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永恒
我們在下鄉(xiāng)進行教學視導和“送教下鄉(xiāng)”活動中,發(fā)現(xiàn)語文教學存在一些詬病:從教師的引導看,課堂上教師講解、提問過多、過細、過煩瑣,引導不及時,過于僵化、呆板;從文本的解讀看,文章被切割得過碎、過小、過凌亂,人為地把原本簡單的文本復雜化;從學生的朗讀看,學生讀書過單一、過浮、過形式;從學生的思維看,思考過少或不需思考;從知識傳授看,知識點沒抓住,有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之嫌;從學習方式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活動沒有設計;從教學效果看,語言的理解、積累和運用得不到有效的訓練,書讀不成句,話說不成句,文寫不成句,教學費時低效。
在閱讀教學中,如何處理教材內(nèi)容,擺脫閱讀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呢?我們認為,要還課文一個本來的面目,還學生一個學習主人的地位,就必須給煩瑣的語文教學“瘦身”。也就是要求執(zhí)教者必須學會抓住核心知識點,精減教學活動;抓住文本,大膽增刪重組,去掉繁雜、瑣碎的部分,把復雜的文本變簡單;精煉語言,力求教學思路簡明、教學方法通俗易懂,做到刪繁就簡,由淺入深,便于學生理解、積累和運用。
這里說的“刪繁就簡”,不是片面追求的“簡單”,而是把語文教學藝術化、精品化、高效化,是在簡約教學中獲取不簡單的教學效果。
一、抓住核心知識,精減教學活動
每一篇課文除了生字新詞要認讀、課文讀通順外,還有對重點詞句的感悟,體會標點符號的用法,了解文章的表達方法,感受人物形象,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些知識該感悟的要感悟,該了解的要了解,該體會的要體會,我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像吃火鍋一樣,把所有的知識統(tǒng)統(tǒng)丟入一個教學活動中,變得雜亂一鍋湯。而是要針對不同的語句、不同的知識設計切合的教學活動,使得教學流程清晰,融會貫通。如《大禹治水》可這樣設計:
活動一:自由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你感受到了禹治水的什么品格?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學生自主讀文、思考。
活動二:學生交流。
預設一:堅持不懈。
時間長。抓住“十三年”感悟,引導學生想象禹在十三年里做了什么。指導重讀“十三年”讀出禹的堅持不懈。
從未停止。抓住“到處奔走”感悟,引導學生想象禹去過哪些地方,會遇到哪些困難。
預設二:無私奉獻。
一心為民。抓住“十三年”和“三過家門而不入”對比感悟,想象家里人看到他走過家門會對禹說什么,體會禹的無私奉獻。教師用不同的語言引讀。
這樣的設計,從整體感知到逐句品讀,活動清晰明了,引導學生直奔要品悟的關鍵詞句,體現(xiàn)“以讀悟文,以說悟文”的思想。課堂上,學生的讀,讀一次有一次的要求,讀一次有一次的效果。學生讀得韻味鮮明,說得流暢實在,悟得見解獨到。
二、抓住文本重組,大膽增刪取舍
有些文本,有效信息不多,教師可根據(jù)文本的特點、學生的認知水平,給文本減肥瘦身、壓縮個頭,重組教材,把最有訓練價值的東西凸顯出來,指導學生學習。因為從目前教學規(guī)定的課時和教學內(nèi)容的關系來看,不可能用較多的課時來學習每一篇課文。因此,教師在教課文時,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須有所側重,有所取舍。這種經(jīng)過瘦身、壓縮后再進行教學的做法,一樣能達到課文學習的目的,且更省力、更高效。
(一)長文:填表概括,簡潔關系
有些課文較長,在40分鐘內(nèi)難以達到教學目標,我們可以抓點帶面、以簡馭繁,采用填表概括的方式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收集并處理相關信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如,在教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時,文中通過描寫爬山虎反映作者不同的心情,以及了解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這三處描寫“爬山虎”的語句描述的形式相似,這樣可通過列表的形式,讓學生根據(jù)表格的標題,讀文歸納、概括、整理、填表。這樣文中描寫的各種復雜的關系便清晰直觀,躍然紙上,文中的問題也便迎刃而解了。設計如下:
1.自主讀課文,畫出描寫爬山虎的句子,想想運用了什么寫作方法?讀讀,體會到作者的什么心情?填好下表。再4人小組交流。
2.學生自主讀文完成表格,在小組內(nèi)交流。
這樣,一篇長文,通過一張表,便輕而易舉地把所有問題解決了,為學生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進行同步閱讀或其他練習。
(二)淺文:填空積累,清晰內(nèi)容
有些文本淺顯易懂,學生一讀就明。這類文本,教師無須過多設置問題,可直接通過填空的形式,讓學生積累相關的好詞好句,再抓住這些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這樣既減少問與答的煩瑣,又增加了積累所用的時間。如《圓明園的毀滅》中第三自然段,所陳述的就是圓明園中的各種建筑物和景觀,語言簡潔,結構嚴謹,不存在疑點??芍苯幼寣W生積累語言,學會其表達方式,則更能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靈活性和藝術化。具體實施可按下面設計:
1.讀文段,按原文填空,讓學生熟悉圓明園有哪些美景。
(金碧輝煌)的殿堂? ? ?(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
