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波
摘? 要: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于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提出新方向。要求“努力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面對當前的發(fā)展形勢,在機遇與挑戰(zhàn)面前,學校體育該如何在學校教育的體系中發(fā)揮其獨特的育人價值?怎樣的學校體育才是更適宜學生發(fā)展的?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與邏輯分析法,對儒家傳統(tǒng)教育思想和西方體育教育理念進行分析與研究。結合學校體育的育人價值,試將儒家傳統(tǒng)教育思想中的育人理想與育人目標移植到學校體育之中,確立“立德樹人”的學校體育理念,構建學校體育“君子人格”的養(yǎng)成模式。
關鍵詞:立德樹人? 學校體育? 儒家教育? 君子人格
中圖分類號:G807.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8(c)-0079-02
1? 體育教育“育人”功能的歷史追問
1.1 中國傳統(tǒng)儒家教育的育人思想
其一,“為人之道”的傳統(tǒng)儒家育人目標。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自漢代以來儒家思想一步步確立了其中華民族文化核心的地位??梢哉f,“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一個重要途徑。”[1]儒家傳統(tǒng)教育始終是圍繞為人之道,即“怎么做人”進行的。教育是立國之本,為人之道是教育之本,懷仁知禮是人之根本[2]。我國古代教育內容基本上都是與‘禮相符的道德規(guī)范,有學問的人一定是知‘禮的人[3]傳統(tǒng)儒家教育理念中對人如何“成人”的教育是具有一整套完備的體系與設想的,孔子所提出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中就明確包括禮、樂、射、御、書、數(shù)此六項?!吧洹奔瓷潋T技術,“御”即駕馭馬車的技術。可見,傳統(tǒng)儒家教育培養(yǎng)的君子不僅僅是滿腹經(jīng)綸,更應是體格強健的。
其二,傳統(tǒng)儒家教育“成人之學”促使了國民完善人格之養(yǎng)成。
于偉在《儒家的濡化與國民性問題再思》一文中提出了儒家倫理的三重架構,認為傳統(tǒng)儒家教育對國民“為人之道”的形成過程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4]。首先,對初始人性的不成熟狀態(tài)進行規(guī)范與制約?!盾髯印ば詯骸菲袑Τ跏既诵缘囊?guī)范與制約早有論述,認為人雖天生“固無禮義”,但可通過“強學”和“思慮”來加以約束。其次,確定明確可踐行的倫理人格目標——君子教育,并提供可操作的路徑——明禮、習禮、執(zhí)禮??鬃拥睦硐肴烁裰饕袃深悾菏ト撕途覽5]。最后,自覺主動“成人”,即完善養(yǎng)成“君子人格”。這一先秦儒家傳統(tǒng)教育的三重架構體系便成了一種代際之間不斷言傳身教至今的文化傳遞與延續(xù)。在從初始人性到完善人格養(yǎng)成的過程中,“禮”的教化與育化作用為“成人”教育奠定了基礎,穩(wěn)實了其最終理想的人格塑造。
毛澤東1917年在《新青年》上發(fā)表的《體育之研究》一文中的著名論述——“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茍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6]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應該是對學校體育目標最為明確的定位,也是對受教育者完善人格的養(yǎng)成最為全面的把握。
1.2 西方體育思想對育人功能的彰顯
“健全的精神寄寓于健全的身體”這是西方流傳頗廣的有關身心關系的至理名言。西方體育史研究表明,古希臘人很早就產(chǎn)生了重視體育的思想,他們把從事體育鍛煉視為通向人類所追求的最高目標——“善”的一條重要的途徑[7]。早在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就認為體育運動(跑步)是使人聰明的前提。不斷地鍛煉他的身體,使他健壯起來,以便他長得既聰慧又有理性,能干活,能辦事,能跑,能叫,能不停地活動,能憑他的精力做人,能憑他的理性做人。”[8]英國伊頓公學非常重視體育對學生的全面影響,并發(fā)出:“運動第一,學習第二”的口號。伊頓公學每周體育課時達23h左右,幾乎與文化課時(31h)平分秋色,每一學生基本每天中的半天都在參與體育運動[9]。我們可以從伊頓公學對體育課的重視程度看出伊頓公學注重的是體育背后的精神塑造,是體育對人格的教育,是以期通過體育使身體和精神協(xié)調發(fā)展的教育理念。事實上,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之父顧拜旦復興奧運會的根本宗旨正是在此——通過體育競賽來教育青年促進青少年全面發(fā)展。
2? 當代學校體育育人功能的困境
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在南京青奧會發(fā)表的演說中提到:在很多國家,體育在教育體系中應該扮演的角色沒得到應有的重視,體育的作用被很多教師和家長低估,這其中就包括中國,甚至可以說,這種狀況在中國更為嚴重[10]。在中國應試教育的桎梏之下,“唯分數(shù)論”成為學校教育的首要目標。體育,常年來被高考制度的“邊緣化”導致授課時間被大量占用,授課內容被肆意更改。學生的課余時間更多的是被課業(yè)和習題所侵占。近年來,高考體育加試,中考體育分數(shù)提高等等政策表面上對學校體育的重視程度提高,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了應對體育測試,很多學生家長選擇在考試前蜂擁而至體育輔導班,專門為測試項目加班加點的練習,可見,在分數(shù)誘惑的威力之下,體育成為了“應試教育”的衍生品。這一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應試教育余溫未散,唯分數(shù)論思想仍舊制約著學校教育的發(fā)展目標;其二,體育的價值及功能未能被學生、家長乃至學校真正理解,人們眼中的學校體育還只是“玩耍課”,其深刻的育人功能未被挖掘和重視。
