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虎生 孫 健 王 舜
全民健身:弘揚民族尚武精神*
周虎生1孫 健2王 舜1
(1.淮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2.武漢體育學院 武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全民健身計劃的推行實施,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全民健康,在全社會形成人人健身的一種社會風氣。研究在全民健身背景下以尚武精神作為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有助于重新審視和塑造民族尚武精神,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全民健身;弘揚民族文化;尚武精神
尚武不是窮兵贖武,更不是爭王稱霸,而是在健身的過程中,剔除國民文弱之氣,養(yǎng)成君子浩然之正氣。尚武精神具有時代意義,以“健身強體”為基本理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發(fā)揚民族“自強不息”“積極奮斗”的精神品質,表現出“昂揚奮進”的民族精神面貌。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華民族披荊斬棘、奮發(fā)進取,擺脫積貧積弱的局面,面臨西方敵對勢力,不卑不亢,自強不息,“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承襲民族尚武精神傳統(tǒng),全社會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不但可以培養(yǎng)人們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還能在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人們“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
自古中國就有尚武之風,如梁啟超所說“中國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何謂尚武?追溯遠古,先祖面臨“獸多而人少”的自然環(huán)境,為生存不受猛獸的襲擊,不得不訴諸武力,削木為兵擊殺猛獸;其次,部落之間的爭斗戰(zhàn)爭,造就了民族崇尚武力、強悍好勇性格。因此,尚武精神根源于危機意識,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經歷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國家更替,形成了一種浸淫在中華民族骨髓里的一種精神—尚武精神。
先秦時期武風奢行,統(tǒng)治階級奉行“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大事唯禮制與戰(zhàn)爭,對戰(zhàn)爭高度的重視,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先秦春秋時期有五霸,戰(zhàn)國有七雄,群雄爭霸擴張,加速了尚武之風的發(fā)展。下層民眾“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愛國信念,進而游俠群體的興起,武術階層的勃興,為先秦時期尚武之風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被人不齒,教育上講究文武并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的理念,教育內容“六藝”中“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射、御是尚武的體現,全社會開展“劍舞”“角力”“舉鼎”“田獵”“投壺”等體育活動,其中“角力”“舉鼎”等活動是軍隊士兵練習的重要手段,秦國有“武王舉鼎”;先秦時期開展的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集健身、娛樂、教育、軍事訓練為一體,開創(chuàng)了先秦武風熾烈的時代,形成了“齊人隆技擊”“燕趙多悲歌之士”“秦有虎狼之師”,《易經》有“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隱含“運動強體”的健身理念。先秦時期的尚武精神具有原始性特點,無論是國家或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私斗,都是對絕對力量的崇拜。
漢唐繼承先秦時期尚武習俗。漢唐是一個積極進取、勇于開拓的時代,國力雄厚,經濟繁榮,為體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漢唐文人具有濃厚的尚武情懷,武以載道,尚武詠俠是漢唐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把文武兼?zhèn)涞乃枷氡磉_的淋漓盡致,漢代東方朔“十五學劍”,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擊劍”,唐代李白自稱“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漢唐文人尚武詠俠把尚武與功名事業(yè)和個人理想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漢唐文人筆文詩歌,可以透視漢唐尚武雄風,尤其是漢唐邊塞詩人,把自身的尚武情懷放入到詩歌之中,漢唐詩人在其詩歌中把國人的傲氣、豪氣、俠氣等尚武精神刻畫的淋漓盡致,王昌齡“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歌頌邊塞尚武精神。