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琴
繼承傳統(tǒng)、傳承經典是時代的使命,也是語文教學應該擔負的時代責任。語文教材是文化經典的載體,現行中學語文教材里有許多經典傳統(tǒng)篇目,如《孔乙己》《荷塘月色》《出師表》《故都的秋》《祝?!贰犊兹笘|南飛》等。中學語文教材雖經數次修訂,而這些傳統(tǒng)經典篇目卻“經久不衰”,足見這些傳統(tǒng)經典篇目的魅力??墒牵趯嶋H的教學中,學生對于傳統(tǒng)篇目的學習熱情并不是很高。這可能是因為這些作品在廣為流傳中形成了“定論”,老師“定式”化地宣講,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從而失去了“人生若只如初見”的驚喜。如何能夠調動學生學習傳統(tǒng)經典的積極性,使傳統(tǒng)篇目的魅力重新煥發(fā)光彩,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為了使學生對傳統(tǒng)篇目重新燃起熱情,在教學中筆者作了一些新的嘗試。
一、開掘新點,教出新意
對于中學教材里的一些傳統(tǒng)經典的老篇目,如果教師具備較為深厚的理論水平和創(chuàng)新思維,就能對文本進行更深刻、更有趣、更新穎的解讀。我們可以推陳出新,教出新意、教出深意。在學習傳統(tǒng)知識點的同時,靈活使用各種文學理論,就會開掘出新的研讀點,使傳統(tǒng)學習點與新的學習點結合,讓新知識點提升作品的魅力。
對于《孔雀東南飛》的學習,除了研讀情節(jié)發(fā)展、人物形象、矛盾沖突、主題思想外,我們可以向縱深處開掘研讀——挖掘本文的“悲劇美”。先從悲劇的主體構成來研究它的悲劇性,即從兩個美好生命和一段美好愛情的毀滅來看這出悲劇的震撼力。再從悲劇的手段上來研究它的悲劇色彩的濃烈。作者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來加強悲劇性:孔雀失偶起興、寒風嚴霜的環(huán)境襯托、太守備辦婚事的熱鬧景象的反襯、矛盾雙方力量的對比、五次流淚的細節(jié)描寫、“焦劉化鳥”的浪漫主義手法等等。
對于《林黛玉進賈府》的學習,除了研讀行蹤線索、環(huán)境描寫、人物形象、主題思想等傳統(tǒng)內容外,又開掘出新的研讀點:對林黛玉、王熙鳳兩個女子年齡的推算激活學生對兩個人物的新認識、新態(tài)度。通過原著其他章節(jié)內容,推算得出林黛玉大約11、12歲,王熙鳳大約16、17歲,都屬于少女年齡。而一個敏感多疑,另一個八面玲瓏。兩個本該天真爛漫的少女,卻成了“心機妹”,讓人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憐惜之情,不由得不思考是誰使兩個少女的性格扭曲成這樣的,從而更深入的理解了作品思想的深刻性。聯系《紅樓夢》中“千紅一窟”“萬艷同杯”的隱喻,更加領會了作者對走向沒落的封建大家庭中眾女子的悲憫情懷。
二、打破定論,多元理解
經典不是單維和平面的,而是立體和多層次的,是經得住“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詮釋的。文學是具有主觀性的,讀者對其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理解。在教學中,對于經典篇目,我們可以打破權威式的定論,多元理解作品。當然對于經典作品的理解,我們會有一些共識,但也可以有一些個性化的理解。
比如《雨巷》的主題可以是傳統(tǒng)定論的革命詩,也可以理解為愛情詩、哲理詩、心靈雞湯詩。甚至可以理解本詩并沒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僅僅是雨巷實景詩。對于《祝?!分性斐上榱稚┑谋瘎≡?,除了政權、神權、族權、夫權以外,還有自然災害。因為狼吃掉阿毛,直接改變了祥林嫂后半生的人生軌跡。對祥林嫂“抗婚”行動的理解上,可以理解為她向命運的抗爭,也可以理解為她的抗爭其實是要維護“從一而終”的封建禮教。對于《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林沖的形象,在認同他的嫉惡如仇、懲惡揚善的英雄氣概外,也可以找出其身上屈從忍讓、殺人殘忍的一面,顯示出林沖性格的兩面性。對《雷雨》中周樸園性格的把握上,一般認為他冷酷、虛偽、自私,但有同學有異議:認為周樸園除了冷酷、虛偽、自私,也有溫情的一面。比如三十多年了還保留著侍萍當年的家具陳設和生活習慣,還有課文節(jié)選外的情節(jié)有:周樸園讓周萍認侍萍這個生母。這樣的認識也不無道理,因為周樸園隨著中國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時代變遷,由封建地主少爺演變?yōu)樾屡d資本家。他身上既有封建地主階級的專橫,冷酷,也有著資本主義者的人文意識,所以說他是有雙重性格的人。
三、以經典篇目為切入點,帶動任務群的學習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課程內容”一節(jié)中,對“學習任務群”在語文教學與學習中的作用和實踐提出了詳細的說明和具體的要求。這是新興且深入研讀語文的學習方式。學習任務群的研讀主題要緊扣教材。以教材為依托,不能脫離教材而另起爐灶。學習任務群是對教材知識向寬廣和縱深的延展。
比如,以《沁園春·長沙》為基礎,開掘出“毛詩研讀”的學習任務群。具體任務有:1.毛澤東的生平;2.毛澤東詩詞的題材和思想;3.毛澤東詩詞的風格及形成這種風格的原因;4.毛澤東詩詞的藝術手法;5.毛澤東詩詞在文學史上的貢獻。
以《孔乙己》《祝福》為基礎,開掘出“魯迅小說國民性探究”的學習任務群。具體任務有:1.《吶喊》《彷徨》中揭露國民性體現在哪些方面?2.從魯迅作品來看,國民性形成的根源在哪里?3.魯迅批判國民性的方法;4.從批判國民性看魯迅小說的深刻性和時代價值;5.批判國民性的現實意義;6.魯迅小說“國民性問題”之我見。
以《哈姆萊特》為基礎,開掘出“莎士比亞戲劇及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的學習任務群。具體任務有:1.莎士比亞悲劇研究;2.莎士比亞喜劇研究;3.莎士比亞戲劇的人文主義思想;4.莎士比亞戲劇的藝術風格;5.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作品的一般特點;6.文藝復興文學與其他藝術的關系;7.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以李清照的《醉花陰》《聲聲慢》《一剪梅》為依托,開掘出“易安詞意象探究”的學習任務群,具體任務有:1.易安詞“花”意象的特點和寓意;2.易安詞“酒”意象的特點和寓意;3.易安詞“簾”意象的特點和寓意;4.易安詞“雁”意象的特點和寓意;5.易安詞意象與男詞人意象在含義上的異同。
以《林黛玉進賈府》為基礎,開掘出《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的學習任務群,具體任務有:1.曹雪芹身世與《紅樓夢》的聯系;2.紅樓夢的多元主題探究;3.《紅樓夢》人物塑造的研究;4.《紅樓夢》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研究;5.從《紅樓夢》看曹雪芹的女性觀;6.《紅樓夢》對后世小說的影響;7.《紅樓夢》影視文化研究。
這種建立在傳統(tǒng)經典篇目之上的任務群的學習,能夠擴寬了語文學習的面,加大了語文學習的深度,使語文學習從教材學習走向了專題研究性學習,能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和視野,提升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增強批判意識和獨立思考品質。
★作者通聯:銀川市唐徠回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