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江蘇省新沂市人民醫(yī)院風濕免疫科,江蘇新沂 221400
臨床發(fā)現(xiàn),當前高尿酸血癥合并痛風發(fā)病率越來越高, 高尿酸血癥合并痛風會明顯增加臨床治療難度, 別嘌呤醇是尿酸合成抑制的主要用藥,臨床已經(jīng)證實其療效[1-2]。不過因為該藥物僅僅能夠抑制還原性的黃嘌呤氧化酶,且別嘌呤醇和黃嘌呤氧化酶相互作用后, 黃嘌呤氧化酶會因為酶中的鉬活性中心自發(fā)性還原, 從而活性得以恢復,影響藥物治療效果[3-4]。 并且,該藥物屬于嘌呤類似物,必然會影響嘌呤及嘧啶代謝的其他酶活性, 出現(xiàn)比較明顯的不良反應[5-6]。 所以,當前臨床一直致力于研究新型控制尿酸藥物,該院應用非布司他治療,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具體用藥劑量還沒有完全闡明, 該研究以該院門診2018 年3 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101 例患者為對象,報道如下。
隨機將101 例門診收治的高尿酸血癥伴緩解期痛風患者分為3 組。1 組33 例,男23 例以及女10 例;年齡22~87 歲,平均年齡(53.66±10.54)歲。2 組34 例,男24 例以及女10 例;年齡22~85 歲,平均年齡(54.94±11.28)歲。 3 組34 例, 男23 例以及女11 例; 年齡22~86 歲, 平均年齡(53.51±10.07)歲。 3 組年齡、性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符合高尿酸血癥診斷標準;合并痛風,痛風處于緩解期;血尿酸水平高出360 μmol/L;均接受痛風飲食;得到倫理委員會批準,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不符合診斷標準,不符合納入標準;合并心腦肝腎嚴重臟器疾病;合并認知障礙;對研究使用藥物過敏。
藥物:非布司他片(國藥準字:H20130081),別嘌呤醇片(國藥準字:H20033683)。
非布司他片有2 種用法,一種為服用1 次/d,20 mg/次;另一種為服用1 次/d,40 mg/次。 別嘌呤醇片服用2 次/d,100 mg/次。
1 組接受別嘌呤醇片治療,2 組接受非布司他片20 mg 劑量治療,3 組接受非布司他片40 mg 劑量治療,用藥方法如上,均治療6 個月。
血清尿酸水平:分別在治療開始前、治療3 個月后、治療6 個月后分別抽取患者3 mL 空腹靜脈血液,進行離心處理后完成血清分離,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及配套試劑盒完成血清尿酸水平的測定。 血清尿酸水平<360 μmol/L表明處于正常范圍。
不良事件[7]:比較兩組治療后胃部不適、過敏、肌酐升高、上腹痛、面神經(jīng)炎發(fā)生情況。
顯效:治療后患者血尿酸恢復正常(低于360 μmol/L),尿酸水平恢復正常;好轉:治療后患者血尿酸水平較正常偏高,尿酸水平較正常偏高;無效:治療后患者血尿酸水平與治療前降低幅度不大,尿酸較治療前更高[8]。 總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
數(shù)據(jù)通過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治療有效率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血清尿酸水平以(±s)表示,采用F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1、2、3 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比較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 個月后2、3 組血清尿酸水平明顯低于1 組(P<0.05),2、3 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6 個月后2、3 組血清尿酸水平明顯低于1組(P<0.05),3 組低于2 組,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2、3 組治療3、6 個月后血清尿酸水平均明顯低于組內治療前(P<0.05),見表1。
表1 3 組患者治療前、后不同時間血清尿酸水平變化比較[(±s),μmol/L]
表1 3 組患者治療前、后不同時間血清尿酸水平變化比較[(±s),μmol/L]
組別 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 治療6 個月后1 組(n=33)2 組(n=34)3 組(n=34)F 值P 值530.18±95.49 533.28±98.56 532.80±99.69 0.348 0.121 375.28±40.33 321.27±40.11 302.37±29.37 3.525 0.016 329.55±67.80 277.58±24.03 230.18±32.24 3.652 0.008
1 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24.24%,2 組發(fā)生率為20.59%,3 組發(fā)生率為23.53%,3 組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 組治療后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n(%)]
1 組顯效7 例,好轉9 例,無效17 例;2 組顯效10 例,好轉15 例,無效9 例;3 組顯效12 例,好轉14 例,無效8例,1 組治療總有效率為48.48%,2 組有效率為73.53%,3組有效率為76.47%,2、3 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1 組(P<0.05),2、3 組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痛風屬于一類晶體性關節(jié)炎,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尿酸排泄減少導致[9]。 臨床發(fā)現(xiàn),痛風發(fā)生的生化基礎主要為高尿酸血癥, 所以對于痛風的治療必須實現(xiàn)血尿酸水平的有效控制[10]。非布司他是新型非嘌呤類選擇性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 臨床證實能夠強效且迅速減低血清尿酸水平[11]。該研究2、3 組接受非布司他片治療,結果顯示,治療3、6 個月后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明顯低于接受別嘌呤醇片治療的1 組(P<0.05),證實非布司他片能夠較別嘌呤醇片獲得更好的血清尿酸控制效果, 對于患者病情的控制有重要意義。 并且從結果可以得知, 雖然非布司他片20 mg、40 mg 兩種劑量使用后血清尿酸水平差異不大,但仍可得知40 mg 劑量用藥后血清尿酸水平下降速度要略快于20 mg 劑量,表明稍大劑量的非布司他片能夠獲得相對更好的效果。
另外,該研究2 組治療后有效率為73.53%,3 組有效率為76.47%, 明顯高于1 組治療總有效率48.48%(P<0.05),類似研究顯示[12],甲組(非布司他片40 mg)治療總有效率為73.3%(22/30),乙組(非布司他片80 mg)治療總有效率為83.3%(25/30),丙組(別嘌呤醇片300 mg)則為60.0%(P<0.05),與該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但具體數(shù)據(jù)上有一定差異, 分析是因為藥物使用劑量及納入對象差異導致。 從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來看,1 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24.24%,2 組發(fā)生率為20.59%,3 組發(fā)生率為23.53%,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259,P>0.05),表明非布司他片治療高尿酸血癥伴痛風能夠較別嘌呤醇片獲得更好的臨床效果,且不會對患者安全產生嚴重影響。
綜上所述, 高尿酸血癥伴痛風接受非布司他片治療的整體效果要優(yōu)于別嘌呤醇片治療,能夠更有效控制血清尿酸水平,且不會明顯增加不良事件。 但該研究因為研究時間較短,納入對象較少,結果中未體現(xiàn)出20 mg、40 mg劑量的非布司他片在高尿酸血癥伴痛風治療效果上的明顯差異, 在往后的研究中應該增加樣本量、 延長研究時間,以獲得更科學、全面的研究結論,為臨床提供更多有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