3? 學校體育育人功能的現(xiàn)代化轉型
3.1 從傳統(tǒng)儒家教育思想中挖掘學校體育的育人功能
由術入道:實現(xiàn)學校體育“成人之學”的育人目標。
學校體育應該注意不單單只是對運動技術的教授,更重要的是完善個體的全面發(fā)展,更重視從身體的素質增強到人格的完善塑造。清華大學原黨委書記陳希曾在《大學校長談體育》中提及:在討論樹立體魄與人格并重的體育觀時,我們將把重點放在人格培養(yǎng)方面。因為體育教育忽視育人和人格的培養(yǎng)將是沒有靈魂的教育[11]。學校體育要改革,要回歸“育人”屬性可以從中國傳統(tǒng)儒家教育思想中挖掘并吸取養(yǎng)分。儒家“六藝”之中“射”“御”是對受教育者身體的鍛煉,然而卻不僅僅停留在身體鍛煉技術的掌握。我們要明確學校體育不僅僅是身體素質的鍛煉手段, 而且要成為培養(yǎng)教育人的方式[12]。運動技能是學校體育的根本與主體,然而卻不能忽視體育在學校教育系統(tǒng)內的隱含屬性——育人。誠然,強調運動技能并沒有過錯,也沒有問題,其問題在于當代學校體育輕視了自身的價值,導致育人功能在體育教育中所應具有的靈魂地位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與認知,最終造成對學校體育本體認識的偏頗。
正如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所言,體育在教育中的獨特價值應體現(xiàn)為兩方面:一是促進人的自然屬性;二是培養(yǎng)社會屬性,包括公平競爭、團隊合作等品質。南京青奧會“不設獎牌榜,享受體育快樂”彰顯“體育回歸教育”的意義。對中國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挖掘,給我們以啟示:學校體育傳授給受教育者的不能簡單停留在技術層面,而是要將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配合教育培養(yǎng)受教育者全面地實現(xiàn)德智體美的綜合發(fā)展。學校體育要“由術入道”,要由重技能向重文化轉變;要由單一的鍛煉身體素質向培育“君子人格”回歸。
3.2 構建學校體育“君子人格”的養(yǎng)成模式
立德樹人:實現(xiàn)學校體育對“君子人格”的培育。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學校體育的本質:是以運動的普及為原則,是以運動為手段,并借助競技活動與運動會,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體精神,使學生身心獲得全面發(fā)展[13]。全面發(fā)展絕不等于育德+育智+育體+育美,如果各科以自己的一面為唯一目的,如體育只育體,德育只育德,智育只育智,美育只育美,那么即便有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也不可能培育出全面發(fā)展的人。試將學校體育與儒家“成人教育”進行有機融合,首先對受教育者從基本“禮制”入手,進行規(guī)范與約束;其次,形成“仁”“義”觀念,完善其社會屬性激活體育對人的“社會性”培養(yǎng)的功能;第三,逐漸完善“君子人格”。
4? 結語
本文在對儒家教育思想進行分析與借鑒之后,希望提出適合于學校體育發(fā)展改進與完善的建議。在對儒家教育“為人之道”和“成人之學”的教育目標與理想的重讀以及“君子人格”養(yǎng)成的模式重讀與分析之后,根據(jù)學校體育的獨特優(yōu)勢加以借鑒遷移,希望能夠在強調學校體育育人價值的基礎之上提出一些初步的設想。希望隨著對學校體育“由術入道”的深入理解,學校體育“君子人格”養(yǎng)成模式的逐步完善等問題的不斷研究與發(fā)現(xiàn),能夠為學校體育的良性發(fā)展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發(fā)展思路。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
[2] 于偉.先秦儒家之“禮”與我國教育的教化功能[J].教育研究,2013(4):72.
[3] 于偉.儒家的濡化與國民性問題再思[J].教育研究,2016(6):95.
[4] 毛澤東.體育之研究[J].新青年,1917.
[5] 李金龍.論中西傳統(tǒng)體育基本思維方式的特征[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6] 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78.
[7] 王旭烽.伊頓的體育精神[N].浙江日報,2012-07-30(21).
[8] 王集旻,王玨玢.讓體育回歸教育——來自巴赫的善意提醒[EB/OL].[2015-05-15].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4-08/20/c_126895078.htm.
[9] 楊貴仁.大學校長談體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邱丕相,王國志.當代武術教育的幾點思考[J].體育學刊,2006(3):76-78.
[11]律海濤,何敘.蔡元培體育教育思想與當代體育教育[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9,29(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