(熱鬧街市)的買賣街? ? (田園風光)的山鄉(xiāng)村野
(海寧)的安瀾園? ? ? (蘇州)的獅子林
(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 ?(杭州西湖)的雷鋒夕照
2.熟讀1中所提煉出來的詞語搭配。
3.通過“有……也有……有……也有……”將1中的詞語搭配串聯(lián)起來,反復訓練,體會句法,并讓學生讀出對圓明園的喜愛之情。如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有(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田園風光)的山鄉(xiāng)村野……
4.學生復述,加深記憶。
郭沫若先生說,“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均任歙張?!比绻麑W生積累了大量的語匯、句式、段篇,下筆時就能辭直義暢,奔弛放達,任憑吞吐。
(三)繁文:標題濃縮,明了條理
有些文本描寫既繁雜又散的文章,學生一看就頭疼,讀幾遍也不知所云。課本里選進的寫景類的文章大多屬于這類的文章,語句優(yōu)美抒情,形散而神不散,學生厭學,老師難教。這類文章最適宜采用標題濃縮。通過標題濃縮,指導學生從文本中提煉關鍵字,用簡要的語言將繁雜散落的內(nèi)容串聯(lián)起來,就會把文本的陳述變得簡潔、條理、清晰,就會把教學程序變得簡約、合理、高效。如《這片土地是神圣的》,語言優(yōu)美,內(nèi)涵豐富,情感充沛,大量運用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文章第1~3自然段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總寫這片土地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神圣的。可進行如下嘗試:
1.文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用詞語標出來。
第2自然段:沙灘、耕地、山脈、河流、松針、昆蟲、薄霧、白云。
第3自然段:青草、綠葉、花朵、麋鹿、駿馬、雄鷹。
第4自然段:河川、湖水、河水。
2.文中是怎樣詳細描寫各種景物的,逐一反復朗讀體會,并反復朗讀第2、3、4自然段,體會情感,抒發(fā)情感。
先提煉關鍵詞,再根據(jù)關鍵詞展開、細化,使跳躍性的內(nèi)容聯(lián)成有機整體,從總到分,結構簡明,便于學生理解,符合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
(四)結構分明的文體:追蹤結構,簡化環(huán)節(jié)
有些課文是總分、遞進關系等結構的,往往能找出有文眼或句子對全文進行概括、總結,體現(xiàn)出文章框架的詞句。如果抓住這些能夠直接反映中心的、對全文有著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功能的詞句,通過一步步地追蹤,就能把握好作者的寫作思路和主旨,保證學生理解過程的整體性、連續(xù)性、準確性,就能簡化教學環(huán)節(jié),擺脫瑣碎分析、串問串講的苦惱。如《海底世界》,是一個總分關系結構的文章,文中結尾有一句總述句: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chǎn)豐富的世界。對景色奇異的陳述,作者用三個自然段分別詳細描述了海面、海底,各種動物、植物的特點及差異;對物產(chǎn)豐富的陳述,作者用一個自然段介紹海底的煤、鐵、石油、天然氣、稀有金屬。于是,在教學這課時,可按如上架構品悟,并在追蹤過程中就重點語句相機進行朗讀指導。像這樣,抓住文章的結構,就等于圈住文章的靈魂。
三、抓住語言美化,力求精練簡明
教師的語言要精練簡明,既有語文教師的語文味,實現(xiàn)潛移默化的影響,也能從紛繁的信息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引導學生學習。
如,在教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時,這篇文章不好懂。當學生提出:寫了葉圣陶先生,又寫了作家肖復興,為什么要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學生甚是不明白。我們來看看教師是怎么引導的。教師沒有馬上給予解疑,也沒有讓舉手的同學回答,而是鼓勵學生:你這個問題提得好!說明你讀書鉆進課文了!不過,我和你一樣,也不甚明白。我們一起默讀課文,想想,再一起解決,好嗎?學生一聽,馬上俯下頭,馬上投入到課文中,馬上讀起書來。沒過多久,學生的手舉起來了,而且越來越多,教師一看,到時候揭示了:寫了三處爬山虎,題目也是爬山虎,這是為什么呢?學生侃侃而談:“借綠綠的爬山虎表達肖復興對葉老先生在成長路上的懷念和感激?!苯處熃铏C引導:原來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象征著葉老的人品作品,肖復興借爬山虎來抒發(fā)自己對葉老先生的懷念和感激,這種寫法叫借景抒情,這也是作者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的原因。
教師在學生質(zhì)疑之后,并沒有急于答疑解惑,也沒有急于讓學生答問,而是用簡潔的語言肯定學生的質(zhì)疑,把“球”踢給學生,引導學生讀課文,自主解決,使得學生親歷過程,學習更高效。
以上種種,為我們給煩瑣的語文教學“減肥瘦身”指明方向:深入解讀文本,結合學生實際,重組出更科學、更合理的文本;巧妙設計教學活動,找到一條更直接、更便捷的途徑,致力整體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正如于永正所說的“把深奧的道理說淺顯,把復雜的問題做簡單,抓住語文教學的關鍵和本質(zhì),讓語文教學真實、扎實、有效”。真正實現(xiàn)語文教學簡約而不簡單。
編輯 郭小琴