或扶大廈之將傾;或臨危受命,名垂千古,或胸懷家國,成為砥柱忠良。中國人,身體練不練武,中華武術的精神,早已內(nèi)化為我們靈魂的一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在當代中國,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學性的時代命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復興的精神源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破浪前行、繁榮發(fā)展的精神武器,是中華民族屹立世界、面向未來的精神脊梁。這源泉,當有武術一脈,這挺起的脊梁,更有中華武魂的支撐。
本期,我們向大家推出一位當代武術家——陳同川。生于武術世家的他,有“少林軟兵之王”的美譽,他又是一位少林武術傳播者、教育家,操持著一家頗具規(guī)模的傳承傳播武術的教育機構。從武半個世紀,任教四十年來,可謂桃李滿天下,讓我們打開他的故事,看看他謙虛內(nèi)斂的表象之下,那顆初心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