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坡
趙? 坡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中書院教師,全國中學生化學競賽金牌教練員,深圳市首屆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優(yōu)秀中考命題教師,深圳市高考工作先進個人,深圳市中小學教師評審專家?guī)斐蓡T。出版了《做“有問題”的班主任》等十余本教育專著,其中多本專著入選“全國中小學教師閱讀推薦書目” “影響中國教師的100本書”及“全國中小學圖書館推薦館藏書目”。
在“正念”練習中,有一個經(jīng)典練習——品味葡萄干。在研究問題學生時,要用品味葡萄干的方法來品味問題學生,深入地察覺問題。
那么,如何用品味葡萄干的方法來研究問題學生呢?
持——把學生放在手心。
能夠把問題學生放在手心的班主任是具有教育大愛的班主任。雖然問題學生有許多令人生厭的地方,班主任有許多疏遠問題學生的理由,但當班主任真正把問題學生放在手心時,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看——仔細觀察學生的言行。
班主任非常有必要在目之所及的范圍內(nèi),仔細觀察問題學生的一切言行。
有一個學生在課堂上玩彩筆,激動之下把彩筆筆墨灑到了我的襯衣上。在我沒有任何批評的情況下,這名學生立刻安靜下來,默默收拾彩筆,并在剩下的時間里一言不發(fā)。我看得出來,他非常懊惱和愧疚。第二天,我遇到他時,他告訴我,他回家查資料了,那種彩色筆墨是可漂洗筆墨,只要用漂白液漂洗一下就可以洗干凈了。這名讓所有科任老師感到頭疼的問題學生,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展現(xiàn)出他閃光的一面。
觸——和學生來一次“親密接觸”。
對于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學生,班主任可能會與他們握手、擊掌或擁抱,這是班主任與學生的“親密接觸”,但對于表現(xiàn)比較糟糕的問題學生,班主任與他們的“親密接觸”可能就只有擰耳朵、打屁股、點額頭。
前者的“親密接觸”,是正向的接觸,頻率越多,正向影響就越深;后者的“親密接觸”,是負向的接觸,頻率越多,負向影響就越深。
有實踐表明,師生間的正向“親密接觸”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老師的熱情、溫暖、喜愛和關心,能增添學生親近老師的勇氣,有利于親密師生關系的建立。同時,在與學生“親密接觸”時,老師能通過學生的表情、姿勢、力量等方面的表現(xiàn),體察到學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班主任了解學生,進而調(diào)整教育策略。
嗅——于細微處感知學生的精神味道。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精神味道。比如,陽光的味道、熱情的味道、勤奮的味道等。班主任可以通過這些精神味道開啟了解問題學生的窗口。
班主任對問題學生的“嗅”應當屬于常態(tài)觀察,最佳做法是將有意的舉動放置于無形之中。也就是說,班主任一方面不要大張旗鼓,避免引起學生的反感;另一方面也不要刻意為之,以免將自己變得疑神疑鬼。
聽——把內(nèi)在的東西慢慢引出來。
聽,是最能直觀察覺學生內(nèi)心世界的途徑。
這里的聽包括兩種:一是教師在師生雙方的對話過程中傾聽;二是教師以旁觀者身份聽問題學生在其他場合的談話。問題學生說話的內(nèi)容可以反映其思想觀念,說話的語氣可以反映其情緒變化,說話的頻率可以反映其性格特征,說話的對象可以反映其人際交往。
為了強化聽的效果,班主任需要創(chuàng)造聽的機會。比如,一對一交流、班會課展示、課間閑談、課上發(fā)言等。班主任可以多給問題學生提供講話的平臺,想辦法讓問題學生多發(fā)言,以增加聽的機會。
放——測驗班主任對學生的感覺。
班主任可以有意體驗一下自己聽見、想起、看到問題學生的感覺。比如,當科任老師提起問題學生時,有什么感覺?
這些第一感覺,對班主任非常重要,對問題學生同樣很重要。
嚼——反復研究學生。
對于班主任來說,每一個問題學生都是一本故事集。這本故事集里有問題學生的調(diào)皮搗蛋,也有班主任的辛酸苦辣。班主任可以選擇一些典型事件,將其“放在嘴里嚼一嚼”,站在問題學生的立場,想一想他們的問題到底是什么,他們是否在某一刻呈現(xiàn)出獨特的閃光點,他們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他們曾經(jīng)可能經(jīng)歷了什么,他們在整體上是什么樣的人。
咽——真正在心底接納學生。
咽,意味著真正的接納。如果要真正接納問題學生,班主任需要做哪些準備?
首先,班主任的內(nèi)心是否有跨越不了的不良情緒障礙?如果班主任有不良情緒,那么就不要著急。在沒有不良情緒之后再進行這一步。
其次,班主任是否愿意“擁抱”問題學生?接納問題學生就要接納問題學生的問題。班主任如果把這些問題看成是問題學生在成長道路上的巨大坎坷,是否更愿意伸出手攙扶問題學生呢?
最后,班主任是否愿意誠心對待問題學生?心誠則靈,教育問題學生亦是如此。缺乏了誠心,班主任對問題學生的教育只能停留在形式上。這種形式主義產(chǎn)生的隔膜,班主任能感受到,問題學生也能感受到。
感——學生給班主任留下了什么。
按照上述步驟,此時,問題學生成了被接納、被研究、被關愛的人,班主任成了接納學生、研究學生、關愛學生的人。問題學生回到了學生應有的位置,班主任也回到了教育者應有的位置。
每一個問題學生都是一粒值得研究的葡萄干。之所以要把問題學生當葡萄干來研究,主要有兩個目的——
一方面,強化問題學生的學生本位,豐富問題學生的精神世界。
問題學生的本質(zhì)依然是學生,但常常因為糟糕的表現(xiàn)被班主任在無意中排除到學生群體之外。但無論如何,班主任都無法否認問題學生的學生身份,班主任只有完全承認了問題學生的學生身份,才能從根本上開啟教育轉(zhuǎn)化問題學生的漫漫旅程。
此外,問題學生是復雜的生命個體。他們的生命世界除了眾所周知的問題行為,還有大量的、班主任未知的地方。這些未知的地方如何才能呈現(xiàn)出來?這就需要班主任通過上述9個步驟細細體察。
另一方面,強化班主任的教育者本位,重塑班主任與問題學生的關系。
班主任在開展有關問題學生的工作時,首先要意識到自己作為教育者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做得夠不夠。在牢記教育者本職的基礎上,班主任才可以談管理。
這有什么意義呢?
班主任首先是教育者,問題學生首先是學生,這種師生關系牢不可破、堅不可摧。班主任必須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盡心重塑與問題學生的關系,盡力讓師生關系回歸到正常軌道,這樣才能心平氣和地開展教育轉(zhuǎn)化工作,而不是“把問題學生趕走,一了百了”這樣簡單粗暴。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