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闊
摘 ? ?要 ?辨析指的是辨別和分析,辨別指向結果的正確性,分析指向過程的邏輯性。辨析不僅要指向結果,還要指向過程。對結果,要分而析之,概括結論;對算式,要正言反察,確立前提;對算法,要聚焦過程,揭示算理。這樣,學生獲得的就不僅僅是認知的深入,還有深思的能力、反思的習慣,以及帶得走的素養(yǎng)。
關鍵詞?辨析 思維 答案 算式 算法
結論是對事實做出總結和論斷,辨析是對結論進行辨別和分析。在數學教學中,不能僅僅注重對數學事實的總結和論斷,還要注重對數學結論進行辨別和分析。完整的結論包括具體方法、前提和內在的道理。學生對數學結論的歸納和總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完成的。辨別的重點是看結論是否正確,是否全面,分析的重點是看結論是否合理,是否具有一般性。辨別指向呈現的結果,分析指向思維的過程。在數學教學中,不能把教學目標僅僅指向“結論的獲得”,而要引導學生反觀結論、辨析過程,才能幫助學生獲得深入的理解,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案例描述]
學生計算出結果后,筆者將結果和算式展示在黑板上,并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說一說有什么發(fā)現。
在反觀過程中,引導學生經歷了三個層次的觀察和辨析,在三次辨析中,學生的認知逐步走向完善,思維漸次走向深入。
一、辨析答案,分而析之,提升概括結論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概括結論環(huán)節(jié)呈現的教學情形往往是這樣的:一位學生說出結論,其余同學忙著驗證,然后做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對結論的認知止于學生的驗證。然而仔細辨析,學生究竟悟出了什么?果真是“大悟”了嗎?并不是,學生只是對發(fā)現者的發(fā)現做出了正確與否的驗證,并沒有真的從中悟出概括結論的方法。學生理解了結論,不過是在知識系統中多了一個知識點,但概括結論的能力沒有提升。發(fā)現結論,先是發(fā)現,后是結論。結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發(fā)現結論的思維過程。一些學生靠直覺能夠快速發(fā)現結論,但數學教學不能止步于這樣的直覺,否則,課堂也就只是部分優(yōu)等生展示的舞臺,更多學生的概括能力沒能得到提升。辨別結果不能滿足于驗證“結論的正確性”,還要對一閃而過的思維過程(直覺)進行辨析。因而,教師不妨進一步追問發(fā)現者是如何發(fā)現的?引導學生對結果中的分數“分而析之”:分子與加數有什么關系?分母與加數有什么關系?從而幫助學生逐步概括出結論:分母相加的和等于分子,分母相乘的積等于分母。通過對思維過程的辨析,學生對概括結論的方法——“分而析之”有了更加深刻的體驗。當學生認識到“分而析之”實際上是把一個復雜問題轉化成若干個小問題逐個擊破時,就能夠在以后概括結論的過程中加以運用,從而在辨析過程中提升學生概括結論的能力。
二、辨析算式,正言反察,掌握確立前提的方法
對于前提,學生往往容易忽視,但是結論必然要有對應的前提。算式的特征往往是結論的前提。對結論前提的認識,也須要不斷地進行辨析。一般分為兩個層次。
1.概括算式的特征
筆者把結論板書在黑板上,組織學生進行概括:所有的分數加法都可以這樣計算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把觀察點聚焦在算式的共同特征上,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通過討論,學生指出這些算式都具備兩個前提:分子都是1,分母都互質。學生對這一結論前提的認識,首先來自對已有算式共同點的概括。
2.辨析結論的前提
算式的共同特征未必完全對等于結論的前提。接著筆者提出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對概括的前提進行辨析:具備這些特征的算式一定都可以這樣算嗎?不具備這些特征的算式一定不能這樣算嗎?兩個問題,引發(fā)了學生的辯證思考,他們開始舉例驗證,其思維經歷了兩個階段:(1)先是正面舉例,通過舉“已知前提內的例子”(具有上述特征的例子)進行驗證。結果發(fā)現:分子是1,分母互質的分數都可以用分母相加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的方法進行計算。(2)接著從反面舉例,通過舉“已知前提之外的例子”再次驗證:“分子是1,但分母不互質”與“分子不是1的情況”是否符合這一規(guī)律。結果發(fā)現:分母不互質,結論也正確,只不過需要約分成最簡分數,而分子不是1時結論明顯不正確。于是學生把結論擴充為“兩個分數單位相加,分母相乘的積等于分母,分母相加的和等于分子。”
兩次舉例,從“概括共同特征的正言”,到“若非如此的反思”。學生認識到結論需要前提,前提不能過大(分數加法),前提也不能過小(分母互質的分數單位相加),前提和結論之間具有對應關系,也就是在此前提下均可,在此前提外均不可。兩次辨析漸次深入。學生更深切的體會到:舉例是確立前提的重要方法,但并不是隨意舉例。確立前提,既要對已有的例子進行概括,又要對概括出的前提進行辨析,舉前提外的例子,才能跳出廬山識得全貌。以這樣的方式展開教學,學生不僅獲得了對結論前提的深入認識,也對舉例辨析的方法有了深刻的體驗,思維更加嚴謹。
三、辨析算法,聚焦過程,發(fā)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辨析不能僅僅停留在算法探討的層面,還要引導學生對過程進行辨析,發(fā)現內在的算理。道理在哪里?道理藏在過程中。比如,把剛才的計算過程細化如下:
通過審視,學生發(fā)現分母相乘的積一定是兩個分數的公分母,分子擴大的倍數正好是另一個分數的分母,并且分數單位的分子都是1,因此得出:“兩個分數單位相加,分母相乘的積等于分母,分母相加的和等于分子”。在此基礎上概括出字母表達的規(guī)律式子:
完整細致地展現計算過程,引導學生反觀、體悟、辨析,有利于揭示內在算理,幫助學生獲得深刻的體驗和認知。辨析不止步于方法,引導學生由法及理,由具體到抽象,學生的思維便會拾級而上,走向深度思考,從而促進高階思維的發(fā)展。這一提升依靠的不僅是探究,更是回過頭來的辨析。回過頭來對過程進行辨析,學生就能夠從對方法的關注轉向對內在聯系與深層算理的關注,關注了內在聯系,關注了深層次的算理,也就關注了問題的本質,也就對問題獲得了一般性的認知和理解。
綜上所述,把結論當作教學的終點,勢必會忙著記憶,一味強化,急著運用,學生提升的就不是能力和素養(yǎng)。而把結論當作學習的資源,就要對結論獲得的過程、結論的前提、結論的道理進行深入的辨析。深入追問學生的直覺,辨析發(fā)現的過程,仔細比較算式的特征,辨析結論的前提,以慢鏡頭的方式回放計算的過程,尋求方法和過程的聯系。這樣的教學是對結果進行診斷,是對方法進行追問,是對過程進行辨析,是對思維進行思維。學生獲得的就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還有深思的能力、反思的習慣,以及帶得走的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史寧中.數學基本思想十八講[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 余文森.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