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溶 西安體育學院
城固縣目前共有三十所中學,其中高中兩所,初中二十八所。據(jù)調查如今二十八所初中只有一所中學開展過武術活動,其他學校有關武術教育活動的開展幾乎是一片空白,由此可見我國西部地區(qū),尤其是鄉(xiāng)鎮(zhèn)中學武術教育的發(fā)展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
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聯(lián)合制定的《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明確了“體育課應適量增加中國武術等內容”要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但大部分領導則會讓學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體考項目——田徑四項上,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的學生能通過考試,提高升學率。而對于武術的開展和落實則持可有可無的態(tài)度。
武術作為體育教學課程的一類,一直以來都是缺乏重視和支持的。城固縣每所學校體育教師最多不過四個,且武術專業(yè)教師幾乎沒有,這就直接導致了數(shù)千人的中學沒有教師也沒有能力進行武術教學,即便有心教授武術,對于自己都不熟悉的內容,也只能望而卻步。故武術教育在城固縣這種偏遠地區(qū)中學中難覓蹤跡已不稀奇。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總是對新鮮及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學生對武術有著盲目的崇拜,提到武術大部分學生都表現(xiàn)的很積極,這種情況對于武術今后廣泛開展有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許多問題,學生認知的偏差,必然會導致武術將來開展的困難。就算對有教師對他們開展武術課的教學,大部分學生也會因為武術基本動作的枯燥乏味以及套路難學、難記、難練等問題,從而產(chǎn)生厭煩的情緒,對武術課產(chǎn)生抵觸。
在中學階段,應試教育的觀念致使大部分領導和教師會以學生的學業(yè)為主要目標,開展武術教育費時費力,可能還會耽誤學習,并且習武不是一朝一夕能練好的,需要長期堅持并且不一定見突出效果。所以傳統(tǒng)觀念主導下的不支持態(tài)度,使得武術難以在中學校園廣泛開展,這其中原因值得教育部門重視和反省。
近幾年來,隨著跆拳道等新興運動項目的不斷沖擊,使得原本處境艱難的武術更加無立身之地。據(jù)了解城固縣當?shù)夭糠只A條件好的青少年鍛煉身體的主要途徑是在放學或放假參加當?shù)氐挠柧氿^或俱樂部進行訓練學習,而參加最多的還屬跆拳道項目,參與武術學習的情況基本為零。
將武術這種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弘揚國粹的項目列入中小學必修課程中,或者將武術列為中考或高考必考項目,在田徑四項上加一輔項內容,可為學生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可在中學中實行武術段位制,鼓勵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鼓勵他們入段、晉級。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武術動力,又能提高武術練習者的整體水平。
武術作為一項特殊的體育活動,它對場地器材的要求較低,俗稱“拳打臥牛之地”,練習者可以根據(jù)場地的大小變化,轉變練習的內容和方式,即使一時沒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練拳、練功。但各鄉(xiāng)鎮(zhèn)中學還是存在“無地可練”的尷尬境地。究其原因,場地基本都是以田徑場,羽毛球、乒乓球場為主,專業(yè)武術場地及器材幾乎空白。故學校及政府應加大對武術教育的投資,增設場地和器材,同時引進專業(yè)的武術教師,提高對教師學歷的要求,重視教師專業(yè)技能和思想素質的培訓。
對學生進行武術教育,不單單是技能上,更多還在于對其文化的講述與傳播,如武術諺語、術語和歌訣等。通過用技術與文化相結合的方式,向學生展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術”,也讓學生對武術的認識從感性到理性進行正式的轉變,消除學生的盲目崇拜和過分偏激,端正思想,加大重視。讓學生了解到想要練好武術,就必須要具有踏實、勤奮刻苦、不驕不躁,虛心學習的精神,作用于以后的方方面面。
教師的教學方式需從傳統(tǒng)固定的套路教學轉化,從學生喜歡的攻防技擊組合動作進行傳授,合理安排時間強度。對中學生進行武術教育,不只是對其進行宣傳,提高認知,關鍵一步還在于教師對學生的觀察與了解以及正確的教學方式,傳統(tǒng)的填鴨式、灌輸式和教師教學生練的枯燥式教學只會導致學生向外來新興有趣的運動項目靠近。給學生樹立一個“快樂武術”觀念,使中學生更喜歡、更容易去接受武術。
西部鄉(xiāng)鎮(zhèn)地區(qū),武術專業(yè)教師缺乏、武術場地器材資源匱乏、政策落實不足、學生興趣認知欠缺、政府領導的不重視等使得武術在西部地區(qū)中學的開展面臨巨大挑戰(zhàn),推廣和落實武術進入中學校園迫在眉睫。所以加大對體育教育事業(yè)的投資,縮小城鄉(xiāng)發(fā)展差距;加大政策支持和落實力度;擴大專業(yè)教師引進以及資源投入,重視教師專業(yè)技能和思想素質的培訓;拓寬武術宣傳渠道;提高大眾認知水平;改變傳統(tǒng)武術教學觀念,促進武術在中學廣泛開展且能有效實施,為弘揚和繼承中華武術精神與武術文化,發(fā)揚民族自信貢獻微薄之力;為落實國家戰(zhàn)略,建設健康中國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