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關鍵詞】 寄宿制小學;心理輔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8—0054—01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和學校布局調整,很多農村學生在寄宿學校就讀。這些學生從小離開了父母的關愛和呵護,容易產生各種心理疾病,尤其是剛步入青春期的高年級學生,受自身及外界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所面臨的成長發(fā)育、同伴交往、升學等壓力增多,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的幾率明顯增多。寄宿制學校環(huán)境相對封閉,為了便于管理,會限制學生的活動時間和自主性,這使得經常處在這種緊張而單調的學習生活中的學生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集體生活使得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難免因為個人性格差異等因素引發(fā)矛盾。所以如何針對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是學校當前刻不容緩的責任。
一、健全寄宿制學校管理機制,多渠道對學生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1. 召開主題班會,提升學生心理核心素養(yǎng)。根據(jù)班級情況在開學初制訂相應計劃,針對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或出現(xiàn)的新問題,安排提升學生心理核心素養(yǎng)的系列主題班會,班主任根據(jù)平時的觀察,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學會判斷心理問題,講解簡單的解決辦法,避免因發(fā)現(xiàn)太晚對孩子成長造成影響。
2. 及時了解學生心理變化情況,做到早預防早糾正。小學生會隨著生理年齡的變化,逐漸步入青春發(fā)育期,青春期的身心發(fā)展不平衡性及矛盾性更加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一方面生理變化對心理活動產生沖擊,另一方面心理上存在著成人感與幼稚性的矛盾。成人感與幼稚性并存所引起的種種心理沖突和矛盾有很多:既反抗又依賴、既固執(zhí)又多變、既勇敢又膽怯、既驕傲又自卑等等。同時,他們的內心世界越發(fā)豐富起來,變得更為敏感,更加細膩,對自我也備加關注起來。對這些矛盾多變的青春期發(fā)展性特征,每位教育者必須了然于心,要經常深入學生當中,通過和他們一起聊天,一起活動來了解班內情況,摸查學生心理狀況,尤其對對留守學生、單親家庭學生以及患有疾病的學生更要建好檔案,定期談話、輔導,多關心幫助他們,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盡量避免不健康心理的出現(xiàn)。
3. 在各科教學中貫穿心理健康教育。在課程教學時,若出現(xiàn)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內容,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相關教育輔導。如語文課中,可結合一些人物的心理活動,讓學生探討與之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久而久之在各種學習氛圍的影響下,會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4. 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為學生注入心理正能量。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不僅使不同才能的學生找到展示自己特長的機會,體會到集體生活的樂趣,而且還能讓學生消除心理障礙,增進人際交往,建立自信心,還有利于教師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二、構建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營造健康和諧的育人環(huán)境
學校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體,但離不開家長的密切協(xié)助和社會的支持配合。因此抓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加強家校聯(lián)系和密切協(xié)作,學校也應當主動與社會教育機構合作,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育人環(huán)境。
1. 用真誠和愛心打動學生,增加學生對教師的信任。班主任老師平時要多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通過一些暖心的小舉動來增進師生感情,增加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如在學生生日時送給一份小禮物或一句鼓勵的話語。當學生心里有想法或委屈時,主動與其交流,共同想辦法解決等。
2. 借助家長培訓,增強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意識。平時性格內向的孩子出現(xiàn)心理問題一般隱藏得很深,班主任或任課老師不一定能及時察覺,這就需要家長的協(xié)助。學校可以在召開家長會時進行心理健康講座,定期發(fā)放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單,在家校微信群中分享心理健康小視頻和文章等,讓家長了解孩子容易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以及解決辦法,提高家長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
總之,在農村寄宿制小學,老師既是文化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者。我們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更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讓他們從童年起就擁有健康的體魄來迎接快樂的學習生活。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