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金鑫,蔡敏,柳曼
江蘇省阜寧縣人民醫(yī)院麻醉科,江蘇阜寧 224400
隨著醫(yī)療領域不斷發(fā)展,微創(chuàng)手術技術不斷成熟,各類腹腔鏡術式已廣泛推廣于臨床中[1-2]。 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則屬于目前臨床中最常見膽囊疾病治療術式,過程中就人體疼痛神經(jīng)具有較大影響, 對受術者麻醉要求較為苛刻,且需滿足麻醉誘導快速、麻醉過程平穩(wěn),術后患者迅速蘇醒等諸多要求[3-4]。 現(xiàn)以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期間在該院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86 例患者為對象,開展了瑞芬太尼聯(lián)合丙泊酚靶控輸注麻醉與瑞芬太尼聯(lián)合七氟醚麻醉兩種方法的對比研究,報道如下。
將在該院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86 例患者設為研究對象。 基于隨機數(shù)字法,均分并成立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43 例。 實驗組中男性21 例,女性22 例;年齡21~68 歲,平均(41.3±3.9)歲。對照組中男性20 例,女性23例;年齡23~67 歲,平均(43.4±4.1)歲。納入標準:對象均符合臨床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治療指征,且手術耐受者;無心臟、肝臟、腎臟等重大器官疾病者;無糖尿病、甲狀腺、腎上腺等重大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疾病者; 無神經(jīng)及呼吸系統(tǒng)疾病者;無精神類疾病,意識、表達清晰者;成年患者,自主認知健全者。 排除指標:合并炎癥、感染及其他重大疾病者;手術禁忌、藥物禁忌及存在藥物過敏史者;具長期鎮(zhèn)靜、抗抑郁、阿片類藥物服用史者;長期飲酒史者。 該研究獲得患者知情并同意, 且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對象常規(guī)腹腔鏡手術術前準備,禁食8 h,術前均建立上肢靜脈通路。 常規(guī)心電、血流動力學指標檢測。術前兩組對象均給予了氧氣吸入及肌肉注射0.01 mg/kg濃度的阿托品。
對照組給予瑞芬太尼(國藥準字H20030197)聯(lián)合丙泊酚(國藥準字H20051843)靶控輸注麻醉:麻醉誘導給予丙泊酚2 mg/kg,羅庫溴銨(國藥準字H20093186)0.6 mg/kg; 靜脈注射血漿濃度劑量4 ng/(kg·min) 的瑞芬太尼,3 min 后實施氣管插管。術中靶濃度靶控輸注瑞芬太尼及丙泊酚,進行麻醉維持。 在保證丙泊酚最低血漿靶濃度2 ng/kg 的情況下,給予靶控輸注瑞芬太尼3 ng/(kg·min)。術后停藥,待患者自主呼吸及意識恢復后拔除插管。
實驗組則給予瑞芬太尼聯(lián)合七氟醚(國藥準字H2004 0772)吸入麻醉:麻醉誘導給予咪唑安定(國藥準字H10980025)0.04 mg/kg,羅庫溴銨0.6 mg/kg 及丙泊酚2.0 mg/kg;靜脈注射血漿濃度劑量4 ng/(kg·min)的瑞芬太尼,3 min 后實施氣管插管。插管后接麻醉機機械通氣,潮氣量8~12 mL/kg,呼吸頻率12 bpm。 術中吸入1%~3%的七氟醚進行麻醉維持, 同時給予靶控輸注瑞芬太尼3 ng/(kg·min)。 術后停藥,待患者自主呼吸及意識恢復后拔除插管。
詳細監(jiān)測兩組對象手術后血流動力學指標、 清醒時間及拔管時間,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血壓、心率數(shù)據(jù);同時結合患者術中機體狀態(tài)監(jiān)測以及術后自我回憶進行麻醉效果評定[5],將麻醉效果分為:優(yōu)級:感覺無痛、術中機體反應平穩(wěn);良級:略感不適,但仍能夠完成手術。
研究中所涉及數(shù)據(jù)全部錄入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中整理。 統(tǒng)計中,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對象收縮壓、舒張壓、心率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各項對比結果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對象手術后血壓(收縮壓、舒張壓)、心率對比(±s)