漢唐體育集“武”“舞”“戲”“藝”為一體,武有“技擊”,舞有“樂舞(劍舞、武舞、長袖舞)”,戲有“百戲”“角抵戲”“五禽戲”;漢唐時期開展的體育項目包括“騎射”“蹴鞠”“擊鞠”“馬球”“角抵”等,漢唐時期全社會開展蹴鞠運動,蹴鞠運動集競技性、表演性、娛樂性、軍事性為一體,深受統(tǒng)治階級和下層社會民眾的喜愛,“蹴鞠”,上至統(tǒng)治階級,下至鄉(xiāng)黨民眾無不蹴鞠,形成了“里有俗,黨有場,康莊馳逐、窮巷蹋鞠”的全民蹴鞠景象。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漢唐統(tǒng)治階級在宮廷設有“鞠城”,唐文宗面向全國詔書御封“唐代三絕”,即“李白詩歌”、“裴昱劍舞”、“張旭狂草”;漢唐佩劍之風盛行,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不以佩劍為榮,漢唐宮廷體育、軍隊體育、民間體育都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習武健身為鑄就漢唐雄風奠定了基礎。
宋代以后,文武徹底分途,統(tǒng)治階級施行“以文抑武”,全社會灌輸“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理念,尚武之風開始沒落,國家始終面臨外敵的入侵,遭受“不戰(zhàn)而敗”“雖戰(zhàn)而敗”“雖勝猶敗”的戰(zhàn)爭屈辱史,“割地賠款”“委屈求全”的民族屈辱史,國學大師梁啟超認為宋代以后“重文輕武之習既成,武事廢墜,民氣柔靡”,甚至直接定性“宋代以后從此再無尚武精神”。梁啟超觀點雖然有失偏頗,但歷史證明,宋代以后的確失去了漢唐時期的雄風,尚武精神的確在弱化,但是尚武風氣一直在延傳,宋代以后,民間體育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尤其是休閑娛樂性項目,如相撲、雜耍等項目,并且出現了專門的表演場所,即“瓦舍”,后有以項目為類別的結社組織,如“齊云社”“弓箭社”“角抵社”等,結社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體育活動,雖然宋代以后體育活動越來越豐富,但是,統(tǒng)治階級沿襲“興文教,抑武事”這一祖宗成法,弱化了“武備”,導致宋代以后“將微兵弱”,尤其是精神上的弱化。
近代中國,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中國遭受了百余年的羞辱史。清末民初時期,國家、民族面臨著內憂外患、列強爭霸、群雄競爭的社會背景,歷史驚人的相似,仿佛又回到了先秦爭霸時期。歷史又有不同,清末民初時期,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面臨著亡國亡種的危險局面,西方列強為中國冠以“東亞病夫”帽子,泱泱大國,如同大國無兵,有兵也是弱兵。
危機意識激發(fā)了民族的尚武精神。中國將要何去何從?翻閱歷史,秦掃六國,一統(tǒng)天下,漢擊匈奴,余威尚存,歷史中的漢唐雄風猶如昨日,體育可以“救國”,尚武能夠“強種”,清末民初時期的文人志士“尚武”的吶喊,全社會迸發(fā)出“尚武精神”的時代吶喊。少年強則中國強,民族強則中國強,強國首先要強種,統(tǒng)治階級廢除“科舉”制度,開辦西式學堂,開設西式兵操。清末民族面臨著亡國亡種的危機,尚武精神再次喚醒。嚴復將西方思想引入中國,翻譯了英國赫胥黎的《天演論》,在國內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觀點,認為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同樣遵循原始社會“力強者生,力弱者亡”的自然規(guī)律。清末民初時期,社會精英對“尚武”有精辟的論述,國學大師梁啟超陸續(xù)發(fā)表了《中國之武士道》、《論尚武》,從各個層面解說尚武精神,孫中山為精武體育會題詞“尚武精神”,毛澤東《體育之研究》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蔡元培說“夫將欲圖國力之堅強,必先圖國民體力之發(fā)達”,都是中國社會精英在“亡國亡種”的危機下,尋求“救國圖存”的方式之一。
回顧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史,中華民族在危難之際所迸發(fā)出來的尚武精神與愛國情懷,在歷史的長河中演繹的淋漓盡致。撫今追昔,歷史證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真理,民族要生存、要發(fā)展,還要回歸到最簡單的方式“文武之道,缺一不可”。尚武精神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進程中孕育而成的民族精神,歷史中經歷著興起、繁榮與衰萎,但是,尚武精神在民族的發(fā)展中并未泯滅,即使在今天也是根深葉茂,保持著昂揚的勃勃生機和活力。
1995年國家頒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隨后頒布《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全民健身已成為國民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民健身以全面提高中華民族的體質與健康水平為目標,通過大力發(fā)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積極培育時尚休閑運動項目,扶持推廣民族民俗民間傳統(tǒng)和鄉(xiāng)村農味農趣運動項目,形成崇尚健身、參與健身的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風氣。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社會尚武之風與全民健身活動一脈相承、殊途同歸,都是為提高國民素質而采取的手段。社會尚武之風與全民健身的終極目標,是在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的基礎上,培養(yǎng)國民自強、進取、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展現“昂揚進取”的精神面貌。
