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磊
【關鍵詞】 “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融合
【中圖分類號】 G633.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9—0049—01
信息技術作為新興的教學手段,正改變著課堂教學,改變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應用、融合、變革,是教育信息化發(fā)展不同階段的三個關鍵詞。從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到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融合,使得枯燥的課堂變得豐富多彩,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教學質量。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教師作為教學一線的主力軍,擔負著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重任。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樹立信息時代正確的人才培養(yǎng)觀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必須聚焦新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的新需求,強化以能力為先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教師作為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主力軍,不僅明確了培養(yǎng)的方向,也明確了培養(yǎng)的方法。由于新技術、新媒體的介入,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善于在信息化的環(huán)境里把學生變成學習的主人,自己則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不斷激發(fā)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能學、會學、樂學、善學,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智能型人才。
二、重塑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媒體之間的關系
為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改革,教師要明確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處理好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媒體之間的關系。首先,信息時代,教師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者,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了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在活動的組織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學習解決各種問題的途徑。其次,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探索者。教師要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方式,推行啟發(fā)式、引導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等教學組織模式,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再次,教材不再是教學的權威,而是以教材為依托,形成教材+信息化的教學資源,拓寬了教學內容,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教學媒體的運用,不僅輔助課堂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而且逐漸變革著課堂結構,更新著教師教學的觀念和學生學習的方式,教學媒體逐步成為學生學習的工具之一。
三、提高信息化教學的實施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由于受自身教育觀、技術觀及實踐能力的限制,對信息技術使用方法不當,濫用、誤用現(xiàn)象比較常見。技術應用表層化,甚至只是個表現(xiàn)形式,并沒有推動教學的深入,更談不上變革。2.0時代對教師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全面提升信息素養(yǎng),把創(chuàng)設信息化的教學環(huán)境常態(tài)化,運用海量的信息資源、新技術、新軟件推動教育的革新,把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學習、生活問題的能力變成必備的基本素質。比如,使用各種手機app、微信、小程序等人性化、極簡化、實用化的軟件。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習和運用極簡技術,課堂上隨時打開隨時用,方便教育教學。
四、優(yōu)化教學設計,實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
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苯處熞朴谝龑W生在課堂學習中,在與技術互動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教學設計中,教師要能夠預設或引導學生提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形成項目式學習,在多媒體預設的直觀的情境中人機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相互交流、相互傾聽、相互感悟中思考、交流、合作探究并總結提高。
五、依托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信息時代需要綜合型人才,單一技能的運用無法支撐未來人才的發(fā)展。因此,課堂教學不能僅僅是單一的學科學習,而要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中將多學科融合在一起,不斷喚醒學生與生俱來的創(chuàng)造力。如,創(chuàng)客教育、編程教學等特色課程,是完善適應信息時代課程體系的重要舉措。教師一方面要善于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中尋找恰當?shù)那腥肟?,有效融合各學科知識,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提升信息化應用能力,為學習型社會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
六、利用信息化手段豐富課堂教學評價
“班班通”方便了教師、家長對學生的評價。教師、家長收集學生成長的圖片、文字、視頻等上傳班級空間,展示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成長,較完整地記錄了學生的成長軌跡。指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生生互動評價,將評價變成學生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的過程。除表象基礎性層面的評價外,還應借助大數(shù)據(jù)分析提供更加科學、精準的評價依據(jù),運用可視化圖表和數(shù)據(jù)智能分析學生的學情,進而作出更加準確、客觀的多元智力評價。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基于甘肅省“全面改薄”項目班班通環(huán)境下的學校教育信息化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 GS[2018]GHBZ131)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