表1 兩組對象手術后血壓(收縮壓、舒張壓)、心率對比(±s)
組別 收縮壓(mmHg) 舒張壓(mmHg) 心率(bpm)對照組(n=43)實驗組(n=43)t 值P 值136.9±6.1 124.4±6.2 13.228<0.05 89.3±5.1 81.5±4.3 11.908<0.05 91.5±5.0 82.3±4.9 12.316<0.05
實驗組對象麻醉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且該組清醒時間、拔管時間也明顯低于對照組,各項對比結果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對象手術麻醉效果、清醒時間及拔管時間對比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因其創(chuàng)傷小、疼痛輕、用時短等優(yōu)點得到了現(xiàn)今臨床的廣泛認可。 但由于需要人工氣腹,故需要較深的麻醉,且手術期麻醉平穩(wěn)要求均較苛刻[6]。 目前臨床中較常用的手術麻藥中,瑞芬太尼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 無蓄積等優(yōu)點, 其屬于芬太尼類阿片受體激動劑, 能夠進一步被血液和組織中的非特異性酯酶代謝降解,作用時間短,可控性更好,其經(jīng)血漿和組織內(nèi)膽堿酯酶分解,起效快,麻醉后清醒迅速,非常適用于短時間的各類手術,此藥物已廣泛作為全麻藥和全麻誘導藥[7];丙泊酚是一種全新的短效靜脈全麻藥, 采用靜脈注射的方式,效果平穩(wěn)、作用時間短,同樣適合短時間的麻醉[8]。 而七氟醚則屬于吸入性麻醉藥物, 其具有就人體血液及組織中更為優(yōu)異的溶解性,就人體氣道損害更小。 藥物可直接就大腦皮層產(chǎn)生作用, 手術麻醉中更能充分體現(xiàn)其麻醉效果。 但依據(jù)可靠調(diào)查顯示,單獨應用丙泊酚,其麻醉過程中就患者具有一定呼吸抑制作用, 進一步導致呼吸頻率下降等不良反應。 而單獨使用七氟醚,較易引起患者的躁動情況,對其血流動力學指標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作用,影響麻醉效果[9]。 故針對上述定論,臨床中就手術全麻藥物的選擇始終存在一定的爭議, 而藥物的復合使用方法則更加受到醫(yī)者們的關注。
江波[10]學者就其研究中,以92 例實施膽囊切除術的患者為對象,隨機均分為兩組后,觀察組運用瑞芬太尼聯(lián)合七氟醚維持麻醉, 對照組則運用瑞芬太尼聯(lián)合丙泊酚靶控輸注維持麻醉。 結果顯示,觀察組麻醉效果(95.65%)及術后血流動力指標[收縮壓(123.7±5.9)mmHg、舒張壓(80.9±4.1)mmHg、 心率 (83.1±5.1)bpm] 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84.78%(137.8±5.8)mmHg;(91.2±3.9)mmHg;(92.3±4.7)bpm], 且觀察組蘇醒時間 (7.0±3.4)min、 拔管時間(10.1±3.7)min 也顯著低于對照組[(13.1±7.8)min;(16.7±5.1)min]各項指標對比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就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實驗組對象血流動力學指標(收縮壓124.4±6.2、 舒張壓81.5±4.3、 心率82.3±4.9) 顯著低于對照組[(136.9±6.1)mmHg、(89.3±5.1)mmHg、(91.5±5.0)bpm](t=13.228、11.908、12.316);實驗組麻醉效果93.02%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69.77%(χ2=3.839),且該組清醒時間(6.2±2.1)min、拔管時間(9.6±3.3)min 也顯著低于對照組[(11.5±3.3)min、(15.9±4.7)min](t=16.563,12.525),各項對比結果數(shù)據(jù)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充分提示了瑞芬太尼聯(lián)合七氟醚吸入麻醉的效果更佳優(yōu)異于瑞芬太尼聯(lián)合丙泊酚酚靶控輸注麻醉,結果也與江波學者研究結果一致,證實了其可靠性。
綜上所述, 瑞芬太尼聯(lián)合七氟醚吸入麻醉相比于瑞芬太尼聯(lián)合丙泊酚酚靶控輸注麻醉效果更佳, 患者術后血流動力更為穩(wěn)定,清醒時間更短,此方法不適為腹腔鏡手術理想麻醉手段,且更具有廣闊的前景,值得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