尚武精神是民族展現“昂揚奮進”的重要標志之一。尚武精神汲取了儒、道、佛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與時俱進,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價值。尚武精神首要在“健身強體”,旨在“尚氣節(jié)、重情操”,重在塑造中華民族“昂揚奮進”的精神面貌。
3.1.1尚武精神是實現個人價值的途徑
古時教育有“六藝”來培養(yǎng)人、塑造人,現今教育有“德智體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無論古時教育還是當前教育,都有體育的內容,體育在培養(yǎng)人、塑造人的過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倡尚武精神,就是要不忘體育、不忘健身,從而提高個人的品行修養(yǎng),在尚武的過程中進行自我塑造;古語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成長的過程中要剔除安逸之惰性、享樂之天性,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表現出剛健的、活潑的、向上的精神面貌。尚武就是要擺脫心理麻木、懦弱,精神萎靡的狀態(tài),滌蕩“手無搏雞之力,心無一夫之雄”個人奴性。因此,尚武精神,是百折不屈、奮勇向前的勇士品格,是效命沙場、馬革裹尸的英雄氣概。
君子“養(yǎng)浩然之氣”。培養(yǎng)尚武精神,既是一種“臥薪嘗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韜光養(yǎng)晦之計,又是一種“自強不息、銳意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的厚積薄發(fā)之法,自強、進取、樂觀、豁達的個人優(yōu)良的人生素養(yǎng),君子尚武、習武,養(yǎng)浩然正氣,既具備“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血性,也具備“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膽識,展現出優(yōu)秀的品格、高貴的氣質、英雄的氣概。
尚武精神是實現人生價值和人生理想的品質。尚武的過程就是塑造人、培養(yǎng)人的過程,社會個人尚武、習武、健身,可以內外兼修,內實精神,外練筋骨,社會個人通過尚武、健身,能夠強健體魄,剔除文弱之氣,塑造“陽剛”的精神面貌,在尚武、健身的過程中塑造強大的個人心理素養(yǎng),鍛煉專心、恒心、信心、決心的意志品質,培養(yǎng)社會個體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實現人生價值和人生理想,強健的體魄是基礎,更重要的是敢于超越自我、戰(zhàn)勝自己的精神品質。
3.1.2尚武精神是民族復興的精神力量
尚武精神是民族發(fā)展的動力。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秉承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臥薪嘗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前赴后繼,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斗,動亂戰(zhàn)爭年代激發(fā)出的英勇反抗的民族抗爭精神,和平發(fā)展年代表現出的修身強己的民族自強精神,皆是寓尚武精神于其中。尚武精神是國家強盛的重要保障,民族尚武,國家強盛,才有力氣喊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尚武精神是在國家危難之時,棄筆從戎、殺敵報國,表現出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愛國情懷,是一種“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錚錚鐵骨,中華民族不搞“霸權主義”,但也從不懼怕“霸權”,中華歷史上涌現出了大批的可歌可泣的英勇事件。
培養(yǎng)民族的尚武精神是防止民族內部衰弱的重要手段。中國尚武精神與西方“騎士精神”、日本武士道精神有共同點,都是通過各種尚武手段,增強民族戰(zhàn)斗力,培養(yǎng)民族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居安思危,以史為鑒,培養(yǎng)民族“勇于擔當”的精神品質,體現出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境界,培養(yǎng)民族“居安思?!钡乃枷胍庾R;尚武精神可以激發(fā)一個民族的野性、韌性、血性,面對強敵,敢于亮劍、勇于搏殺的精神品質,團結奮進、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舍身取義、見義勇為的擔當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不畏強敵、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處變不驚、臨危不亂的心理素質,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3.2.1尚武精神的時代內涵
應在充分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把握尚武精神的時代含義。若對尚武精神的理解無內在精神的修為,而注重外在尚武之形式,是膚淺的認識。尚武精神,它汲取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歷史奮斗中形成的中國特色民族文化,對于尚武精神的理解,可以從狹義和廣義來看,狹義上的尚武精神是注重軍事或武力,強身健體,強大國民身體素質,這也是尚武精神的表層含義,也是被大眾認可的含義,開拓視野、革新理念,對尚武精神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層;廣義上的尚武精神,是人類在各類競爭博弈中所塑造的精神品質,尚武只是手段,在尚武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強不息、團結奮斗的精神才是精髓,注重精神的培養(yǎng)和塑造才是尚武精神的深層含義。
