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宗芳
一、概述
勞動是人類的本質(zhì)特征,社會的一切物質(zhì)、文化財富都始于勞動。“勞動”在我國最早出現(xiàn)在《三國志?魏志?華佗傳》:“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笔侵阁w育活動。 那什么是勞動教育?馬克思指出“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chǎn)勞動與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是提高社會生產(chǎn)的一種方法,也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薄敖逃c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原理,也是黨和國家一直以來堅持的重要育人原則。立足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是國家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據(jù)統(tǒng)計,2015年我國有1.76億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溺愛縱容,加之“應試教育”等因素,孩子們勞動意識淡漠、勞動技能缺乏、不能吃苦等問題突出,而勞動教育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手段。加強勞動教育意義重大、勢在必行。前不久,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做好2018年中小學幼兒園學生暑期有關工作的通知》,布置了六項“暑期作業(yè)”,其中一項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勞動節(jié)約習慣。在暑期,一些學校要求學生完成刷碗、洗衣、掃地、整理房間、公益勞動、志愿服務、學工學農(nóng)等“勞動家庭作業(yè)”,這份特殊的“暑期作業(yè)”正成為越來越多學校暑假的“標配”。
二、勞動教育應該何去何從
實踐證明,教育與勞動相結合是社會主義勞動教育的基本原理。勞動教育在新時代的開展,大概可以從找準新的“結合點”、理順新的“關系網(wǎng)”和構建新的“行動體”三方面進行。
1.找準新的“結合點”
實施“教勞結合”的關鍵在于找到恰當?shù)摹敖Y合點”,即教育該與勞動的哪一種屬性相結合。建國以來,在“學習+勞動=教勞結合”的行動策略影響下,教育與勞動的結合大多是以“生產(chǎn)勞動”為直接鏈接點,即中小學生直接參與生產(chǎn)勞動,在勞動中習得勞動技能并接受思想教育。
2.理順新的“關系網(wǎng)”
2015年教育部、共青團中央等三部委發(fā)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明了勞動教育的功能及與其他諸育的關系,即“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chuàng)新”。這20個字從根本上理順了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之間的關系,也明確了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的實踐中“勞動”的基本定位——勞動教育以其獨特的融通性,有機地滲透在其他“諸育”之中。也就是說,勞動教育的作用在于誘發(fā)、激發(fā)其他教育方式的活力,豐富其他教育內(nèi)容的維度。
3.構建新的“行動體系”
確立勞動教育為“五育”之一的新型地位,構建勞動教育操作體系,是推動勞動教育步入教育現(xiàn)代化運行軌道,實現(xiàn)勞動教育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重要舉措。
(1)構建勞動課程序列
課程是對中小學生進行教育的主渠道,其功能的整體性和科學性是其他教育形式所無法替代的。因此,落實勞動教育的首要做法就是構建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及其他學科滲透的課程序列,發(fā)揮課程主渠道的功能和作用。一是嚴格落實國家課程,根據(jù)《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將國家規(guī)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通用技術課程作為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渠道;二是創(chuàng)新開發(fā)勞動教育地方(校本)課程,各地區(qū)、各學校在校本課程開發(fā)中應加強勞動教育,根據(jù)地域特色、學校實際、學生需要等,開設貼近學生生活的特色勞動教育課程;三是實施學科勞動教育滲透,針對不同學科特點,在學科教學中實施“勞育”滲透。
(2)構建勞動實踐序列
這一序列的構建,應遵循分層推進的基本原則,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勞動實踐序列。具體來說,在小學低段,勞動實踐要以“為己”為主,著重解決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各種勞動能力;進行自我服務意識和習慣的培養(yǎng);在小學中段,勞動實踐要以“為他”為主,引導學生參與家務勞動、學校勞動,培養(yǎng)服務他人的合作意識;在小學高段,勞動實踐要以“為社會”為主,側重公益勞動類的勞動實踐,培養(yǎng)社會公德和公民意識;在初中階段,勞動實踐應從服務型勞動向創(chuàng)造性勞動過渡,在鞏固擴展家務(班務)勞動、公益勞動的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開展創(chuàng)造性勞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在高中階段,勞動實踐應以創(chuàng)造性勞動為主,提升科技能力和科學理念。
概言之,勞動教育要始終遵循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的基本方針,以課程化實施為主要手段,強化課程意識、構建課程序列、形成課程理念,在與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的互動、共享中實現(xiàn)全面育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才。教育場域中的勞動蘊含著“真、善、美”的價值意蘊,是教人求真、教人至善、教人臻美的有機統(tǒng)一整體,在這個意義上,自由、審美與幸福得以實現(xiàn)價值的匯合,勞動是通向人的自由與美感的路徑。因而,重估勞動教育價值,既不能將其扭曲為懲罰規(guī)訓的手段,也不能將其孤立為政治改造的工具和生產(chǎn)技能的培訓方式,不能僅僅從外在手段之維看到勞動教育價值,應當從“真、善、美”的統(tǒng)一角度出發(fā),看到勞動教育的人性解放與自我實現(xiàn)的價值超越?!敖逃墓τ迷谟谂囵B(yǎng)完整的人”,這里所說的完整的人,是包含精神和身體在內(nèi)的整全的教育價值觀念,而不是片面的工具性的價值觀。勞動要想在教育中獲得合法性,就必須滿足教育培養(yǎng)全面的人的目標。
我們澄明教育場域中勞動的“真、善、美”的價值意蘊,重提勞動教育,并不代表試圖以勞動替代一切教化的路徑,勞動只是教化的一個重要媒介。勞動教育只有與其他各類教育的路徑相結合,才能發(fā)揮它自身的教化之意。合理的勞動教育不是抹殺其他各類教育的積極性,而是與其他教化形式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真正實現(xiàn)勞動教育“真、善、美”的價值意蘊。勞動作為一種教化方式,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以“真”為基礎,以“善”為宗旨,以“美”為鵠的,從而在勞動教育中引導學生通過勞動過有尊嚴的幸福生活,擁有生活、開拓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美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