尚武精神在全民健身中得以重新塑造。全民健身背景下,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特別是十九大以來,社會主要矛盾轉變?yōu)椤叭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尚武精神具有時代意義,以“健身強體”為基本理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發(fā)揚民族“自強不息”、“積極奮斗”、的精神品質,表現出“昂揚奮進”的民族精神面貌。
3.2.2尚武精神與民族復興
和平與發(fā)展時代的主題下,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并未消失殆盡,不懼怕強權,更是為了有力量維系世界和平,居安思危,刻記“落后就要挨打”、“懦弱遭受欺凌”的歷史教訓。尚武精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保障,沒有尚武精神的民族,是沒有“話語權”的民族,“故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天下雖安忘戰(zhàn)必?!?。當然,尚武并不是窮兵贖武,更不是爭王稱霸,而是在健身的過程中,剔除國民文弱之氣,養(yǎng)成君子浩然之正氣。
全民健身背景下,尤其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尚武精神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并且得到了很好的詮釋。無論是古時尚武還是當今全民健身,都是在推行“固國強種”的理念,和平時期,尚武精神的標志之一就是在全社會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風氣,通過體育健身沿襲古時尚武之風,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培養(yǎng)或塑造民族“陽剛之氣”的精神面貌,健身需要毅力,尚武健身的過程就是要教育人、感化人、激勵人,健身可以內實精神,外練筋骨,使民族剔除柔弱之態(tài),養(yǎng)成勤勉進取的社會風氣,培養(yǎng)民族“勇于擔當”的精神品質,體現出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境界,培養(yǎng)民族“居安思?!钡乃枷胍庾R。
全民健身背景下,弘揚民族尚武精神,仍未過時,且正當其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尚武的民族總是呈現出生機勃勃而富有開拓進取的狀態(tài)。發(fā)揚尚武精神,倡導全民健身,傳遞正能量,通過參與各項體育運動,喚醒民族尚武精神,不但擁有強健的四肢,而且也有“自強不息”的精神面貌,培養(yǎng)“勝不驕、敗不餒”的個人素養(yǎng),身體力行,以個人實際行動踐行尚武精神,參與全民健身活動中來。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變遷,僅僅是擁有尚武精神是遠遠不夠的,既不能夸大尚武精神的作用,但也不能泯滅尚武精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泯滅尚武精神。
[1]溫力.武術與武術文化[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9).
[2]李夢桐,等.論尚武精神及其培養(yǎng)[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8).
[3]張強強,胡平清.“尚武精神”概念的內涵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7(6).
[4]季朝新,劉俊一.論體育尚武精神[J].體育文化導刊,2015(10).
[5]徐東權.讓尚武精神喚起民族血性[N].中國國防報,2014-08-06.
[6]李元.尚武精神與華夏文化的起源[J].學習與探索,1993(8).
[7]田標,唐永干.體育強國的歷史尋脈—清末民初知識分子“強國”夢的體育路徑選擇[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0(12).
[8]周虎生.清末民初尚武精神與現代價值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5(8).
[9]付超,紀濤.尚武精神與夢想[J].北方文學,2017(5).
[10]程遠.中華民族尚武精神的歷史軌跡及文化啟示[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16(6).
Sport for All: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s Martial Spirit
ZHOU Husheng, etal.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Anhui, China)
2017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項目,編號:SK2017Y25;2017年度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編號:17ZD035。
周虎生(1988—),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理論與實踐。
孫健(1980—),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